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31, 2006

Bye Bye Baby

  曲名:Bye Bye Baby
  演唱:BAY CITY ROLLERS
  下载:百度MP3搜索

  附歌词: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0:35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May 25, 2006

ELM

  曲名:ELM
  演唱:菅野よう子
  专辑:Cowboy Bebop OST
  下载:百度MP3搜索

Posted by eapass at 11:0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y 22, 2006

声音是响亮的空气

cello.jpg

  “对不可言说的东西只能沉默。”
  我准备打破沉默,发出声音,从无声进入有声,维持,然后消失。起于无,也止于无。敬畏与勇气同在,妥协与抗争共存。

  上半场

  一、两个梦
  梦是一种感觉,感觉不是意象,意象更不是文字。
  上个月某夜:眼前无数古文字,也许是甲骨文,也许是金文,也许是小篆,也许都是。突然,这些文字中的“人”旁开始发抖,而其他部分纹丝不动。我感到不解,怎么回事呀?然后就醒了,哈哈,被冷醒了。
  5月19日凌晨某时:社会为一实体,我们每个人处于实体的终端,可以完全操控自己这部分。我们实际上千丝万缕的联系着,但又看不到对方,因此在操控时常常损害他人的部分。找到一解决方案:社会这个实体变得透明,就像透明外壳的电子产品,从此大家可以看到对方,可以看到自己的操作对他人的影响,所以大家操作自己这部分时变得格外小心。然后醒来,原来是膀胱透明,被尿憋醒,哈哈。

  二、暗示与欺骗
  有这样一种人,每次他回答问题时,只要他认为他的真实答案对他不利,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久而久之,等这种回答方式变为习惯后,连自己也相信了那个虚构的答案,而真实答案埋于潜意识中,自己被自己迷失。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当这种机制效力过度,危害很大。
  这种人自己是受害者,他出错后,出于本能的保护机制让他迅速脱离,使其逃避自我谴责,当然也无法自我批评、教育、总结、矫正,也很难接受他人意见、建议,而把问题迁至他人身上,所以身边的人也是受害者。
  这种人通常并无坏心,但与其接触让人很冒火,我有时遭遇此类自欺欺人的虚假谎言,很想冲上去打人,说说而已,呵呵。如果你能避免和这种人接触,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一定要学会识别这类谎言,做好筛选工作。然后,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把其作为反面教材,提醒自己不说慌,避免对自己形成保护性的暗示欺骗。
  我最近这种识别能力大增,更能体会这种人的心理思维模式,也更能对其理解。这种原始的本能自我保护,可以用理性面对来克服,解决问题的管道并不少,而自我欺骗是最差的一种。
  本着“可以逃避就逃避,不能逃避就改造,不能改造再忍受”这一原则,今后如果我遇到这类人,且无法选择逃避时,准备采取的方式为:揣测其真实想法B,然后换一个角度,问他到底是假的A还是真的B。不过,这招还有待实践验证,而且还需与其相处较长时间,才能准确揣测其真实想法。

  至此,我把这种自我暗示欺骗的范围扩大,举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
  现在化妆、灯光、后期处理,会让一个明星的真实面貌失真,当然,朝着好的方面失真。自己被自己过度美化后的照片、影片所包围,虚化美好后的影像,久而久之代替自己本来的真实印象,让自己都认为那才是真实的自我。部分明星,特别是女明星投入到自我改造的革命事业中,抛头颅散热血,勇于奉献、敢于牺牲。
  在这一点上,东方女性比西方女性幸运,反差相对较小,心理变化也可能会小些。不过,好像也不一定,反差小,反而容易相信;反差大,干脆认为就是做假后的影像,或许反而能够坦然处之。谁知道呢?要看个案,不能一概而论。
  除了对明星本人,对大众也有影响,让大众对美的认识发生偏移。比如玩芭比娃娃长大的女孩,心目中的成人女性通常会偏瘦。再举个庸俗易懂的例子:看欧美A片过多的男性,对女性理想模型中乳房的大小肯定会偏大。欧美与日本A片中的神话与现实,可以详细写一下,哪位把这个题目筑成一篇论文一定会很有价值。
  其实,美就是一种感觉,真不真、假不假不太所谓,但如果大家只喜欢假的,而认为真的反而不真,那这种审美观是否有点畸形?
  骗子要骗人,正常不过,但你要相信就是你的错。
  好像有点偏题,哈哈。

