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9, 2007

看不见的月亮

  看不见月亮,
  便责怪城里的光;

  看不见月亮,
  便责怪空中的尘;

  看不见月亮,
  便责怪天上的云;

  看不见月亮,
  便责怪自己的眼。

  傻瓜,最傻的傻瓜,
  才责怪自己的眼。

  看不到,
  因为本来就看不到。

  每月有那么几个夜里,
  月亮本来就看不到。

Posted by eapass at 10:29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August 05, 2007

天上的星星

  一、
  星星在天上,永不陨落,又有两颗升入天河。

  二、
  昨夜读一访谈(译稿),没几句入眼,便卡住片刻。卡壳处如下:
  译稿:
  WOODY ALLEN: 我极度震惊。他们两位是电影史上的泰山北斗!每个人都会感到震惊。

  “泰山北斗”?过誉了吧?如果不是过誉,那就是译者“过译”。找出原文,如下:
  原文:
  WOODY ALLEN: Dreadful and astonishing. Two titanic film directors! Everyone here was shocked.

  的确是过译。一个单词译为成语时,在我看来,十有八九都会过译。单就“Two titanic film directors!”这句而言,译者添加个人见解过多。依我看,直接译为“两位电影巨匠”即可。用“great masters”来等价“titanic directors”。“great”<“titanic”;“masters”>“directors”,两两抵消,扯平。
  语言存在边界,译者如此翻译,未尝不可。译者的风格;读者喜欢哪种风格,仁者见仁。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这个“泰山北斗”对“我”而言,尤其碍眼。也许不光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边界,可能中文内部也有断裂。

  “泰山北斗”,成语词典释义如下: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示例: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泰山北斗,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

  简单的词典,简单的解释。“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多如牛毛,为什么示例中以孔子为例。根据个人使用词典的经验,以词语的释义来定词意,不如以例句来得精准。
  凭我这种挖祖坟的定词思维方式,孔子也就“泰山”而已。上下五千年,“北斗”非“Mao”莫属,“Mao”:符号化的毛泽东。秦始皇作候补。

  三、
  “语言是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一样。这思正以它的说把不显眼的沟犁到语言中去。这些沟比农夫用缓慢的步子犁在地里的那些沟还更不显眼。”
  ——海德格尔 (熊伟译)

  词语的语意变迁、扩减,自然不过。但对于“返回”过的人,面对某些词语的当代用法,就很难不觉涨眼睛。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语癖。错别字、语病,在我眼中,问题都不大。但在“泰山北斗”上,决不退让,这关系到天上的星星,过去、现在、将来。

  先把“泰山北斗”分解为“泰山”和“北斗”,然后往英文回译。
  1、“泰山”,五岳之首,与“atlas”基本可以互译,意指擎天柱。
  Atlas:A Titan condemned by Zeus to support the heavens upon his shoulders.
  擎天神,阿特拉斯神:被宙斯降罪来用双肩支撑苍天的一个擎天神。

  “titanic”和“titan”。至此,仿佛对应还算贴切。再看“北斗”,问题就出在这儿。

  2、“北斗”,在古代(差不多也就向上走五千年)是极星。
  什么星作为极星?近似于(靠近)北天极的亮星(至少要比较亮)。
  什么是北天极?北半球星空旋转的虚拟中心点。
  目前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尾巴尖,离北天极很近。但由于岁差的缘故,大概每两万多年,极星要循环一次,也就是说,北极星并不定。在北斗,即大熊座的一部分,作为极星的时代,由于极点附近无亮星,而把北斗这个整体作为极星。而且,由于北斗的柄具有方向性,比一个点更有参照意义。
  概括性的大体说了一点,基本上属于懂的人看得懂,不懂的人依然不懂的粗糙介绍,哈哈。

  现在知道北斗的厉害了吧?众星都围着它转,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所以,“Mao”当“北斗”,够格。秦始皇差点,毕竟在影响力上没有寰球。成吉思汗不行,没有“统”,缺乏那种向心力。孔子当“泰山”没问题,当“北斗”万万不可,他若当了“北斗”,那帝王们往哪儿摆?

