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05, 2007

天上的星星

  一、
  星星在天上,永不陨落,又有两颗升入天河。

  二、
  昨夜读一访谈(译稿),没几句入眼,便卡住片刻。卡壳处如下:
  译稿:
  WOODY ALLEN: 我极度震惊。他们两位是电影史上的泰山北斗!每个人都会感到震惊。

  “泰山北斗”?过誉了吧?如果不是过誉,那就是译者“过译”。找出原文,如下:
  原文:
  WOODY ALLEN: Dreadful and astonishing. Two titanic film directors! Everyone here was shocked.

  的确是过译。一个单词译为成语时,在我看来,十有八九都会过译。单就“Two titanic film directors!”这句而言,译者添加个人见解过多。依我看,直接译为“两位电影巨匠”即可。用“great masters”来等价“titanic directors”。“great”<“titanic”;“masters”>“directors”,两两抵消,扯平。
  语言存在边界,译者如此翻译,未尝不可。译者的风格;读者喜欢哪种风格,仁者见仁。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这个“泰山北斗”对“我”而言,尤其碍眼。也许不光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边界,可能中文内部也有断裂。

  “泰山北斗”,成语词典释义如下: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示例: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泰山北斗,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

  简单的词典,简单的解释。“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多如牛毛,为什么示例中以孔子为例。根据个人使用词典的经验,以词语的释义来定词意,不如以例句来得精准。
  凭我这种挖祖坟的定词思维方式,孔子也就“泰山”而已。上下五千年,“北斗”非“Mao”莫属,“Mao”:符号化的毛泽东。秦始皇作候补。

  三、
  “语言是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一样。这思正以它的说把不显眼的沟犁到语言中去。这些沟比农夫用缓慢的步子犁在地里的那些沟还更不显眼。”
  ——海德格尔 (熊伟译)

  词语的语意变迁、扩减,自然不过。但对于“返回”过的人,面对某些词语的当代用法,就很难不觉涨眼睛。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语癖。错别字、语病,在我眼中,问题都不大。但在“泰山北斗”上,决不退让,这关系到天上的星星,过去、现在、将来。

  先把“泰山北斗”分解为“泰山”和“北斗”,然后往英文回译。
  1、“泰山”,五岳之首,与“atlas”基本可以互译,意指擎天柱。
  Atlas:A Titan condemned by Zeus to support the heavens upon his shoulders.
  擎天神,阿特拉斯神:被宙斯降罪来用双肩支撑苍天的一个擎天神。

  “titanic”和“titan”。至此,仿佛对应还算贴切。再看“北斗”,问题就出在这儿。

  2、“北斗”,在古代(差不多也就向上走五千年)是极星。
  什么星作为极星?近似于(靠近)北天极的亮星(至少要比较亮)。
  什么是北天极?北半球星空旋转的虚拟中心点。
  目前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尾巴尖,离北天极很近。但由于岁差的缘故,大概每两万多年,极星要循环一次,也就是说,北极星并不定。在北斗,即大熊座的一部分,作为极星的时代,由于极点附近无亮星,而把北斗这个整体作为极星。而且,由于北斗的柄具有方向性,比一个点更有参照意义。
  概括性的大体说了一点,基本上属于懂的人看得懂,不懂的人依然不懂的粗糙介绍,哈哈。

  现在知道北斗的厉害了吧?众星都围着它转,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所以,“Mao”当“北斗”,够格。秦始皇差点,毕竟在影响力上没有寰球。成吉思汗不行,没有“统”,缺乏那种向心力。孔子当“泰山”没问题,当“北斗”万万不可,他若当了“北斗”,那帝王们往哪儿摆?

  “泰山北斗”中的“北斗”,如果回译为英文,意译为“cynosure”较合适。“cynosure”从词源看:法语,“小熊座(包括北极星)”。往前到希腊语,“狗尾巴”,哈哈。引伸义为:“作为注意和羡慕的焦点事物;用来作向导的事物。”虽然“北斗”是大熊座的一部分;尽管从“cynosure”的意思考虑,纵然不及“北斗”重要,但两者表达的内涵较接近,至少比硬译为“Dipper”更妥。说来也好玩,在早期希腊神话中,小熊座的七星是上文中提到的“Atlas”的女儿。妈的,级别又降了。