  中场休息

  三、话题圈
  5月13日,公车上,身旁两女子口不停蹄。我不反感也不喜欢,听她们的,想自己的。突然,脑海中冒出三个字——话题圈,五颜六色的人们讨论着千奇百怪的话题,而被年龄层所推动的话题最让人无法逃避。岁月流逝中,不知不觉已完成话题圈的转移。这像不像一条前进中的蚯蚓?
  感觉上,通过话题圈来判断年龄,可以精确到5年之内。无数千古不变的主题,形式变迁,实质相同;而有些却日新月异,不断超越。仿佛那些跨跃年龄的东西更让我长久兴奋,我渴望逃离年龄类话题圈,只玩不合时宜的东西,一因我对此总觉不痛不痒,二因我的思考总是先于社会平均年龄圈。这叫兴奋点前移,传说中的前戏过多导致早泄。其实,前戏没有错,错就错在不痛不痒。妈的,缘由居然是因为“不痛”,真变态啊。
  最后,感谢那两位女子给予我灵感。写此事的目的,并非告诉你每次坐公车要坐在两个女人的前面,也非告诉你公车乃寻找灵感之处,而是想告诉你:这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喜欢安静,以后换一种方案为妙。当然,如果想补补本周八卦新闻摘要及评论,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四、“泄”
  1、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http://www.godeyes.cn/news/2005/12/22/1222105858.htm
  不管别人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感受,我都要大声喊出来:“真他妈难看,居然可以难看到这样的程度,我简直无语。”排开现场感、内部结构不论,就图片上看到的情况,及与周围建筑的协调性而言,如果“世界十大最难看建筑”里把它排到首,我都不会反对。就算把它放在火星上,我依然认为其难看无比。
  现在的大型建筑还真是的,越建越难看。越来越强调超越,强调对自然的抗争。比如故意弄一些在视觉上颠覆人们历史物理经验的东西,CCTV那个就算这种。真希望这些设计师少看点科幻片,多感受一下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虽然建楼与建园是两码事,但思想绝对可以吸收——例如中日园林背后的“道”。少一点抗争,多一点敬畏。现在敬畏缺失的建筑设计,给我的感觉就像“大炼钢铁”。

  2、香港的建筑密度。
  http://www.photomichaelwolf.com/hongkongarchitecture/index.html
  为了达到视觉震撼,摄影者所采选的角度、表现手法,给照片带来一些夸大之感,抛开此部分不论,照片本身乃真实的,并非PS,这真实的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确存在这样的建筑和建筑群,而你我也许就在其中一扇窗户后面。我看过某种蚂蚁窝的地下结构,很有层次感,比这好看许多。

  下半场

  五、响亮的空气
  5月14日晚:饭间闲聊。话题至“怕”,席间有女子引出话题怕宠物,七转八拐后及“怕死”,其实转至这一话题也有我的过错。因为我说,自从克服死亡——“不存在”这一恐惧后,好像就没什么值得害怕的东西。即使明日天要塌,也无所谓,做自己今天该做的事。即使明天再也无法醒来,也无所谓,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太大的遗憾。(实际上,我有一句话欲言却止——某种角度,个体的生命无意义。未言的原因有二:一乃字面或者口头并不能代替体会,且“某种角度”到底是哪一种角度?仿佛无解;二乃吓到人不太好,跳高一级一级慢慢升比较稳妥。)废话一堆后,我被反问,“那你有没有害怕的东西?”,停顿片刻,我答道:“有,我的确感到害怕什么,但又说不出具体是什么。”那天晚上都没有找到答案。这里所言的怕,指心理上的怕,生理上那种本能性的不在讨论之内。

