April 27, 2006

贱人絮语

  贱0、古文,很短。炼字、炼句,品字、品句,想像、思考;
  时文,很长。随想、随写,浏览、跳阅,过眼、过心。
  该长就长,须短则短。这样难道不好吗?很多时候,乃一种习惯,看多、听多滥货,你就烂了。
  红色看多了,眼睛红了;绿色看多了,眼睛绿了。
  请闭上双眼,阿门。

  贱1、一日午饭中,有份野菜,我想到它是野菜,突然觉得这样对它太残忍。曾经在荒野中自由生长,而现在却沦为盘中餐。为什么平时吃菜时不会有这种感觉?难道是家花和野花的区别?

  贱2、一日晚饭,番茄圆子汤,吃完后,饱饱的,躺在沙发上,满足而放肆的嚎叫。心旷神怡,幸福不过如此。现在着笔却有些伤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贱3、因查资料,那本书恰好在箱底,且为最下面那本,于是书被堆得七零八落。发现这种感觉很好,比整整齐齐还好,好太多。

  贱4、这两点我憋着一直没说,但常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上周又耳闻,实在忍无可忍了。
  “劣币驱逐良币”,滥用无数,扯开前提乱套原理。举个例子,当年国民党搞法币,袁大头到底被驱没驱?具体分析就不着墨了。
  “一晚上,你卖还是不卖?只要价格足够高,就一定能买到。”抛开个人伦理品质因素,“足够高”也存在问题,当这个“足够高”是一种不可能的假设,那此假设亦失去意义。这不是做物理题,而是在发射航天飞机。

  贱5、“与狼共舞”中,那只狼,我并不喜欢。为什么?就宠物而言,狗和猫,我不喜欢狗,但异常喜欢猫。为什么?狗忠于人,与人合为一体,并依赖于人。而猫,别的不说,它那种爱理不理的性格,不把人放在眼中,凭这点就让我喜欢,更不要说它那宇宙般深邃的眼睛。动物和人应该对立,甚至对抗,在对立中共存、和谐。伞兵就是给人包围的;羚羊就是给老虎吃的。

  贱6、我突然感到,如果死后,尸体能够被动物吃掉,是很完美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个理想能在非洲草原上实现,那更完美。

  贱7、原始部落不懂环保,他们的行为有时很不环保,但他们是最环保的人。现代文明提倡环保,我们的行为有时很环保,但我们是最不环保的人。如果让我选择,依然会选择后者,操。

  贱8、因为修路,道路被封。我走在宽阔的马路中间,听着鸟鸣,看着树舞,心想:“为什么不修一条宽宽的人路,让人在上面悠然游走。”

  贱9、看着密密麻麻的大片楼房,看着统一规则的小方框,这样的规模越庞大,我越感压抑。
  人住在如此房间里,躺在床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考古节目看得多,常见大片城池废虚,断壁残垣,往日繁华依稀可见。
  不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最好不要。

  贱10、小时候我认为人很伟大,我所在的时代很伟大,自己很幸运。后来有一天,突然觉醒,电灯发明至今不过百余年,换言之,我于电灯相当于人类利用火后千年。想到这,我感到这所谓的伟大算个屁。有时,生得晚不如生得巧,戏并不是越到后头越好。
  如果不能认识这个问题,很难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天嚷着征服自然的人,估计就是如此。

  贱11、曾读过这样一句话,大意如下:如果你感到狂妄自大,注视你的双手,看看皮肤下脆弱的血管。后来我每次看到皮肤下的血管就想起这句话。

  贱12、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现在我更新看法:未知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万物。

  贱13、“记者:能不能对自己做个评价? ”
  “李泽厚: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作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的“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我又想为什么近来老有人问这问题,我想我大概是快死了。”
  初看此对话,感觉李泽厚不厚,两分钟后,我醒悟。他的回答很恰当,且很真实,这种回答方式应得到认可。

  贱14、说到李泽厚,不得不说“美的历程”。当年读完后很爽,但有些许遗憾:二十多年前的书,如果能够在近期更新一下,那该多好。毕竟作者当年看过的东西、能够看的东西,没现在多,感觉书中很多地方有缺失。而现在我认为这无所谓,既然能察觉到书中的缺失,就该用自己的思考去充实,拿着针自己去缝吧,这样更好。