  大致而言,西方(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天文体系中,极星的地位不如在中国天文体系中重要。由于中国(黄河流域)所处纬度较高,极星终年可见,我国发展出以极星为重要参考的赤道坐标体系,而西方采用黄道坐标体系。出发点不一样,重点自然不同。

  四、
  既然话题由最近这两颗星星导出,一个89,一个94,不妨说说伯格曼电影中的“老年”——“野草莓”。算了,换种方式。具体讨论电影细节,写出来肯定长篇大论,我受不了。他俩同一天变成星星,令我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天”,讲的也是老年题材。再加一部“自然之子”——导演的名字记不得,但在这3部中最喜欢。好吧,就这样,来个泛泛而谈——追忆,追忆那逝去的不定永恒!

  片名 时间 导演 导演当时的年龄 我的评分

  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 1957 伯格曼 37岁 7.5/10
  自然之子 Children of Nature 1991 Fridrik Thor Fridriksson(无中文译名)38岁 8.5/10
  永恒与一天 Eternity and a Day 1998 安哲罗普洛斯 55岁 8.0/10

  这3位导演当时的年龄是后来推算的,因为我看过“野草莓”后,低于预期,感觉较多地方不到位,然后算了算伯格曼当时的年龄。先验中,认为50岁之前拍老年题材,不可能太深刻。然而,当推出“自然之子”竟是38岁导演的作品,对年龄的先验激发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喜欢这部片子。 

  五、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整体的感觉,细节的体会,等等等等。但有一个重要角度,既然上面提到“北斗”,那就试着用毛老人家最喜欢用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分析,玩玩?
  “野草莓”和“永恒与一天”中的主人公的共同点:男人,出生良好,高知,大房子,别墅(老屋),女佣。典型的布尔乔亚(bourgeois),而且还是中上的布尔乔亚。
  “自然之子”,主人公,一男一女,虽然不是来自工人阶级,但也是咱们农民好兄弟。

  诚然,人与“老年”的关系是共通的,与阶级无关。但在同质后面,依旧有许多异质。形而上的思考,必须降到具体,才能充分展现这种关系。“野草莓”让你看到他人的晚年,而“自然之子”不但使你看到他人的晚年,还使你看到祖辈已经面对、父辈将要面对的晚年,甚至你自己的晚年。“野草莓”的晚年是少数人的晚年,大多数人,达不到那样高的思维层次,感情没那么细腻,抗争也显得粗糙。幸或者不幸,多数人将归属到这大多数中。

  六、
  光在最前面,人迎着光走。许多人在前面,影子跟在他们后面。不能回头,一回头便化为石头。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只好看他人的。有些人是大胖子,有些人是小瘦子。每当见到与你类似的身影,便感动不已。因为你知道,那影子也是光投在你身后的影子。
  透过他人的影子,看自己的影子。

  七、
  夜里,一名老妇,坐在敬老院的房间里。脸,面向电视画面。画面中,一个人在走钢丝,身后繁星点点。

Posted by eapass at 02:07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May 31, 2007

八卦一则

  看一记录片,见一雕像,解说中提到Augustus(奥古斯都),脑中一下子冒出两个字——“好像”。如果你看过美剧“罗马”,便无须我详述,见下图(雕像):

    Octavian1.jpg

  Augustus(奥古斯都),原名Octavian(屋大维)。友情提醒:就是这个崽儿,导致8月后的月份及数字对应关系错位,比如october(十月),想一想,开头的几个字母不就是“八”进制的Oct吗?详情请查阅相关资料。这雕像刻画的应是早期的Octavian,后来为了政治宣传需要,以后的雕像都做了很大改动,特别是发型。这样看来,美剧“罗马”第一季中的Octavian,单从形象而言,像极了。见下图(剧照、生活照):

    Octavian2.jpg

  噢,我还真是无聊啊,居然发这样无聊的东西。最近这两篇blog,一篇比一篇无聊,简直无聊到极点。算了,发出来吧,也许以后的我看后会笑一笑或者口口一口口。Moira啊——μια αιωνιότητα και μια ημέρα——这斯没救了!
 