  5月15日下午:漫步嘉陵江边,实际上离很远,准确说应为漫步江边山丘上的小路,其实也不算小路(两辆小车可以并排通过)。我站的地方和江面落差巨大,我忽然明白怕什么了。我怕高,不是怕高本身,而是怕面对高处,体内产生某种往下跳的冲动(大概0.0x秒的时间),还带有一丝异样的兴奋。在“死亡与我二十余载”这篇文章中,曾提过这种感受,这次把这一问题又进了一步:原始冲动无法根本解释这一现象,人具有控制的能力,包括控制冲动,甚至控制想法。那必然有另一种或多种非原始的当下驱动。是什么呢?自己处在一个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相对突出的时代,那种被推着走,被无形所操控、支配的压力,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越感明显。这种“跳”的冲动,代表着突破、摆脱、超越、出离。跳是一种敬畏,不跳也是一种敬畏;离开是一种勇气,留下来也是一种勇气。解决矛盾的办法不是要让两者调合(这样即无矛也无盾),而是让其在对立中和谐。这里用“和谐”并不准确,里面包含着牵制,还有其他什么东西,我说不清楚,不再就此讨论。
  友情提醒:千万别跳,因为“突破、摆脱、超越、出离”并不存在,妈的,刚刚打完上句话,我就开始怀疑,仿佛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也存在。操,不多说了,总之不要跳。
  插播几则八卦:
  1、自从各大桥诞生后,跳江的人也出现,某些好人自发在桥上巡逻,每年阻止无数跳江者。来源:NYTIMES
  2、意大利比萨斜塔,禁止游客跑上去的主要原因,乃跳的人太多。都怪伽利略的实验太出名,弄得好些人想当铁球玩。
  3、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这个数据让人吃惊,弄得我产生一系列的问号。
  数据来源: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rates/en/
  a. 男女比例为什么相差如此大?古代社会,这个比例为多少?
  b. 中国怎么这么怪呢?到底是中国的数据奇怪呢,还是其他国家的数据奇怪?
  c. 有一点毫无疑问:中国的女性地位,特别是农村女性,绝对不高。男女地位不等乃男女自杀率不等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那么是哪些因素呢?
  d. 我们周围的“妻管严”是表里如一的吗?恐怕绝大多数只浮于表面,重大问题依然男人说了算。干脆八卦到底:胡适,传说中的超级“妻管严”,他儿子说过一句话:“哪一个得意洋洋向全世界宣称传统中国文化是一个怕老婆文化的人,会是真正怕老婆的呢?”对此,我深信不疑。
  最后讲句最真的实话:如果自杀者只是一时冲动那种,坚决拦截;如果自杀者深思熟虑,计划N次,行动N次,坚决想死,那就不要拦了,顺之,不算坏事。如果你保证不向我扔烂番茄,就再说一句:人的自杀是被社会过度激发出的自然现象,实际上和战争一样,消极的背后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战争对个体无、对整体有积极意义,而自杀对个体和整体都有。

  5月17日:读李银河的blog:“生命无意义的看法不可让人们知道,原因在于,一旦知道,有些认真的人可能自杀或出家,就像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基里洛夫(《群魔》)那样。因此人们需要欺骗,让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很忙碌,很有意义,或者至少不去想这个问题,或者忙得顾不上想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不成,我想起这个问题的频率相当高。我倒愿意把每一天醒来当作出生,把每晚睡去当作死去。这样生活的每一天都像一声警钟,提醒我生命的短促和无意义。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到死时我会很平静,因为我早已实践过无数次了。加缪说,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同意。我就是一个实践的生命哲学家。”
  我读过她的书,也看过她的blog,说实话,我觉的她的思想有点“小”,别人的影子太多。把她定位于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女性知识分子更恰当。不容置疑,她是可敬的,非常可敬。
  她在这里直接把“生命无意义”抖出来,简单的抖给看她blog的大众,过于残忍。我一般说这话时,习惯加个前提“在某种角度,对个体而言”,其实我们的观点一致,只是她直接而我婉转。
  这个睡觉训练法有点意思,对大多数人不错,具有积极意义,这是本文引用上段话的主要原因。不过,此法对我完全无用:对睡眠、梦境科学知识的了解,让我大概知道,睡觉时我在干什么。科学的具体解释,使得哲学的联想褪色,我没有办法“当作”。我个人把睡觉完全看作生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与醒同样重要的生理、心理过程。
  “加缪说,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同意。”我完全不同意,这也是为什么说她的思想“小”的原因之一,她的思想圄于一个范围内,抽不出来。

