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9, 2006
七、八、九
记得初看“红”(Trois Couleurs Rouge)时,结尾虽然感人,但给人一种超情节的感觉——不自然、被操纵、过于巧合。回想一下,逻辑思维阻碍了当时的理解,那时我还在想,近1500人只幸存7人,以情节发生时代的航海救生情况来看,不可能这么少。最后自我解释为:历尽沧桑,给点光,留点希望。但依然觉得为突出这几个人,故意死那么多人过狠。一段时间后,当我想到诺亚方舟,顿悟。进一步思考,与其说逻辑思维过强,不如说神性意识不够。大师毕竟是大师,自己思维局促,未能理解大师的意图,实在惭愧。
记得,诺亚方舟使我顿悟后,也并未细考,当时在忙其他事,草草想了几十秒,自以为问题已解决。前日仔细思忖,发现依然存在迷惑。影片中数字异常重要:7只初生的狗崽、6块砸来的石块、7名幸存者(其中6名与三部曲有关)。而诺亚方舟有8名幸存者。如果以诺亚事件为隐喻对象,那么为什么是7人而不是8人?
“六”:希伯来人认为“六”是最小的完数。上帝六日造世。“六”代表圆满。
“七”:在《圣经》中也象征完满。除此之外,在东西方象征含义也较其他数字多得多,比如周而复始、神圣等。
“八”:除诺亚方舟八名幸存者外,其他含义并不多。
“六”可以理解,“七”也可以理解,偏偏“八”不好理解。以过度诠释的态度,我姑且把“第8人”理解为每一个观片人个体。
想到这,“六、七、八”已不重要,信了也就没必要再去证明。
我一向思维发散,考虑以上问题时,产生如下副产品。
1、“四”:东南西北;“五”:东南西北中;“六”:东南西北上下;“七”:东南西北上下中。这些数字都有空间感。在社区网络中,因炒作而流行的“六度空间分隔”完全是拍脑袋的猜想。在小样本里,有一点社会学的抽样价值,但并无太大数学价值,仅此而已。这种猜想源于人的思维历史,是一种既定事实——人与人之间有联系,“五、六、七”不重要,“度”完全取决于人类联系方式的变化程度。
2、巫术是古人的科学,科学是今人的巫术。
3、“船”,右边为“几、口”,而“几”由“八”演变而来。有人将其解释为“八口人一舟”,从而与诺亚方舟关联,欠妥。据我目前所知:“船”,左形右声,“几”并无什么具体意义。这一切不过巧合,好玩而言,不可牵强附会。
4、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我都很熟悉。但如果给我一个大一点的八进制,看着数,并不会产生“数量感”——形象而具体的感觉。因为,成长于十进制环境中,思维里数字与具体形象多以十进制关联。如同中国人听到华氏温度一样,没感觉。所以,这与思维历史相关,与进制本身无关。
假设,人不是10个指头而是6个。
1 2 3 4 5 10
11 12 13 14 15 20
21 22 23 24 25 30
31 32 33 34 35 40
41 42 43 44 45 50
51 52 53 54 55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20
……
其实,只要习惯了,都差不多。看来十进制没啥牛B,还是“0”的发明伟大,赋予位置数的意义。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包括“0”),确实牛。
进制来自生活,来自自然,是一种习惯。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什么进制都有,可以为证。二进制说起来最易想到,白天、黑夜等等等等。但在木头上刻一横表一天,刻两横进一位同样麻烦,还不如刻30横换根木头(进一位)。计算机发明以前的确无法大量应用。
八进制比较典型的就是“半斤八两”。有意思的是,有些原始部落也用10个指头搞出了八进制。他们用指间的“空”来计数,哈哈,确实想不到。八进制、十六进制因其和二进制的关系,在计算机发明后,才大放光芒。
个人感觉,人如果有16个指头,也许大多数人的数字感觉及计算能力会得以提升,16是2的4次方,而4又是2的平方,很完美。为什么是大多数人?因为白痴和天才不在此列。举例说明:亚洲人普遍计数能力较好,这和亚洲各语言有点关系。比如:中文,1至9的读音都为单音节;英文,有些是单音节,有些为多音节;法语,据说更繁琐。但这仅影响普遍常人的数学思维方式,真的猛士对数的思维早已脱离读音的枷锁。
5、每个时代,白痴都同样白痴,天才都同样天才。一个时代,人类的思想是否有所“进步”,关键在于中间的大部分人。
注:我口中的天才指牛人,但非天生牛B的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天生牛B的人。神童在我的字典里,解释为早慧,早一点的意思。
我醒得很晚,厕所很打挤,我憋着尿,排着队,站在人群中,默默念道:“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Posted by eapass at 07:17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November 24, 2006
鯨
Music: Whale
Posted by eapass at 04:33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01, 2006
I feel that I'm not alone.
L'enfance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Kieslowski & Zbigniew Preisner
下载:L'enfance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 到期时间:2007.02.03 )
通知:近日Blog数据库损坏,现已修复,部分留言未能恢复,抱歉。
2006.11.20 凌晨
Posted by eapass at 11:0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