  贱15、很奇怪,人们越来越喜欢编织谎言,更可怕的是谎言已流入血液,大多数时候连自己都毫无察觉。很多情况,这些谎言毫不必要。善意的谎言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而这种情况很少很少。在此问题上,手机功不可没。

  贱16、常见一些人焦躁不安、匆匆忙忙。很奇怪,太阳低下无大事,有必要这样吗?
  太阳低下并非无大事,如果一件事足以颠覆你的生活,那应算大事。这句话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从容的心态。快之慢之,左之右之。

  贱17、这么快干什么?慢点不行吗?把思想放一放不好吗?观察现状,收集信息,然后作不合时宜的思考。
  现世的主题?虚幻的主题?现世短暂,虚幻永恒。滴水焉知江河之乐。

  贱18、小时候,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人拿了几个博士学位,一生都在读书而不工作,文章对其进行了批评。当时,我纯洁幼小的心灵告诉自己:一定要学有用的东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如今,我的所作所为完全背道而驰:学不用的东西,做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兴趣尽可能广泛的业余爱好者”将成为我最终的下场。

  贱19、人生要过很多坎,有些一定要自己过,有些一定要别人帮忙过。有些坎对你容易对他人难,有些则相反。有些人过的坎多,有些人过的坎少,只有多少的问题,不存在优劣,过有过的好处,不过有不过的好处。你翻过一个又一个坎,发现后面还有更多。

  贱20、一个人能认同、欣赏的思想,不能超过或低于自身水平的10%,低了你不屑,高了你欣赏不了。所以,超过这一区间,作为相对高者,对相对低者讲东西要降低难度,否则等于圈圈。也许降低会导致不准确,但如果你的初衷即让他人尽量理解,那么,不准确也比圈圈好吧,因思维本就是一逐步提升的过程。作为相对低者,除了提高以外别无选择,当然,如果愿意,也可以在你那正负10%的区间里故步自封。分清谁是相对高者很重要,因为现在有很多傻b,满口术语、胡言乱语,你听不懂还误以为他很牛b。其实这很简单,你懂相对论吗?你认为爱因斯坦牛b吗?假如你在100,小爱在160,A在110,B在120,C在……,多转几道弯,即使你不能理解小爱的东西,但你依然会同意小爱牛b。当然,小牛也牛b,我们在中学物理课上已经充分体会过了。
  不过,艺术、音乐等感性的东西,不存在高低,只存在体会差异。我可以郑重的告诉大家,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喜欢“蒙娜丽莎”,道理很简单,我没有身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且那幅画亦无法泛起我今世的共鸣。

  贱21、福柯很欣赏尼采,他们两人最让我共鸣之处就是不断超越,暂不提破坏性建设还是建设性破坏,超越本身就美好无比。超越于我,具体为思想的提升,对于青年时期的我,这种提升应是可感之的、迅速的、明显的。有时,一段时间内思想停滞不前,一个声音就会出现:“我前段时间到底在干什么呢?”
  我承认思想有高低、层次、境界之分,但并不存在优劣。老教授是老教授的思想,老农是老农的思想,高处有高处的良辰,低处有低处的美景。浸入河水的身体越多,就会有越多的部分被弄湿。孰多孰少,自行选择。

  贱22、以前看电影看场面看情节,后来看电影看思想看感情,现在看电影看镜头看光线。
  特别是长镜头,爱煞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不举例。
  光线的处理,也让我着迷。一例:“英国病人”,片末显字幕前30秒。这一小段光的处理,色彩的处理,背景音乐的处理,配合得协调无比。背景音乐叫“As Far Florence”,可以搜来听听,里面有两种交错重叠,和影片完美结合。描述这样的东西,语言会出现边界,就此打住,自己去看。如观后没有感觉,也不要怪我,感受这种东西很个体,我不能向任何人保证什么。