  “泰山北斗”中的“北斗”,如果回译为英文,意译为“cynosure”较合适。“cynosure”从词源看:法语,“小熊座(包括北极星)”。往前到希腊语,“狗尾巴”,哈哈。引伸义为:“作为注意和羡慕的焦点事物;用来作向导的事物。”虽然“北斗”是大熊座的一部分;尽管从“cynosure”的意思考虑,纵然不及“北斗”重要,但两者表达的内涵较接近,至少比硬译为“Dipper”更妥。说来也好玩,在早期希腊神话中,小熊座的七星是上文中提到的“Atlas”的女儿。妈的,级别又降了。

  大致而言,西方(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天文体系中,极星的地位不如在中国天文体系中重要。由于中国(黄河流域)所处纬度较高,极星终年可见,我国发展出以极星为重要参考的赤道坐标体系,而西方采用黄道坐标体系。出发点不一样,重点自然不同。

  四、
  既然话题由最近这两颗星星导出,一个89,一个94,不妨说说伯格曼电影中的“老年”——“野草莓”。算了,换种方式。具体讨论电影细节,写出来肯定长篇大论,我受不了。他俩同一天变成星星,令我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天”,讲的也是老年题材。再加一部“自然之子”——导演的名字记不得,但在这3部中最喜欢。好吧,就这样,来个泛泛而谈——追忆,追忆那逝去的不定永恒!

  片名 时间 导演 导演当时的年龄 我的评分

  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 1957 伯格曼 37岁 7.5/10
  自然之子 Children of Nature 1991 Fridrik Thor Fridriksson(无中文译名)38岁 8.5/10
  永恒与一天 Eternity and a Day 1998 安哲罗普洛斯 55岁 8.0/10

  这3位导演当时的年龄是后来推算的,因为我看过“野草莓”后,低于预期,感觉较多地方不到位,然后算了算伯格曼当时的年龄。先验中,认为50岁之前拍老年题材,不可能太深刻。然而,当推出“自然之子”竟是38岁导演的作品,对年龄的先验激发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喜欢这部片子。 

  五、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整体的感觉,细节的体会,等等等等。但有一个重要角度,既然上面提到“北斗”,那就试着用毛老人家最喜欢用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分析,玩玩?
  “野草莓”和“永恒与一天”中的主人公的共同点:男人,出生良好,高知,大房子,别墅(老屋),女佣。典型的布尔乔亚(bourgeois),而且还是中上的布尔乔亚。
  “自然之子”,主人公,一男一女,虽然不是来自工人阶级,但也是咱们农民好兄弟。

  诚然,人与“老年”的关系是共通的,与阶级无关。但在同质后面,依旧有许多异质。形而上的思考,必须降到具体,才能充分展现这种关系。“野草莓”让你看到他人的晚年,而“自然之子”不但使你看到他人的晚年,还使你看到祖辈已经面对、父辈将要面对的晚年,甚至你自己的晚年。“野草莓”的晚年是少数人的晚年,大多数人,达不到那样高的思维层次,感情没那么细腻,抗争也显得粗糙。幸或者不幸,多数人将归属到这大多数中。

  六、
  光在最前面,人迎着光走。许多人在前面,影子跟在他们后面。不能回头,一回头便化为石头。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只好看他人的。有些人是大胖子,有些人是小瘦子。每当见到与你类似的身影,便感动不已。因为你知道,那影子也是光投在你身后的影子。
  透过他人的影子,看自己的影子。

  七、
  夜里,一名老妇,坐在敬老院的房间里。脸,面向电视画面。画面中,一个人在走钢丝,身后繁星点点。

Posted by eapass at 02:07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August 01, 2007

下个礼拜见

  一、
  我待在异域近二十年,明天就要离去,重归故土。
  以前也有多次机会回去看看,但都未成形。因为,和亲人已失去联系,纵然竭尽全力,始终不得他们的消息。
  一年前,终于找到一名青年时代的好友。半年后,在其帮助下,终于有了家人的下落。情况有些复杂,没敢贸然回去。一月前,好友到邻市开会,我驱车十余小时,前去作了一次长谈。现在,我打算回去,并长期居住下去。
  今天是周末,昔日的同事为我饯行。聚会结束,我们拥抱离别。
  我的车已卖掉,费维尔主动送我回住处。虽然他和我住的很近,但并不熟,平时我们也很少说话,我们是比普通同事还普通的同事。
  下车后,我们告别。
  往前走了几步,我突然转身,说道:“费维尔,我们下个礼拜见!”
  他愣了一下,哈哈哈大笑起来:“好,下个礼拜见。”
  此时此刻,在离地面三万英尺的地方,思忖着那句话的含义。

