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2, 2007
四个编造的故事
一、全民公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座果园。今天的果园人声鼎沸,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全民公投马上就要开始。投票的结果将交给园主——耳口十,很奇怪的主人,一位民主独裁者。他给予果园公民选择的权利,但选项却只能由他来定。
事情的起因,来自那些即将脱离果树的果子。有的天生瘦小,弱不禁风;有的被虫叮咬,内已中空;有的自然腐烂,行将老朽。一切问题都来自这无法抗拒的脱离。脱离前的最后时刻,往往伴随着恐惧、无措和痛苦。果子被折磨,果树也伤心。该怎样面对这脱离?怎样才能平静而从容的离去,投向地面,融入大地?
在果园千年的日子里,绝情的耳口十慈祥的给出一个选项:不再有风吹,不再有叮咬,不再有腐朽。每个果子都活相同的日子,每个果子都可计算出自己离别的日子。最后的日子,没有痛苦,没有折磨。一个确定的结果,大家根据那个日子计划着生活。
公投结束了,大多数公民投了反对票。他们认为自己也许是一颗幸运果,完全可以活得超过耳口十给的那个长度。至于最后那脱离的痛苦,暂不考虑。如果要考虑,办法也很简单,拼命的吸取养料,集存巨量的养料便可解决那痛苦。
耳口十走了,下个千年,他还会给出选项。
二、搅搅糖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小镇。镇上有名叫作巴菲特的孩子,他很喜欢玩搅搅糖。因为卖搅搅糖的小贩告诉他,只要不停的搅动,糖便会愈来愈多。
于是巴菲特搅呀搅呀,搅过了春风秋雨,搅过了童年青年。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搅搅糖的秘密。果真,搅搅糖越搅越大,越搅越多。他只需用一丁点搅搅糖,便可换回别人工作一天、一月、一年,甚至一辈子、几辈子才能得到的东西。
镇上很多人都上门拜访他,讨教搅搅糖的秘密。巴菲特是个好人,他毫无保留的告知了所有秘密。可奇怪的是,别人搅的时候,搅搅糖增加不了多少,而巴菲特的搅搅糖却莫名其妙的自动增加。有一天,巴菲特在院子里晒太阳,镇里种地的农夫干完活,从院子旁路过。
汗流浃背的农夫,看着巴菲特懒洋洋的神态,好生羡慕的说道:“你可真舒服呀,搅一下就顶我干一年。”
巴菲特急忙答道:“哪里,哪里,我这工作也累人啊,体力加脑力劳动,即伤身又伤神。”
农夫回答:“是呀,是呀,我搅的糖自动跑到你那里,你真辛苦。”
巴菲特答道:“嗯,你可别这么说,我也没办法,你搅的糖自动跑到我这儿,是由某种规律决定的。”
农夫问道:“什么规律?天意吧,你的命好。”
巴菲特:“可别这么说,我也是勤劳奋斗、白手起家,靠智慧、凭实力吃饭。”
农夫:“对对对,你是勤劳奋斗,靠智慧、凭实力吃饭,但你吃的饭是我种的。”
巴菲特突然震了一下,然后愣在那里。农夫走了,巴菲特依然愣在那里。
“是啊,原来靠智慧、凭实力吃饭,依然是剥削。那规律中申称的交换平等并不是那么回事。”
之后的几天,巴菲特一直思考着绝对剥削和相对剥削的问题。这问题弄得他心神不定,觉不安稳。
后来,巴菲特遇到镇里的首富——搞活字印刷的威廉夫妇,便将他的所得捐给了威廉夫妇慈善基金会。
按理说,巴菲特现在该心安理得了吧。不。他那搅搅糖依然自动的,在吞噬并吸取着别人的搅搅糖。那规律依然那么有道理的运行着。而且,镇上还有许多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晒着太阳吹泡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
忘了说,巴菲特有许多兄弟姐妹,有商人,有演员,有歌手,有作家,有教授,有政府工作人员,有企业职员,有……;没有农夫,没有清洁工,没有擦皮鞋的,没有建筑工人,没有……