  贱23、羞耻感:袒露隐蔽的心灵 >> 暴露勃起的阴茎。

  贱24、上周最让我温暖的一句话:“在一个摆满书的房间里,没有人会感到孤单。”

  好了,疯人疯语完毕,丫却无声。

Posted by eapass at 10:41 AM | Comments (11) | TrackBack

April 18, 2006

X & Y

  曲名:X & Y
  演唱:Coldplay
  下载:百度MP3搜索
  前面部分不错,后面有点嘈。

  附歌词: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1:07 PM | Comments (2)

April 17, 2006

煮鸡蛋

  今天吃午饭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不用筷子的国家,人们怎样确定鸡蛋是否煮熟?”
  这里所指的煮鸡蛋,用重庆话(四川方言,西南体系)说就是“煮kun(二声)蛋”,不是荷包蛋。通常,感觉鸡蛋快煮熟时,用筷子去夹,如果还未好,手感比较滑,不易夹牢,如果能够很容易夹住,那么就算好了。当然,这一切完全凭感觉,对时间的感觉,对手感的感觉。如果不用筷子,而用勺子,失去那种夹鸡蛋的感觉,从而要判断是否煮熟,也许只有靠严格记时。虽然模糊很不错,但对严谨我也很有兴趣,于是“谷歌”了一下。相关链接如下:

  Method One:Soft-boil an egg
  Method Two:Hard-boil an egg
  煮鸡蛋有学问
  从日本人煮鸡蛋看节能意识
  The Science of Boiling an Egg (这篇文章有点变态)
  友情赠送:
  HOW TO POACH AN EGG (注:荷包蛋)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记录片,里面的日本人煮鸡蛋居然使用温度计,让我很是“崇拜”。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日本人肯定最会煮鸡蛋。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一定要登门拜访。
  我喜欢吃那种蛋黄有丁点未凝结的,这也是难度要求最高的一种。现在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接下来就是反复不断的实验,下次煮蛋,我会持表而上,嗯——温度计就算了。
  煮鸡蛋是一门学问,很深很深。

Posted by eapass at 03:06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April 16, 2006

Stand By Your Man

stand_by_your_man.jpg

  曲名:Stand By Your Man
  演唱:Blues Brothers
  时间:1980
  下载:Blues Brothers Central

  附歌词: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8:16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April 10, 2006

无题

baraka.jpg

  From: Baraka
  Download: link

Posted by eapass at 07:51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April 07, 2006

当现代遇到古典

  现代:
  东方:

meets2.jpg

  画家:陈安健

  请点击继续阅读全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6:38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April 05, 2006

带本词典上荒岛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到一个孤岛,只能带一本书,你带什么书?有些人答什么美国什么什么军野外生存手册,这个答案不适于我,因为我会提前把这些知识研究好。所有的这类答案中,我听过的最变态的莫过于王小波的,他说要带一本高等数学习题集,我他妈呀,真牛B。
  我的答案:词典,英文的,百科类的大词典。之所以要英文的,因为可以让中文思考的我和英文思考的我对话,这样交流能力不至于下降得太厉害,也能让我产生两个人对话的幻觉。如果不能带英文的,其他语种也行,比如阿拉伯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呀,当然德文、日文也行。如果外语的不准,那就带古文的吧,一定要未断句的那种,呵呵,标点符号都没有,一定很“熬人”,最好附点甲骨文、金文什么的,这样我可以在沙滩上画着玩,画很大,很大很大,嗯,不错,想起来就很爽。
  目前,英文太强势,人类文明中70%以上的智慧都以英文为载体,特别是当代科技方面。我要带的是人类的智慧,至于什么语言其实无关紧要,这才是主要原因。
  以维基百科现在的词条条目统计数字为例:
  英语 1052000+
  德语 377000+
  法语 262000+
  波兰 224000+
  日语 196000+
  荷兰 158000+
  ……
  中文 62,300+ —— 名落孙山呀

  目前因为中文维基百科被“疯”,下面给个权宜之计,使用https的加密方式访问,不过速度慢点。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首页
  如果查询英文词条,推荐使用Answers.com,就是以前的GuruNet,里面包含维基百科的词条解释,非常好用,强烈推荐。