  二、
  我现在躺在床上,模糊的眼中出现一束花,花的后面有一张苍老的脸,乌瓦耶教授。实际上,我现在根本看不清。苍老,不过是他的脸,在我还看得清时,留下的印象。他的旁边站着一位护士,搀扶着他的手臂。
  乌瓦耶教授,比我大十岁,在考古研究所工作。我是搞生物的,在大学里教演化论,也就是大家称为进化论的东西。我们两人性格迥异,却是最亲密的朋友。
  我们一年多没见面,住在不同的医院,但都躺在病床上。今天,他来看我,也许是两人最后的相会。
  “来,把这个带上。”乌瓦耶教授取出一个十字架项链。
  “我又不信教,给我这个干嘛。”
  “收下吧,就把这当作我的祝福。”
  我点头收下。
  天色已晚,我们打趣着作别。空气中,仿佛还回荡着我们交换坏笑话时的坏笑。
  乌瓦耶教授:“下次该你来看我了。”
  我答道:“无论是你来看我,还是我去看你,我们迟早总会再见。”

  三、
  请您暂停一会儿再往下读,好吗?

  四、
  我是这篇文章的“理想读者”。初读时,并未理解作者的意图,现在仿佛明白了一些。
  在“一”中,作者故意强调竭尽全力与家人、好友联系,不过是一个铺垫。家人、好友总可能再见,而恰恰是那些普通的、平常的身边的人,却只有一次机会。我们知道我们再也不会相见,但哪里知道,这离别竟是永诀。
  在“二”中,隐含着主人公是一位无神论者,最后一句话从他口中说出,这点需要考虑考虑。其实“二”很平淡,但把它和“一”放到一起,便有了味道,并且提升了“一”的主题。或许作者想展现一种相似性,这不太好把握,也许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会猜到一些。

  五、
  我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章只有“一”和“二”,故事到那便结束。余下的不过是些花招,雕虫小技。
  在“三”中,尽管使用一种请求的语气,但估计没有读者会停下来。强悍的读者在“三”中,战胜了狡猾的作者,反客为主。不过,单列一个“三”,至少可以拖个零点几秒。实际上,“一会儿”仅表示一个时间段,也许几秒、几分钟、几小时、几日……,视读者情况而定。
  如果没有“四”中那位“理想读者”来揭底,其他读者便只好等待,强制的,别无选择。而且,“三”中的等待,并不能保证引出“四”,也许“四”对某些读者而言根本不存在。还好,我们读过无数故事,总有部分“三”会带出“四”,甚至超越“四”,乃至超越作者。
  在等待中,如果可能,你看穿了作者的意图;如果可能,下到作者写作的基点;如果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恭喜你,也恭喜我。

  六、

Posted by eapass at 06:01 PM | Comments (8) | TrackBack

July 27, 2007

mirror

narcissus.jpg

  先读一篇短文,再来聊聊我与它的阅读史。

The Disciple
by Oscar Wilde

When Narcissus died the pool of his pleasure changed from a cup of sweet waters into a cup of salt tears, and the Oreads came weeping through the woodland that they might sing to the pool and give it comfort.

And when they saw that the pool had changed from a cup of sweet waters into a cup of salt tears, they loosened the green tresses of their hair and cried to the pool and said, `We do not wonder that you should mourn in this manner for Narcissus, so beautiful was he.'

`But was Narcissus beautiful?' said the pool.

`Who should know that better than you?' answered the Oreads. `Us did he ever pass by, but you he sought for, and would lie on your banks and look down at you, and in the mirror of your waters he would mirror his own beauty.'

And the pool answered, `But I loved Narcissus because, as he lay on my banks and looked down at me, in the mirror of his eyes I saw ever my own beauty mirrored.'

  经历:

  一、网上闲逛,偶遇此文,感觉一般,瞟完便走。
  二、多日以后,网上乱逛,见一随笔。作者一女,钦慕另女,后来感悟,爱的自己。一事一文,如此对应,搜出原文,慢慢细品,内容so-so,文字美丽。
  三、N日之后,我问自己,这篇文字,美在哪里?思索片刻,终于觉醒,mirror,mirror,美在这里,最后两段,尤其无敌。问题解决,开心忘记。
  四、昨天晚上,又发神经,翻出原文,再次细品,mirror,mirror,你真牛B。至于原由,听我分析。

  赏析:
  关键词:Mirror
  顺序:自然阅读顺序

  1、Narcissus:“cissus”部分的读音。
  2、第一段中的“changed from a cup of sweet waters into a cup of salt tears”,在第二段再次出现,一字不差。一般写作都避免此类重复,看来是故意为之。
  3、tresses:“esses”部分的视觉及发音。
  4、第二段结尾处的“so beautiful was he”,倒装。照映第三段开头紧跟着的“But was Narcissus beautiful?”。
  5、第三段:“said the pool”;第四段:“answered the Oreads”,“Us did he ever pass by”,倒装。第五段“the pool answered”,正序。
  6、第四段“lie on your banks and look down at you”照映第五段“lay on my banks and looked down at me”。your<->my,you<->me。
  7、第四段“in the mirror of your waters he would mirror his own beauty”,照映第五段“in the mirror of his eyes I saw ever my own beauty mirrored”。he<->I,his<->my。语序上,没有用平整的“I saw ... in ...”。
  8、mirror兼具名词性和动词性。

  总结:通过不断重复、倒装以及其他方式,在听觉、视觉上作好准备。文字形式上的mirror,逐渐融合到文章内容的意象之中。在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单词,达到高潮。所有准备,在那瞬间慢慢爆发,并持续着。爽吧?