  5月18日:看到一句话:“我们有两种死亡:出生以前和生命结束后。”(威利斯·巴恩斯通)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把思想抽出来的一例。生命就像音乐,从无声到第一个音符,然后第二个、第三个,……,这是一种延续,逐渐变为抗争,抗争声音的消失,最后消失。你大概知道下面要听到什么,但具体听到后仿佛又不是你曾经想像的那样,你(本我)在熟悉中陌生的前进,你(自我)同时也在陌生中熟悉的前进。
  无有无、死生死。
  如果加上省略号,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死生死生死生死生死生死……
  苏格拉底认为个体就是如此,而我连整体是否如此都非常怀疑。
  这让我想到数学上的循环小数,有些数字你看到它在局部循环,那仅仅只能说明它在局部循环。也许它只是一个假循环小数,看似循环而已,在N次循环之后摇身一变,原来是一无限不循环。 
  操!

  六、迷信
  你迷信吗?
  估计99%的人都会否认。
  你相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吗?
  估计相信的比例不会低。
  迷信和具有迷信思想有细微的差别。
  我把一个人是否相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句话,作为是否具有迷信思想的简单测试方法。
  举几个具有迷信思想的例子:忌讳数字(我看好多人都跑不掉这一条);以改名字来改命运;本命年红内裤;相信灵异事件;必须怎么怎么否则就会倒霉;结婚哪年不行哪天不行;祖坟风水……太多太多,自己想。宗教信仰比较复杂,不列入其中。还有一些,如佩戴红线玉佩,视动机而定,纯装饰(不算);企求平安(界线模糊,不易归类);消灾避邪(算)。据我个人观察,估计彻底没有迷信思想的人,人群中的比例低于1%。
  初中时,一老师对我们说,现在很多人依然有封建迷信思想,包括青少年。我当时不太相信,现在回想,此话不假。那时的我相对来说迷信思想非常少,而20至25岁反而增多(与自身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没人认为我有迷信思想),比如手机号码要8多的,不要4结尾的。后来,在26岁时的某一天,我突然顿悟,自己弄个套子把自己套住也太SB了吧,从此迷信思想彻底消失。仔细想想,这个顿悟并非突然,应该是基于科学知识、科学思维、认识观、思维方式的提升。自我克服迷信思想需要一点点勇气,更主要在于提高认识。这种彻底摒弃任何迷信思想的感觉很好,非常之放松。
  完全不迷信后也有一点坏处,有时候会被投以异端的目光,废话,你1%,其他99%,本来就是异端嘛,不理。举一例:我认为追悼会对生者的意义更大,比如把不常见面的人聚到一起,对死者的哀思所占比例过低。虽然,死了就死了,击盆而歌,也无须哀思,但弄得吵吵闹闹,麻将声四起仿佛不太好。所以,追悼会要安排在生前进行,感觉自己快不能说话、身体僵硬、思维缓慢时,差不多就可以举行了,该送礼的送礼,该追思说好话的说好话。结束后,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死亡后也不再通知,该知道的人自然会知道。所以,追悼会我尽量不参加,即使参加,晃一会就走,扫墓更是绝对不参加。我爷爷婆婆的墓,至今我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也不想知道,想想过去的日子,想想他们的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想到也好,没想到也好,全凭自然。还好,家里人已习惯我的“怪异”行为,就算对我有微词,也懒得说。如果你读到这里想打我,请等一下,等我把钢盔戴上,好了,上吧,老子不怕。

  如果你认为自己在这1%中,那么恭喜你,继续往下看。
  在5月16日,我在豆瓣看到一个“角膜捐献”小组,马上便加入,进一步想,光捐角膜好像太少,干脆彻底一点,全部捐完。现在我国这方面还未立法,手续也不方便,现在也没有比我小一轮的亲属能够签字。那就等这些完善后,再去办手续吧,哈哈,反正也不慌。

  这个结尾怎么样?
  虽然我认为死亡那一瞬间就是结尾,但从社会角度看好像未完,还需加个散场。为增加其结尾的诗性,再补充一点:火化后骨灰用宣纸包裹,找一谷底有溪流的山谷,于溪流平静之处,置骨灰于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之中,最后把宣纸折成一小船,放于溪面,渐行渐远。操,这创意太霸道了,真他妈精彩。

