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05, 2007

天上的星星

  一、
  星星在天上,永不陨落,又有两颗升入天河。

  二、
  昨夜读一访谈(译稿),没几句入眼,便卡住片刻。卡壳处如下:
  译稿:
  WOODY ALLEN: 我极度震惊。他们两位是电影史上的泰山北斗!每个人都会感到震惊。

  “泰山北斗”?过誉了吧?如果不是过誉,那就是译者“过译”。找出原文,如下:
  原文:
  WOODY ALLEN: Dreadful and astonishing. Two titanic film directors! Everyone here was shocked.

  的确是过译。一个单词译为成语时,在我看来,十有八九都会过译。单就“Two titanic film directors!”这句而言,译者添加个人见解过多。依我看,直接译为“两位电影巨匠”即可。用“great masters”来等价“titanic directors”。“great”<“titanic”;“masters”>“directors”,两两抵消,扯平。
  语言存在边界,译者如此翻译,未尝不可。译者的风格;读者喜欢哪种风格,仁者见仁。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这个“泰山北斗”对“我”而言,尤其碍眼。也许不光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边界,可能中文内部也有断裂。

  “泰山北斗”,成语词典释义如下: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示例: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泰山北斗,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

  简单的词典,简单的解释。“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多如牛毛,为什么示例中以孔子为例。根据个人使用词典的经验,以词语的释义来定词意,不如以例句来得精准。
  凭我这种挖祖坟的定词思维方式,孔子也就“泰山”而已。上下五千年,“北斗”非“Mao”莫属,“Mao”:符号化的毛泽东。秦始皇作候补。

  三、
  “语言是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一样。这思正以它的说把不显眼的沟犁到语言中去。这些沟比农夫用缓慢的步子犁在地里的那些沟还更不显眼。”
  ——海德格尔 (熊伟译)

  词语的语意变迁、扩减,自然不过。但对于“返回”过的人,面对某些词语的当代用法,就很难不觉涨眼睛。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语癖。错别字、语病,在我眼中,问题都不大。但在“泰山北斗”上,决不退让,这关系到天上的星星,过去、现在、将来。

  先把“泰山北斗”分解为“泰山”和“北斗”,然后往英文回译。
  1、“泰山”,五岳之首,与“atlas”基本可以互译,意指擎天柱。
  Atlas:A Titan condemned by Zeus to support the heavens upon his shoulders.
  擎天神,阿特拉斯神:被宙斯降罪来用双肩支撑苍天的一个擎天神。

  “titanic”和“titan”。至此,仿佛对应还算贴切。再看“北斗”,问题就出在这儿。

  2、“北斗”,在古代(差不多也就向上走五千年)是极星。
  什么星作为极星?近似于(靠近)北天极的亮星(至少要比较亮)。
  什么是北天极?北半球星空旋转的虚拟中心点。
  目前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尾巴尖,离北天极很近。但由于岁差的缘故,大概每两万多年,极星要循环一次,也就是说,北极星并不定。在北斗,即大熊座的一部分,作为极星的时代,由于极点附近无亮星,而把北斗这个整体作为极星。而且,由于北斗的柄具有方向性,比一个点更有参照意义。
  概括性的大体说了一点,基本上属于懂的人看得懂,不懂的人依然不懂的粗糙介绍,哈哈。

  现在知道北斗的厉害了吧?众星都围着它转,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所以,“Mao”当“北斗”,够格。秦始皇差点,毕竟在影响力上没有寰球。成吉思汗不行,没有“统”,缺乏那种向心力。孔子当“泰山”没问题,当“北斗”万万不可,他若当了“北斗”,那帝王们往哪儿摆?

