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31, 2006

以胡塞尔的名义

  读到一篇文章——“解释的魔力”(作者:信天翁),其中有个测试有点意思,摘录如下:
  题目:下面两幅图中的直线那一条是垂直的?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这绝对是老掉牙的题目。出于礼貌,我又半真半假地思考了一下才回答:前者。Tim也不急于给出答案,先岔到其他话题。我起初以为他也认为不必多做解释了,也就没在意,没想到他突然又把话题拐了回来,说:“刚才那个测试,通常搞自然科学的人会选前者,搞社会科学的人则倾向于后者。”我这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离故意隐去了一个条件,即“垂直于谁”。我们这些搞自然科学的头脑里都相信这世界有一个唯一的真理,所以一律优先默认垂直于水平方向;而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则从来不理会所谓真理,他们只看重具体的环境,所以优先默认垂直于背景基线。这就是思维习惯的不同!”

  注1:Tim,作者言美国资深老教授。
  注2:由于图片背景为白色,请使用RSS阅读的朋友,如果阅读背景为白色,请直接访问本网页。
  好玩吧?如果你有所体会,请休息一会儿,去玩玩别的,再读下文,谢谢合作。

  欢迎回来,继续。当时,我读完该测试的解释,感觉很有道理,有意思、值得回味。但几个小时后,此解释又从脑袋里冒出。而这次,我隐隐感觉,之所以冒出来,可能由于潜意识在怀疑。怀疑什么呢?这解释哪里有问题呢?不是感觉挺合理吗?于是我开始发傻。下面把思考过程简略记录,并配图说明。这些图当时在脑子里构思,很快;弄成实物,真慢呀。

  一、答案由第一感觉得出,还是仔细观察后得出?
  对我而言,如果考第一感觉,我会选右图;如果仔细观察后,我会答“需根据参照系而定”。如果必须选一个答案,我选左图。

  二、为什么我会选左图呢?
  我不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也不是搞自然科学的,俺是一名“素人”。自认为自己两方面都比较均衡,甚至单从阅读量来看,更偏向“文”。那么,我选左图是否有其他原因呢?

  三、对题目意图的揣测。
  题目本身不明确,如果必须选一个答案,那答题人自然会揣测出题意图。此过程和思考模式有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象。比如:把两个方框看作两个环境,一个大环境,一个小环境。此过程很重要,也许极短,也许答题人自身不一定意识到。

  四、既然和环境有关,就来强化环境。如果对方块进行强化,选择会变吗?
  1、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如果必须选一个,我选左图,但态度没有上面的选择坚决。
  2、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如果必须选一个,我选右图。哈哈,变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五、必杀技:旋转。
vertical testvertical test
  如果必须选一个,我选右图。

  问题还是在参照系。显示器的边框、桌面、地面、人的位听系统。也许,影响此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对垂直的自然判断。答题人本身是最主要的参照物。这由人的历史遗传、后天感知形成,根深蒂固。
  那怎么解释四2的选择呢?
  也许,四2右图和看书、看电视一样,人在这种状况下会自动调节,而此种调节也许存在某种强化。四2右图:黑块、小人、垂直线构成一个密闭整体;四2左图:白块、小人、垂直线虽然也构成一个密闭整体,但不及右图,而且被黑块支离。
  此测试,如果答题人在晃动、旋转、躺着、斜着、倒立等情况,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六、既然人对垂直的自然判断为主因,那么,人对题目意图的揣测及思考模式,对选择究竟有无影响?
  毕竟,我最开始,对那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解释,一下子就相信。这说明,解释本身的确有道理,哪怕它并不是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思维模式本身是动态的,动态图比静态图更说明问题,那再作个强化。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哈哈,这次我无法确定选择。让我必须选一个,我也不选。
  另,图中各原素出现顺序还可以作一些变化,我懒得弄了。

  七、对象化。
  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在全体中找出符合研究要求的部分,以部分为研究对象。
  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举个极端的例子:理论物理。从微观到宇观,通通是对象。
  绝大多数人在答题时,习惯把自己无意识的作为参照系。我猜,一个人越能把图完全对象化,根本不考虑自己(图本身是一个整体,不包括人),越有可能选左图,或者打死也不选。
  说到这,想到一个东、西方差异,虽然此差异如今缩小许多。历史上,中国科技没转变为科学,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对象化。不管是天人合一,还是无我,实际上都是与对象合为一体。如果找个古人来答此题,会作何选择呢?就此题而言,如今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比测试,答案会有差异吗?