  来首音乐,估计没多少人听过,截取自一部波黑电影。
  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692420

  如果下载有问题,请留言或email告之,谢谢。

Posted by eapass at 11:31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May 28, 2007

纵横交错的世界观

  昨天,随便找了部电影来看,居然带给我意外惊喜。由于这是一部克罗地亚的片子,看完该片后,一时兴起,把近几年所看的非美国影片作了简单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movieslist.gif

  包含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对此结果,感觉还有巨大的真空地带需要涉足,来弥补我对世界认识上的缺失。从这些非美国的电影中,自己获得了很多东西,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甚至从书本中也无法获得。尤其是那些统计中数目低于10部的影片,所展示的图景,很难由其他途径得知。
  在我心目中,电影的地位略低于书籍,但书籍并无法取代电影。两者在知识体系中,是互补关系。书籍的阅读,可以帮助理解影片;而影片的沉淀,又可能会成为将来书籍阅读中的辅助材料。这两者的关系,几句话说不清,在此不作深入讨论。

  这些异域影片和其他一些记录片,帮助构建了我的“世界观”。试想,脑海中显现一张世界地图,任意指一个地点,如果你大致了解那里的气候、生物、地貌特征,那里生活的人长什么样、说话的语调、生活形态、喜好、困境……,你会感到世界多么真实。
  如果给这张世界地图,再加上一条纵向的时间线,便构成我心目中那纵横交错的“世界观”。现在,稍微有了丁点感觉,模模糊糊。我想,我将用一生去构建之、更新之。想想也真奇怪、可笑,我所追求的东西大多数都形如虚幻,呵呵,真是空虚的人啊。

  最后来首音乐,截取自昨天看的那部电影——“What is a Man Without a Mustache”,听听来自克罗地亚的声音吧。
  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677349

  因为网站空间不够,采用网络硬盘共享,如果下载有问题,请留言或email告之,谢谢。

Posted by eapass at 08:56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April 20, 2007

《幕德家的一夜》中几个没能在看片时当即理解的问题

  《幕德家的一夜》- 《My Night At Maud》 (1969)
  导演:Eric Rohmer 埃里克·侯麦

  这篇影评,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贴在blog上。不过并不推荐未看过此片的朋友,去找这部电影和读这篇文章。
  那为什么要写此文?其实,写此文就像在论坛发帖一样随意,原本就是为把心中的想法,贴到豆瓣的侯麦小组,和大家讨论讨论。不过,写出来还真是又臭又长啊。早知道这么长,就不写了。
  那为什么要贴到blog来?因为我看完该片后,想看影评,结果搜来搜去都搜不到,中文影评只找到几篇蜻蜓点水的,IMDB上也同样如此。现在把这块砖放到这里,便于潜在观众将来搜索,也引诱大家抛几块玉出来。
  仅此而已。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2:15 AM | Comments (13) | TrackBack

November 29, 2006

七、八、九

  记得初看“红”(Trois Couleurs Rouge)时,结尾虽然感人,但给人一种超情节的感觉——不自然、被操纵、过于巧合。回想一下,逻辑思维阻碍了当时的理解,那时我还在想,近1500人只幸存7人,以情节发生时代的航海救生情况来看,不可能这么少。最后自我解释为:历尽沧桑,给点光,留点希望。但依然觉得为突出这几个人,故意死那么多人过狠。一段时间后,当我想到诺亚方舟,顿悟。进一步思考,与其说逻辑思维过强,不如说神性意识不够。大师毕竟是大师,自己思维局促,未能理解大师的意图,实在惭愧。

  记得,诺亚方舟使我顿悟后,也并未细考,当时在忙其他事,草草想了几十秒,自以为问题已解决。前日仔细思忖,发现依然存在迷惑。影片中数字异常重要:7只初生的狗崽、6块砸来的石块、7名幸存者(其中6名与三部曲有关)。而诺亚方舟有8名幸存者。如果以诺亚事件为隐喻对象,那么为什么是7人而不是8人?
  “六”:希伯来人认为“六”是最小的完数。上帝六日造世。“六”代表圆满。
  “七”:在《圣经》中也象征完满。除此之外,在东西方象征含义也较其他数字多得多,比如周而复始、神圣等。
  “八”:除诺亚方舟八名幸存者外,其他含义并不多。
  “六”可以理解,“七”也可以理解,偏偏“八”不好理解。以过度诠释的态度,我姑且把“第8人”理解为每一个观片人个体。
  想到这,“六、七、八”已不重要,信了也就没必要再去证明。