  “泰山北斗”中的“北斗”,如果回译为英文,意译为“cynosure”较合适。“cynosure”从词源看:法语,“小熊座(包括北极星)”。往前到希腊语,“狗尾巴”,哈哈。引伸义为:“作为注意和羡慕的焦点事物;用来作向导的事物。”虽然“北斗”是大熊座的一部分;尽管从“cynosure”的意思考虑,纵然不及“北斗”重要,但两者表达的内涵较接近,至少比硬译为“Dipper”更妥。说来也好玩,在早期希腊神话中,小熊座的七星是上文中提到的“Atlas”的女儿。妈的,级别又降了。

  大致而言,西方(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天文体系中,极星的地位不如在中国天文体系中重要。由于中国(黄河流域)所处纬度较高,极星终年可见,我国发展出以极星为重要参考的赤道坐标体系,而西方采用黄道坐标体系。出发点不一样,重点自然不同。

  四、
  既然话题由最近这两颗星星导出,一个89,一个94,不妨说说伯格曼电影中的“老年”——“野草莓”。算了,换种方式。具体讨论电影细节,写出来肯定长篇大论,我受不了。他俩同一天变成星星,令我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天”,讲的也是老年题材。再加一部“自然之子”——导演的名字记不得,但在这3部中最喜欢。好吧,就这样,来个泛泛而谈——追忆,追忆那逝去的不定永恒!

  片名 时间 导演 导演当时的年龄 我的评分

  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 1957 伯格曼 37岁 7.5/10
  自然之子 Children of Nature 1991 Fridrik Thor Fridriksson(无中文译名)38岁 8.5/10
  永恒与一天 Eternity and a Day 1998 安哲罗普洛斯 55岁 8.0/10

  这3位导演当时的年龄是后来推算的,因为我看过“野草莓”后,低于预期,感觉较多地方不到位,然后算了算伯格曼当时的年龄。先验中,认为50岁之前拍老年题材,不可能太深刻。然而,当推出“自然之子”竟是38岁导演的作品,对年龄的先验激发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喜欢这部片子。 

  五、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整体的感觉,细节的体会,等等等等。但有一个重要角度,既然上面提到“北斗”,那就试着用毛老人家最喜欢用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分析,玩玩?
  “野草莓”和“永恒与一天”中的主人公的共同点:男人,出生良好,高知,大房子,别墅(老屋),女佣。典型的布尔乔亚(bourgeois),而且还是中上的布尔乔亚。
  “自然之子”,主人公,一男一女,虽然不是来自工人阶级,但也是咱们农民好兄弟。

  诚然,人与“老年”的关系是共通的,与阶级无关。但在同质后面,依旧有许多异质。形而上的思考,必须降到具体,才能充分展现这种关系。“野草莓”让你看到他人的晚年,而“自然之子”不但使你看到他人的晚年,还使你看到祖辈已经面对、父辈将要面对的晚年,甚至你自己的晚年。“野草莓”的晚年是少数人的晚年,大多数人,达不到那样高的思维层次,感情没那么细腻,抗争也显得粗糙。幸或者不幸,多数人将归属到这大多数中。

  六、
  光在最前面,人迎着光走。许多人在前面,影子跟在他们后面。不能回头,一回头便化为石头。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只好看他人的。有些人是大胖子,有些人是小瘦子。每当见到与你类似的身影,便感动不已。因为你知道,那影子也是光投在你身后的影子。
  透过他人的影子,看自己的影子。

  七、
  夜里,一名老妇,坐在敬老院的房间里。脸,面向电视画面。画面中,一个人在走钢丝,身后繁星点点。

Posted by eapass at August 5, 2007 02:07 PM

Comments

“基本上属于懂的人看得懂,不懂的人依然不懂的粗糙介绍”,不仅北天极,过去和未来的许多内容,我是那种不懂的读者,然而这种距离,并不会产生自卑,就像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是尚且无知而又浮躁的学生想去拉近的距离。或许n年后都没能弄懂,至少能从不懂发展到想懂,这是这个地方对于我而言的积极意义。:)

Posted by: Danielle at August 5, 2007 04:11 PM

补充:随便说说的,可别有老师的那种教育压力。:D

Posted by: Danielle at August 5, 2007 04:19 PM

eapass

to Danielle:

不会,好为人师可不太好。

Posted by: eapass at August 6, 2007 11:14 PM

天上有云 地上有草

Posted by: yun'er at August 10, 2007 06:55 PM

荒诞的梦: 梦里被日寇追,一直奔跑...跑到你那,把你老人家的显示器弄坏了...是否要换显示器啦,哈. :D

Posted by: Danielle at August 19, 2007 06:30 PM

On This Day
   Year 2005: 不休先生正传(13)最后防线
Trackback Pings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www.cqcn.com/cgi-bin/blog/mt-tb.cgi/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