  解释终归是解释,上面这些是我的解释,写出来抛砖引玉。解释不是答案,只有为什么,只有猜想,没有确切答案。如果,把题目设计得更多样些,多找几组人,多些对照组,解释起来也许更可信一点。

  我又开始发散了,下面全是废话,可看可不看。

  突然想到刘墉和MBA故事。小时候,看过一、两本刘墉,觉得每个故事都如此有道理,虽然并不发人深省。后来,经常看到一些MBA故事,开始怀疑其真实性。把故事和道理分开看,10%的故事有道理,99%的道理有道理。虽然我不怀疑刘墉的故事真实可信,但我可以肯定不少MBA故事纯属虚构。先道理后故事。故事是故事,道理是道理,关键在于怎么解释。

  我一向不喜欢玩智力测试题。原因有二:其一,本人愚钝;其二,我不喜欢为编题而编的题目。这种题目不符合思维走向。记得,在初中我做几何题时就发现,偶尔划条辅助线推出另一个结论,自己觉得可用此结论另编道题目。后来在高中,数学老师好像也提过他的一些出题经验,总之反推的时候多。俺老师当时为本市的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基本上可以代表本市的“出题”最高水平吧。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各种数学、物理、化学等,以及现在遍野的智力测试题,题目大多独立,思考不成体系,有解题套路,但并不代表思维走向(解题套路不过是思维走向的一个小子集而已)。这种题目除了对今后类比思维的巨大作用外,不知道对思维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注意,我并未怀疑它有作用,而是怀疑作用的大小,作用的投入产出比。有一种智力测试题,我认为可取,那就是由实际问题转化而来的题目,简化之、抽象之都行。这种题目源很多,但不好出,更不好批量出,不符合工业化生产标准,哈哈。根据个体出题,因人而异才是王道。

  下面对上文提到的“思维走向”稍作解释。以历史为例,纯粹的背人名、地名、时间、事件,就是我所谓的“不符合思维走向”。而通常的思维走向是以问题为线。比如,看到一段史实,自然产生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一个接一个,甚至一对多发散开去。这就是思维走向,所有东西都由这个走向串起来。假如,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历史档案文献让你看,你肯定看得没意思。但是,如果你心怀某个问题,查资料解惑,引出新想法,查新资料,如此以来且不是乐趣吗?其实,这些都是常识嘛,也没必要我来解释,就此打住。补一句:我在大学毕业之前,都没有此常识,也没有老师告诉我,也不喜欢历史,原因只有一个:我没有疑问。后来,领悟到了,并且发现这是常识,感觉真的很悲哀。这个世界到底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常识呀?余将用一生去追求之。

  历史可以解释;经济学可以解释;社会学可以解释;心理学可以解释;……数学都可以解释。俗话说:“没有证明不了的命题,问题在于怎样假设。”
  解释是条路,即通向天堂,也通往地狱。同志们,小心路滑!

  附音乐一首:
  曲名:梵高先生
  原创:李志
  下载:百度mp3搜索

  谁的父亲死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嘿嘿嘿嘿……

  我特别喜欢这几句,通过回忆本人的初次听音感受,对当时的体会作简要叙述。
  开始播放:
  1、前奏。
  2、“谁的父亲死了”:谁?作者朋友的父亲吗?
  3、“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请别人来告诉该如何悲伤,不错,有意思。
  4、“谁的爱人走了”:谁?这个人和“谁的父亲死了”的谁是同一人吗?
  5、“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原来,这个爱人是作者的爱人。回到4,原来,“谁的爱人走了”和“谁的父亲死了”的谁是同一人。回到1,原来,“谁的父亲死了”的谁是作者本人,作者的父亲死了。这时,体会到1的表达形式惊人。
  6、在感觉很爽之后,准备继续爽,歌词突然没了,开始“嘿嘿嘿嘿”。让我想到电影“蓝”的配乐——突然来,突然断,你以为它还有,结果就没了,毫不拖沓,甚至可以说断得很异常,和主题配合的天衣无缝。

  这几句歌词异常精彩,即是诗也是小说,打个搞笑点的比喻,带内心独白的第一人称悬疑小说(演唱中有2个叠加的声音,一个是作者,一个是作者的内心),过瘾。

  以上是我的体会。还是那句老话:观者与绘画作品本身完成绘画。同样,听者与音乐本身完成音乐。甚至,读者与文章本身完成文章。

  明天就是2007了,祝大家天天愉快。

Posted by eapass at December 31, 2006 01:10 PM

 Technorati Tags: Thought Music 思考 音乐

Comments

很高兴有人继续“解释”。
其实呢,这种所谓测试自然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仅我所知便有三个版本的解释。我之所以单单写这一条,是因为它适用于我。
我个人更倾向于主观感受,相信每个人所感知的世界定然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才会衍生出这样一个古怪的嗜好来。
新年快乐。

Posted by: Albatross at December 31, 2006 06:30 PM

eapass

to Albatross:

感谢回复,所述正是。
同祝天天快乐。

Posted by: eapass at January 1, 2007 09:07 PM

Hello, I am sorry I tried to make a comment on your bolg about" Fovever at your feet 2005 ", but I come to nothing.Inasmuch as I only let loose my opinion here.