  我一向思维发散,考虑以上问题时,产生如下副产品。
  1、“四”:东南西北;“五”:东南西北中;“六”:东南西北上下;“七”:东南西北上下中。这些数字都有空间感。在社区网络中,因炒作而流行的“六度空间分隔”完全是拍脑袋的猜想。在小样本里,有一点社会学的抽样价值,但并无太大数学价值,仅此而已。这种猜想源于人的思维历史,是一种既定事实——人与人之间有联系,“五、六、七”不重要,“度”完全取决于人类联系方式的变化程度。

  2、巫术是古人的科学,科学是今人的巫术。

  3、“船”,右边为“几、口”,而“几”由“八”演变而来。有人将其解释为“八口人一舟”,从而与诺亚方舟关联,欠妥。据我目前所知:“船”,左形右声,“几”并无什么具体意义。这一切不过巧合,好玩而言,不可牵强附会。

  4、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我都很熟悉。但如果给我一个大一点的八进制,看着数,并不会产生“数量感”——形象而具体的感觉。因为,成长于十进制环境中,思维里数字与具体形象多以十进制关联。如同中国人听到华氏温度一样,没感觉。所以,这与思维历史相关,与进制本身无关。
  假设,人不是10个指头而是6个。

  1 2 3 4 5 10
  11 12 13 14 15 20
  21 22 23 24 25 30
  31 32 33 34 35 40
  41 42 43 44 45 50
  51 52 53 54 55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20
  ……

  其实,只要习惯了,都差不多。看来十进制没啥牛B,还是“0”的发明伟大,赋予位置数的意义。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包括“0”),确实牛。
  进制来自生活,来自自然,是一种习惯。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什么进制都有,可以为证。二进制说起来最易想到,白天、黑夜等等等等。但在木头上刻一横表一天,刻两横进一位同样麻烦,还不如刻30横换根木头(进一位)。计算机发明以前的确无法大量应用。
  八进制比较典型的就是“半斤八两”。有意思的是,有些原始部落也用10个指头搞出了八进制。他们用指间的“空”来计数,哈哈,确实想不到。八进制、十六进制因其和二进制的关系,在计算机发明后,才大放光芒。
  个人感觉,人如果有16个指头,也许大多数人的数字感觉及计算能力会得以提升,16是2的4次方,而4又是2的平方,很完美。为什么是大多数人?因为白痴和天才不在此列。举例说明:亚洲人普遍计数能力较好,这和亚洲各语言有点关系。比如:中文,1至9的读音都为单音节;英文,有些是单音节,有些为多音节;法语,据说更繁琐。但这仅影响普遍常人的数学思维方式,真的猛士对数的思维早已脱离读音的枷锁。

  5、每个时代,白痴都同样白痴,天才都同样天才。一个时代,人类的思想是否有所“进步”,关键在于中间的大部分人。
  注:我口中的天才指牛人,但非天生牛B的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天生牛B的人。神童在我的字典里,解释为早慧,早一点的意思。

  我醒得很晚,厕所很打挤,我憋着尿,排着队,站在人群中,默默念道:“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Posted by eapass at 07:17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November 01, 2006

I feel that I'm not alone.

  

  L'enfance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Kieslowski & Zbigniew Preisner
  下载:L'enfance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 到期时间:2007.02.03 )

  通知:近日Blog数据库损坏,现已修复,部分留言未能恢复,抱歉。
  2006.11.20 凌晨

Posted by eapass at 11:0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April 10, 2006

无题

baraka.jpg

  From: Baraka
  Download: link

Posted by eapass at 07:51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November 25, 2005

Brave Heart

  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前1/3,片子看了1遍,而这部分却看了3遍。
  友情提醒:本片和真实历史有出入,具体怎么回事请google。

00001.jpg

00002.jpg

00003.jpg

  请点击继续阅读全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1:55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October 28, 2005

The Truman Show

  电影本身讲的是一回事,而我想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总之我联想到了“黑超特警1”的结尾,“辛巴达xxx”动画版里面的女神,更想到下面这段话。

  斯蒂芬·霍金: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亦是如此。怎么理解宇宙比地球多了几维呢?举例来说:一个小球沿地面滚动并掉进一个小洞中。在我们看来,小球是存在的,它还在洞里面,而对于一个假设的“二维”世界的动物来说,它得出的结论就会是:小球已经不存在了!它消失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它生活在“二维”世界里,对“三维”世界是无法清楚认识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对于比我们多几维的宇宙,也是很难理解清楚的。