  完。

Posted by eapass at 01:50 A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May 12, 2006

Ombra mai fu

Andreas_Scholl.gif

  曲名:Ombra mai fu
  演唱:Andreas Scholl
  下载:百度MP3搜索

  注:假声男高音。第一次听的时候(2006.05.05 上午):第一遍,感觉有点好笑,准备把它删掉,因其可作为一种特殊风格而保留下来;5分钟后,再听一遍,有刺骨之感,被其感动;稍停片刻,听第三遍,眼睛湿润,仰起头听完。后来再听,再也无法找回第二、三次的那种听感,从未有过的一次奇异音乐经历。

Posted by eapass at 09:37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Formons les plus brillants concerts

PatriciaPetibon.jpg

  曲名:Formons les plus brillants concerts
  演唱:Patricia Petibon
  下载:Formons les plus brillants concerts 到期时间:2006.05.26
  注:花腔女高音,杀伤力极强。谁请我去听现场?让我被她的声音杀死吧。

Posted by eapass at 09:19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y 08, 2006

你能听出区别来吗?

  声音1:French 'da' sound
  声音2:Hindi 'da' sound
  来源:Fast language learners boast more white matter

  上面这篇文章上个月就看过,不过没有进行其中的测试。今天再次偶遇,而且看到很多人说听不出这两个发音的区别,顿时来了兴趣,试试看。
  听了几秒钟,就听出这两个发音的区别。但自己有些怀疑,因为播放器默认设置为连续播放,这种方式等于强化,故测试结果不准确。
  改进一下,关闭播放器连续播放功能,这样再听,感觉有点分不清了,但听了几十秒后,就觉得自己能够听出区别来。
  然后去干别的事,几小时后意识到上面的方法不科学,自己感觉听得出来不一定表示真的听得出来。再次改进,把这2个声音文件进行复制,现在共8个,每种声音4个,文件名随机取,打乱位置。分别听这8个文件,凭听力分成2组,哈哈,完全正确。
  上面的方法也有缺陷,因为事先知道2种声音各占一半。再次改进,把这2个文件复制了十几份,随机取名,再随机删除一部分,这样就不知道这2种声音文件各有多少,哈哈,测试结果又是全对。
  由于这两个文件大小相等,复制后的文件又是随机取名,根本不知道谁是谁,最后通过比较二进制代码才分出来,所以测试结果令我信服(幸福)。

  通过这次测试,更加坚信自己的耳朵异常灵敏,虽然一向认为如此,但这次实验不是靠感觉而是实证,让我信心大增。如果耳朵好可以当饭吃就好了(无限遗憾的语气),是呀(无比赞同的语气)。不过请注意,不要以为耳朵灵就一定是好事,坏处也不少,比如说对噪音敏感,讨厌暄嚣等(你知道顺风耳怎么死的吗?闹死的。),也许这也算我喜欢安静的生理原因之一。
  其实,我鼻子也灵敏的要命——可怜的孩子呀(无限怜悯的语气)——,具体例子就不给了(小道消息:二郎神死于人群之中,当时刚变身为狗,几秒钟后便窒穸而亡)。可惜的是,可惜呀可惜,眼睛近视,非常之可惜,特别当你是男人的时候,更特别当你身在重庆的时候,更更特别现在是夏天的时候。不过还好,多年的模糊,让我养成了不到处“打望”的好习惯。多么纯洁的孩子呀,嗯(语重心长的语气)。
  好了,文章准备收尾。这篇文章并不是告诉你,我耳朵有多么牛,而是说,如果你在街上看见我,对我挤眉弄眼,我却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这不是我的错,错就错在你应该用“喊”,我一定能听到,除非我正在最危险的马路上,想着一些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Posted by eapass at 09:23 PM | Comments (7) | TrackBack

May 01, 2006

The Parting Glass

  曲名:The Parting Glass
  演唱:Liam O'Maonlai
  下载:The Parting Glass 到期时间:2006.06.01

  附歌词: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1:18 AM | Comments (1) | 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