I had the feeling that she was waiting, too--serenely patient.The scenery beggars description ~ An indefinable yearnings; An indescribable beauty; An ineffable ecstasy;An inexpressible anguish... Anyway,this is how it seems to me.Do you feel any attraction for this music?

Thanks for sharing. Wish you a perfect day!

Posted by: Lee at January 12, 2007 07:58 PM

eapass

to Lee:

I've almost forgotten the song since i posted it nearly two years ago. Let me retrieve my feeling at that time in my memory.

What attracted me most is that the rain pitter-patter, the pitter-patter of serenity. It was raining as though falling in my heart.

As you said the song is ineffable, my feeling as well. As to the song tile itself, it reminds me of the description -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by 张爱玲 which implies her subordination when she was with 胡兰成. I never had the feeling of this sort, even when I read great books written by great souls in human history. The feeling of her, nevertheless, is so beautiful. I feel that I can feel it but can't grasp it that beyond a man's empathy in a sense.

As for the sombre part of the song, let's leave it in the past, in our memory. Feel it. Do not talk about it.

Posted by: eapass at January 17, 2007 06:27 PM

这些文字总是搞得我好乱......

Posted by: Danielle at January 21, 2007 09:41 PM

eapass

to Danielle:

“这些文字”- 哪些文字?
“我好乱”- “我”什么“好乱”?

:)

Posted by: eapass at January 24, 2007 01:25 PM

呵呵,主人家说话总是这样,这些文字就是你的文字了....真的好乱啊,很难理解,iq问题?

Posted by: Danielle at February 21, 2007 07:49 PM

eapass

to Danielle:

嘿嘿。

Posted by: eapass at February 26, 2007 12:13 AM

我下载了你的音乐
拷走了你的图片
很喜欢你这里
一个舒展身体的地方

Posted by: 千寻多戈 at March 7, 2007 10:23 PM

eapass

to 千寻多戈:

谢谢,居然本blog还有广播操的效果,呵呵。

Posted by: eapass at March 7, 2007 11:54 PM

非常喜欢你的BLOG :)

会继续关注的

Posted by: 静 at March 24, 2007 09:59 PM

以后要常来了~

Posted by: slight at April 20, 2007 06:22 PM

eapass

to slight:

不要常来,耽搁时间,偶尔来看看吧。

Posted by: eapass at April 20, 2007 10:27 PM

我是学自然科学的,第一反应是垂直于谁,个人感觉自然科学更看重前提条件,思维也会严谨一些

Posted by: xiaoyunr at May 20, 2007 10:04 AM

eapass

to xiaoyunr:

是吗?

如果要“严谨”一点,需先澄清一些定义,也许大家对某些“词语”的认识基点就不同,比如“第一反应”。

这个“第一反应”是指第一主观已感知的反应呢,还是潜意识的反应,或中间暧昧状态的反应?在心理及脑神经科学的测试中,经常使用瞬时频闪的方式,虽人的主意识对此并无察觉,但潜意识的确有反应。
我个人对“第一反应”的定义为,通过使用主意识察觉后的感觉去回溯潜意识,尽可能的去感知、感觉、猜测那个并不存在的非线性意识临界点——意识到我已作出判断的最初点,此点即为我定义中的“第一反应”。

也许经过长期严格“思维”(这个概念又需在非语境中定义,后面再谈)训练的人,可以把判断点提前于意识可以回溯的临界点,从而使人感觉自己“第一反应”便是如此如此。但又由于每个人的意识回溯能力有异,判断点和回溯临界点2个都是动点,不同的人不同的组合,感觉也会不同。也许一个意识回溯能力较低、判断点靠后的人会和一个意识回溯能力很强、判断点靠前的人产生相似的感觉,这就像得相同结论的人其得结论的原因却不同。

草草写写,实在懒得作更详细、准确的叙述,如有误解,错误在我。

本来还想就“自然科学”本身便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和“思维”的定义作一些澄清,哪知一个简单的对“第一反应”的澄清已花了不少笔墨,我又懒得打字,而且这又一个回复贴的回复,也许你根本不会看到我写的回复,就此作罢吧。

Posted by: eapass at May 20, 2007 11:07 PM

On This Day
   Year 2005: 刘小东    Year 2004: 匆匆_Rush
Trackback Pings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www.cqcn.com/cgi-bin/blog/mt-tb.cgi/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