  注:至今,我依然认为此文内容本身平平无奇,但文字、文字形式与主题的结合堪称典范。
  唉,有时候还真奇怪,这篇可写可不写的东西,噼里啪啦便写就,而真正想写的东西,放了几个月的,一、两年的,却依然未动。为什么会写一篇自知不会有多少人细读的文章呢?我又发神经了,啊!……

Posted by eapass at 10:50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June 05, 2007

我在夜里

  我在哪里?在屋里。灯在后面,纱窗在前面,我在中间。

  无意间摸摸新剪的寸发,瞥见影子在纱窗上的手。哦!原来刚刚摸了我的头;摸了我的影子;摸了细细凉风;摸了窗外的世界;摸了窗外的夜;摸了我的夜;摸了我的魂。

  我在哪里?我在夜里。

  注:刚才的感受,文字写不出来。如果没在相似场景,见过相似的“纱窗之影”,如果没有窗外昏暗的光,没有这风,没有这静,这些文字便没啥意义。

 night1.jpg  night2.jpg

  附:几则与夜有关的短句。

  光照在手背上,手掌放到影子上。 2007-4-28 0:23
  血液在身体里流倘,却感觉不到。 2007-4-28 0:26
  熄了灯,身体躺下来,灵魂也跟着躺下。 2007-4-28
  耳朵在响——哦——原来,夜已深。 2007-4-29

  以前写的,就现在而言,不喜欢第3句,最喜欢第4句。

  另:在夜里,不去睡觉,却在这里写夜的文字,看睡觉的图片,吊诡乎?

Posted by eapass at 02:06 AM | Comments (9) | TrackBack

May 22, 2007

四个编造的故事

一、全民公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座果园。今天的果园人声鼎沸,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全民公投马上就要开始。投票的结果将交给园主——耳口十,很奇怪的主人,一位民主独裁者。他给予果园公民选择的权利,但选项却只能由他来定。
  事情的起因,来自那些即将脱离果树的果子。有的天生瘦小,弱不禁风;有的被虫叮咬,内已中空;有的自然腐烂,行将老朽。一切问题都来自这无法抗拒的脱离。脱离前的最后时刻,往往伴随着恐惧、无措和痛苦。果子被折磨,果树也伤心。该怎样面对这脱离?怎样才能平静而从容的离去,投向地面,融入大地?
  在果园千年的日子里,绝情的耳口十慈祥的给出一个选项:不再有风吹,不再有叮咬,不再有腐朽。每个果子都活相同的日子,每个果子都可计算出自己离别的日子。最后的日子,没有痛苦,没有折磨。一个确定的结果,大家根据那个日子计划着生活。
  公投结束了,大多数公民投了反对票。他们认为自己也许是一颗幸运果,完全可以活得超过耳口十给的那个长度。至于最后那脱离的痛苦,暂不考虑。如果要考虑,办法也很简单,拼命的吸取养料,集存巨量的养料便可解决那痛苦。
  耳口十走了,下个千年,他还会给出选项。