The.Truman.Show1.jpg
The.Truman.Show2.jpg

  请点击继续阅读全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0:59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August 25, 2005

The Best Of Youth

The.Best.Of.Youth.jpg

  Meglio gioventù, La
  The Best Of Youth
  灿烂人生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346336/

               |||
               ...
               |||
               ...
               |||
               |||
               |||

Posted by eapass at 09:11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ne 06, 2005

关于Samurai片

  昨天看了“Azumi 2: Death or Love”-“少女杀手阿墨”,基本上在快进中搞定。其实在下载前,看到IMDb Rating:5.5,我就做好了失望的准备,果不其然。最后不得不承认,海报中那个MM酷酷的造型是导致我下载的主要原因,算了,看在MM的份上,我给6分吧,实际上整部片子唯一的亮度就这个漂亮的酷酷的MM。
  片中让我不爽的地方很多,其他就不说了,只说最让我好笑的一点:MM持刀的时候,很明显刀拿得不稳,抖得厉害呀。对此我说三个字:不专业。MM不专业,武术指导不专业,导演不专业。
  说了这么多不是,其实最不对的就是我自己,怪我看片太多,审美疲劳。
  列出几部我认为不错的Samurai片,就画面论画面,就形式论形式,就酷论酷。在眼花缭乱之间,在动与静之间,你的血已经喷了出来。

  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 黑泽明(Akira Kurosawa )
  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 爱德华·茨威(Edward Zwick )
  混沌武士(Samurai Champloo)- 渡辺信一郎(Shinichir Watanabe)

  “Samurai Champloo”片头超赞,强烈推荐,附截图一张

Samurai.Champloo.jpg

  如果把选择标准放松一点,再加一部:
  杀死比尔(Kill Bill) - 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 )

  昨天在看“少女杀手阿墨”的时候,想到王小波讲过的一个故事:“好莱坞商业片看多了,就会联想到《镜花缘》里的直肠国。那里的人消化功能差,一顿饭吃下去,从下面出来,还是一顿饭。为了避免浪费,只好再吃一遍(再次吃下去之前,可能会回回锅,加点香油、味精)。直到三遍五遍,饭不像饭而像粪时,才换上新饭。这个比方多少有点恶心,但我想不到更好的比方了。好莱坞的片商就是直肠国的厨师,美国观众就是直肠国的食客。”

Posted by eapass at 11:37 A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May 31, 2005

春夏秋冬又一春

  That happens by itself.
  It is just nature.

Spring.Summer.Fall.Winter.and.Spring.03.jpg
Spring.Summer.Fall.Winter.and.Spring.12.jpg
Spring.Summer.Fall.Winter.and.Spring.14.jpg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2:22 AM | Comments (9) | TrackBack

April 26, 2005

喧嚣学院 - School Rumble

  如果你喜欢周星驰的无厘头,但无奈星爷最近的出片速度;或者你喜欢看动画片,但无奈情节冗长。那么这部片子或许能够满足你的要求,所有情节只为一个目的--搞笑,为了搞笑而搞笑。超级搞笑无敌的“School Rumble”,绝对不能错过。
  目前,第一季已出完,共26集。第二季什么时候出不知道,遗憾呀,遗憾。
  感谢这部带给我无数微笑、大笑、狂笑的动画片。
  

3.jpg

  附:影片抓图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0:09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April 01, 2005

茶之味

  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一张很酷的海报而下载一部电影,而电影也如同海报一样,依然表里如一、一酷到底,那么下面这张“茶之味”就满足这个条件。

Taste of Tea.jpg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张海报的时候,就被这种风格另类的“酷”所吸引,超级喜欢,立即保存,在考虑了几分钟后便决定看看这张海报后面的故事。
  这是一个日本式很平淡的故事,如同它的名字“茶之味”,需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各种感觉。所以我个人并不对这部电影进行推荐,因为我想在很多人喜欢的同时,肯定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可能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片子。
  这部片子的导演“Katsuhito Ishii”比较有意思,完全想不到“kill bill 1”中的那段动画(我也非常喜欢)同样出自他手,简直是天壤之别的风格。