三、树叶的秘密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座森林。森林里,住着一群浣熊,很奇怪的动物,他们以一种很奇怪的食物为生——能量丸。能量丸由一种很奇怪的树叶做成,一片树叶可以做一粒能量丸。浣熊们每天都在森林里找寻那种奇怪的树叶。有的浣熊每天可以得到很多树叶,有的浣熊一天也得不到一片。那些获得很多树叶的浣熊,除去每天必须消耗的树叶,就把余下的藏在家里。
有一天,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奇怪的大坑。如果把一片树叶放入那个大坑,过段时间,就会变成两片树叶,甚至三片树叶。那些有多余树叶的浣熊纷纷把树叶投入那个坑里。每到日落,那些往坑里投了树叶的浣熊,看着自动增加的树叶,围着大坑狂欢雀跃。
在后来的日子里,往坑里投树叶的浣熊愈来愈多。除了那些没有多余树叶往里投的浣熊,每只浣熊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狂喜。一只搞森林空间研究的老浣熊,感觉有些不对劲:“每只把树叶投入坑里的浣熊都获得了更多的树叶,却不见谁的树叶减少。难道森林空间物质能量不守衡吗?”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森林里的每只浣熊,不管是往坑里投了树叶的,还是没投的,都遇到一个奇怪的问题:现在做一个能量丸需要两片树叶。那些投一片变三片的浣熊喜悦减少;那些投一片变两片的浣熊不再喜悦;那些没有多余树叶往坑里投的浣熊则叫苦连天。所有浣熊现在都必须花比以前更多的气力,才能采集到做一粒能量丸的树叶。
打那以后,森林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寅支卯粮;你吃我粮。”
四、蜂巢与养蜂人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蜂巢。养蜂人在里面养着一群奇怪的蜜蜂:金蜜蜂、银蜜蜂和铜蜜蜂。这些蜜蜂每天都辛勤工作,日日夜夜,从不停息。奇怪的是,养蜂人从不取蜜,既然他不取蜜,那养蜜蜂干嘛?
真的好奇怪,这些蜜蜂从不休息,难道他们不想休息吗?不是。原因就在他们屁股上:银蜜蜂蛰铜蜜蜂,金蜜蜂蛰银蜜蜂,金蜜蜂蛰铜蜜蜂,每只蜜蜂自己蛰自己。
蜂巢一天天的变化,愈来愈庞杂,愈来愈细密;蜜蜂一代代的更换,愈来愈勤奋,愈来愈聪明。就这样,过了好长好长好长时间,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蜂巢里的蜜蜂全部消失。养蜂人来了,他取走了没有蜜蜂的空蜂巢。原来,他要的不是蜂蜜,而是变化后的蜂巢。这养蜂人有个很奇怪的名字——耳禾化。
Bonus
曲名:老夏天
演唱:雷光夏
下载:百度音乐搜索
Posted by eapass at May 22, 2007 10:06 PM
Comments
第二个故事的评论:
你的经济观念仍是中学课堂里教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认为社会财富是劳动者(甚者只认为是体力劳动者)创造的,认为物品的价值是客观的绝对的。不认为:一个馒头,对一个饱餐的人和对一个快饿毙的人,价值是不一样的。是吗?如果这是真理,那么我们的地球人类社会也太荒谬了吧。荒谬的是这种理论,还是这个世界?
第四个故事:
没看懂。
Posted by: jorin at May 23, 2007 01:21 PM
to jorin:
哈哈哈,哈哈哈,嘿嘿,你的评论很好玩。
这四个故事中,我对4、1比较满意,且这2个故事也是我最想讲的。而对3感觉一般,对2感觉不满意。所以故事2给你这样的感觉,我感到很抱歉——我的错,虽然每个人只能看到他(她)能看到的东西,但我既然来写,就应该“不写”清楚,故事2写得太细,反而偏离了它本来的轨迹。
再次看了一遍你的评论,让我有一种犯错的感觉。现在,再看看我最开始的“哈哈哈,哈哈哈,嘿嘿”,我已经笑不起来,我需要自我反省。
等着再看看其他读者的反映吧,也许应把故事2删去,的确编得过于草率。
感谢你的回复。
Posted by: eapass at May 23, 2007 05:09 PM
1+4=耶和华?我反而喜欢第三个.或许因为觉得它简单.