  举几个我个人使用中的具体例子,通过中文搜索未果,最后在英文的世界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1、条形码。有一天我突然想看懂条形码,就到处去搜,Google中文的搜出来一些,但都不详细。 
  bar code
  Universal Product Code
  很有意思,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内涵挺不少,和ip地址的感觉差不多,还涉及到反码,扫描的时候正着扫、倒着扫都行,还有校验码,好玩。

  2、范式转移。经常看见,大概意义也知道,但不明确,在中文世界Google之后,没有一条科学而具体的解释。
  paradigm shift
  通过对原出处和不同领域解释的了解。让我明显再次体会到语言的偏差,词义的偏差,在不同领域的偏差。像这种总结性、概括性、归纳性很强的词,因为不同的人对其理解差异较大,应尽量少用,否则容易导致歧义。

  3、分贝。我一直知道它以对数级增加,某日突发神经想弄清楚具体怎么算的,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中文维基百科也有解释,但还是英文版的全,数学公式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decibel
  因为分贝是比率值,所以0分贝并不是没有声音哟,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友情提醒,哈哈。

  4、摩西十诫。其中第六条为“You shall not kill.”,而在有些地方又看到用“murder”代替“kill”,我自己也感觉murder更说得通一些。
  Ten Commandments
  哈哈,这种用法居然还和反对堕胎有关,英语世界里由于翻译而带来的问题也不少,都是巴比塔惹的祸。

  5、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倒是能搜出一些,但深度不够,解释的体系化不能令我满足。
  Stockholm Syndrome
  capture-bonding
  这个太有意思了,如果你前几条都没看,无所谓,但这条一定要看。竹中直人有部片子——禁室培欲,内容就不介绍了,呵呵,当然日本这种片子暴多,其实这种变态片背后也有其科学基础,日本人也不是完全乱编的,当然日本人比较变态倒是不假,哈哈。请特别注意其中的原因分析,生物基础、进化心理学,基本上达到我所需要的科普难度,也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

  说到世界真奇妙,我的思维又开始发散了,突然想到另外一种现象。好吧,上面的例子就举5个,其他的就不写了。等会写完这种奇怪的现象就结束本文。
  传统的印度教信徒,比如甘地,他们那种内及外、外补内的思考方式,自我专注、精神内敛。他们眼中的外部世界一定是对内心世界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而未对内心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仿佛没有位置。宗教体系已解释万物,自己约束其中,外物也约束其中。目前,我只能感觉到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思维模式,因为不能很好的体会,当然也就无法精确的描述,但这的确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世界的神奇。以前我清楚不同的人思考同一问题会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也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这种差异是可以感受到的,毕竟在有些问题上差异很大,但印度教的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感觉到差异的巨大,完全是思维模式的颠覆,太神奇了。比如做一道题,也许大家解题方法完全不同,也许大家解题方法一样,但思路不一样,甚至思路一样,但大脑的生物处理方式不一样,感观信号的调用、大脑处理回路都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最终表象一表现在处理结果,二表现在处理速度。所以人呀,产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见解,完全在情理之中。关于印度教的问题,目前我的知识很表皮,还需一步研究。所以请大家对以上的表述一定要加以大胆怀疑,我可不想犯误导之罪。
  世界真是很奇妙啊!
  那是。
  想到这,我感到很安慰。

  注:故我的文章偏题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本文列举了英文世界的一些好处,但我的最爱依然还是中文。不爱也不行呀,我就他妈的这话说得溜。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

Posted by eapass at 08:10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April 04, 2006

无题

  
clemente.jpg

  画家:Francesco Clemente
  由于这幅画“无题”,我在网上搜了半天都找不到,最后只好用相机照了一张,有点偏色,细节处也有损,将就吧,至少主题表现出来就行。
  最近我大脑的状态和这张画差不多,哈哈。
  友情提醒:鉴于这种抽象作品,虽然看同一幅画,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大相径庭。故请无乱猜我想表达的意思,外人最多能猜中三成。体会你自己的体会,感受你自己的感受,一幅画加一个人就是一件新的作品,这是我的观赏观。

Posted by eapass at 07:58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