  附:影片截图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0:36 PM | Comments (14) | TrackBack

March 18, 2005

“Ryan”中趴着的吸烟者

  “Ryan”是一部屡获大奖的动画短片,因为目前能够找到的版本画质比较差,我也没打算认真来看,刚才也就漫不经心的浏览了一遍,情节看了个似懂非懂,其中有一个场景特别吸引我,也可以说打动我,或者说刺激我。
  当这个趴着的懒散的吸烟者出现在画面中的时候,我眼睛一亮,当时瞳孔应该是有放大吧。那时第一个感觉是“怪”,在零点零几秒之后,我就被这个画面深深的折服了,简直是天才的表现形式。吸烟者的疲惫、放松、懒散、悠闲、享受等等,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等高品质版本出现之后一定要再好好看看。
  大家先欣赏这个情景的几幅截图吧。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1:18 A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February 07, 2005

“迁徙的鸟”带来的思考

  以前写过“迁徙的鸟”一文,只用了“对鸟类和大自然的尊敬与热爱”这句话来表达我当时的感想和感情,没有细写体会。
  今天再看了一次,把其中的一些思考记录下来。

  对人和自然的思考:
  认识阶段1:人应该和鸟类和平生存,人和鸟是平等的。
  认识阶段2:美景是不是一定要实地感受,在心中无限拓展对自然的想像也许来得更美好。美景不是不值得看,而是不值得跑去看。你不能保证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打破生态本身的和谐,哪怕这点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认识阶段3:到底是维持还是打破。不要忘记:上帝带给我们美的时候,同样给了我们丑;带给我们善的时候,同时给了我们恶。美和丑、善和恶都是上帝之子,为了某种使命或者某种平衡而存在,存在就是存在,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就算人类个个都是佛心佛面,自然仍然会在弱肉强食的规则下发展,生态仍然会被打破,某些物种仍然会消亡。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到底是为了维持这个稳定态,还是加速这个稳定态的瓦解。如果这个态被打破了,肯定会有一个新的态来取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一个生态链无法继续稳定发展的时候,是减缓之还是加速,这是一个问题。其实这对我们人类来说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自身处于这个态中,维持肯定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如果给我一双宇观的眼睛,这一切就不重要了,这只不过是一个过程,一个轮回或者只是一个实验。

  话题太过严肃,不深入了,否则大家会被吓跑,回到“庸”俗易懂的论调上来。
最近我对周期性的东西越来越喜欢(估计女性朋友一定不会喜欢):日、月、星,四季、潮汐、生物钟……。其实喜欢周期的人应该是因为喜欢规律,喜欢一种稳定态,或者说在一个稳定的大周期里面不超出某种范围的波动,最多不过是“尿罐里面起点波浪”。

  BTW,突然想到小学时背颂过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年代久远,不保证上面文字无误。当时如果可以先看这部“迁徙的鸟”,然后再来背颂,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最后,用片中尾声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The promise to return has been fulfilled."

Posted by eapass at 10:18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28, 2005

迁徙的鸟

birds.jpg

      仅以此图表达我对鸟类和大自然的尊敬与热爱。

  迁徙的鸟 Le Peuple migrateur
  英文:The Travelling Birds
  法国 2001年 纪录片
  导演:雅克·波林Jacques Perrin
  解说:雅克·波林Jacques Perrin

  当当有DVD卖,5元。
  导演Jacques Perrin的另外两部作品也同样精彩,分别是“微观世界”和“喜马拉雅”,强烈推荐。

Posted by eapass at 09:15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December 21, 2004

棋王

      棋王 作者:阿城
      链接:小说原作

      电影版本有二,上图为香港梁家辉版,另一为大陆谢元版,待他日找来看看。

      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想法,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且敢妄加评论,煞了风景,此处止笔。

      另:突然想到“南海十三郎”--传记类电影佳作呀,几年来苦苦找寻仍不可得。唉,那就在脑海里面回放回放吧。

Posted by eapass at 09:08 PM | Comments (11) | TrackBack

November 10, 2004

Zero

      心中千言万语,但什么也不敢说。
      最后才明白zero的含义。

      推荐:Macross Zero 1-5,特别是第5集,这是继上次Matrix动画版之后又一部让我心潮澎湃的动画片。

Posted by eapass at 02:07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