Posted by: Danielle at May 23, 2007 08:04 PM
如果跳开自己是地球人这个事实,把自己想像成造物主的亲戚,比较容易理解....呵呵,说笑而已...只是很想补充一下:你网站的服务器怎么回事呢?真的好慢....post-该页无法显示-后退-刷新ing-成功刷新-现在又添一条回复,这中间花了好长时间....你看看发表时间.
Posted by: Danielle at May 23, 2007 08:36 PM
to Danielle:
网站是慢点,不过你这时间间隔也太夸张了吧。
我这里,回复一贴大概需等30秒左右,“该页无法显示”还没有遇见过。
目前这速度我还可以忍受,暂不考虑更换服务商。主要是这个过程太麻烦,且我又太懒,嘿嘿。
Posted by: eapass at May 23, 2007 11:18 PM
要搬家是挺麻烦的,理解...不过两次间隔时间这么长也不是夸张的,的确是花了这么多时间才回复完成,当然,中间我还干了别的事,不过还不至于影响打开进度呢....这种速度也不是每次都这样,有时打开还是挺快.按post后返回的页面次次都是"该页无法显示",但是回复又有效,这个是真的.所以才导致我上次回复了几遍同样的内容,现在我比较有经验,不会再犯了,呵呵...我这里是广东电信,也可能跟网络有关吧.
Posted by: Danielle at May 24, 2007 05:28 PM
耶稣示人以爱,而人们并不愿意为了灵魂的救赎而牺牲尘世生活,于是这个世界始终在欲望的支配中向前滚动,成住坏空,难道这一切真是上帝早已设定好的程式?感觉1和4是很有禅意的故事,2和3里看得到荒诞的真实,也是今天人文思考的命题,在人类还不能看清万有之源的时候。
Posted by: 泠泠七弦 at May 29, 2007 05:50 PM
不好意思,连续发了几次,终于明白楼上所说的了.....
Posted by: 泠泠七弦 at May 29, 2007 05:56 PM
我很喜欢你的帖子,都不错。保存了,会常来看看。
Posted by: modernfan at June 3, 2007 09:52 PM
我的阅读顺序(供参考):
第一篇讲了一个故事。仿佛理解了。耳口十存疑。
第二篇 巴非特--耳口十一个人?理解第二篇时巴菲特作为两个角色一直在我脑子里出现:巴菲特 耳口十? 最后一段我确信不是耳口十。耳口十是一个人。巴菲特有很多邻居。
休息片刻(几秒钟)重新回味第二篇:似乎感到画外音第一篇和第二片的,就此打住下一篇。
第三篇: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思绪扩散。一部分继续读一部分想:作者写了三篇寓言。是在讲一个故事,还是每篇独立?作者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作者的思想。作者平时都做些什么,可以想到以上三篇寓言?(我的阅读习惯喜欢了解文章背后的状态)作者是一次爆发的灵感还是从一是中积累出来的?最后:寅吃卯粮,你吃我粮。这是这片的重点吗?没读懂。重新开始。另外寻找名字验证我的观点。此篇没有,难道是独立的故事?
第四篇:继续延续第三篇的思考,读完似懂非懂。最后名字耳禾化。脑子闪现:耶(耳禾)此处是我的错误,耶和稣我总理解为一个字。拉回第一篇,耳口十。耶(口十)。继续分析耳 耳 (耶)。
联系起来分析:我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开始迷惑的。在世界的第一个角落时自认为懂了。世界的第二个角落我知道了我意识到我的行动已经不由我控制。世界的第三个角落我分为两个人。一部分继续一部分开始漫游。直至第四个角落里看到耳禾化结束。
在分析时的分析:作者对我进行了多次强迫。世界的某个角落。耳口十,耳禾化,巴菲特,寅吃卯粮,你吃我粮。
Posted by: zhzhandqyy at November 21, 2007 02:10 AM
关于第一个故事,eapass真的觉得全民公投的结果会是反对?
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至少我会投赞成票。Hmmm,真想到哪个论坛上去搞个投票看看结果……
Posted by: Awake at November 24, 2007 11:04 PM
川南乡谣 - 时间
http://www.songtaste.com/song/87214/
Beth Gibbons - Mysteri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JrRVl7goLE
Posted by: eapass at November 25, 2007 11:17 AM
On This Day
Year 2006: 声音是响亮的空气Trackback Pings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www.cqcn.com/cgi-bin/blog/mt-tb.cgi/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