二、搅搅糖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小镇。镇上有名叫作巴菲特的孩子,他很喜欢玩搅搅糖。因为卖搅搅糖的小贩告诉他,只要不停的搅动,糖便会愈来愈多。
  于是巴菲特搅呀搅呀,搅过了春风秋雨,搅过了童年青年。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搅搅糖的秘密。果真,搅搅糖越搅越大,越搅越多。他只需用一丁点搅搅糖,便可换回别人工作一天、一月、一年,甚至一辈子、几辈子才能得到的东西。
  镇上很多人都上门拜访他,讨教搅搅糖的秘密。巴菲特是个好人,他毫无保留的告知了所有秘密。可奇怪的是,别人搅的时候,搅搅糖增加不了多少,而巴菲特的搅搅糖却莫名其妙的自动增加。有一天,巴菲特在院子里晒太阳,镇里种地的农夫干完活,从院子旁路过。
  汗流浃背的农夫,看着巴菲特懒洋洋的神态,好生羡慕的说道:“你可真舒服呀,搅一下就顶我干一年。”
  巴菲特急忙答道:“哪里,哪里,我这工作也累人啊,体力加脑力劳动,即伤身又伤神。”
  农夫回答:“是呀,是呀,我搅的糖自动跑到你那里,你真辛苦。”
  巴菲特答道:“嗯,你可别这么说,我也没办法,你搅的糖自动跑到我这儿,是由某种规律决定的。”
  农夫问道:“什么规律?天意吧,你的命好。”
  巴菲特:“可别这么说,我也是勤劳奋斗、白手起家,靠智慧、凭实力吃饭。”
  农夫:“对对对,你是勤劳奋斗,靠智慧、凭实力吃饭,但你吃的饭是我种的。”
  巴菲特突然震了一下,然后愣在那里。农夫走了,巴菲特依然愣在那里。
  “是啊,原来靠智慧、凭实力吃饭,依然是剥削。那规律中申称的交换平等并不是那么回事。”
  之后的几天,巴菲特一直思考着绝对剥削和相对剥削的问题。这问题弄得他心神不定,觉不安稳。
  后来,巴菲特遇到镇里的首富——搞活字印刷的威廉夫妇,便将他的所得捐给了威廉夫妇慈善基金会。
  按理说,巴菲特现在该心安理得了吧。不。他那搅搅糖依然自动的,在吞噬并吸取着别人的搅搅糖。那规律依然那么有道理的运行着。而且,镇上还有许多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晒着太阳吹泡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

  忘了说,巴菲特有许多兄弟姐妹,有商人,有演员,有歌手,有作家,有教授,有政府工作人员,有企业职员,有……;没有农夫,没有清洁工,没有擦皮鞋的,没有建筑工人,没有……


三、树叶的秘密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座森林。森林里,住着一群浣熊,很奇怪的动物,他们以一种很奇怪的食物为生——能量丸。能量丸由一种很奇怪的树叶做成,一片树叶可以做一粒能量丸。浣熊们每天都在森林里找寻那种奇怪的树叶。有的浣熊每天可以得到很多树叶,有的浣熊一天也得不到一片。那些获得很多树叶的浣熊,除去每天必须消耗的树叶,就把余下的藏在家里。
  有一天,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奇怪的大坑。如果把一片树叶放入那个大坑,过段时间,就会变成两片树叶,甚至三片树叶。那些有多余树叶的浣熊纷纷把树叶投入那个坑里。每到日落,那些往坑里投了树叶的浣熊,看着自动增加的树叶,围着大坑狂欢雀跃。
  在后来的日子里,往坑里投树叶的浣熊愈来愈多。除了那些没有多余树叶往里投的浣熊,每只浣熊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狂喜。一只搞森林空间研究的老浣熊,感觉有些不对劲:“每只把树叶投入坑里的浣熊都获得了更多的树叶,却不见谁的树叶减少。难道森林空间物质能量不守衡吗?”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森林里的每只浣熊,不管是往坑里投了树叶的,还是没投的,都遇到一个奇怪的问题:现在做一个能量丸需要两片树叶。那些投一片变三片的浣熊喜悦减少;那些投一片变两片的浣熊不再喜悦;那些没有多余树叶往坑里投的浣熊则叫苦连天。所有浣熊现在都必须花比以前更多的气力,才能采集到做一粒能量丸的树叶。
  打那以后,森林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寅支卯粮;你吃我粮。”


四、蜂巢与养蜂人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蜂巢。养蜂人在里面养着一群奇怪的蜜蜂:金蜜蜂、银蜜蜂和铜蜜蜂。这些蜜蜂每天都辛勤工作,日日夜夜,从不停息。奇怪的是,养蜂人从不取蜜,既然他不取蜜,那养蜜蜂干嘛?
  真的好奇怪,这些蜜蜂从不休息,难道他们不想休息吗?不是。原因就在他们屁股上:银蜜蜂蛰铜蜜蜂,金蜜蜂蛰银蜜蜂,金蜜蜂蛰铜蜜蜂,每只蜜蜂自己蛰自己。
  蜂巢一天天的变化,愈来愈庞杂,愈来愈细密;蜜蜂一代代的更换,愈来愈勤奋,愈来愈聪明。就这样,过了好长好长好长时间,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蜂巢里的蜜蜂全部消失。养蜂人来了,他取走了没有蜜蜂的空蜂巢。原来,他要的不是蜂蜜,而是变化后的蜂巢。这养蜂人有个很奇怪的名字——耳禾化。

  Bonus

  曲名:老夏天
  演唱:雷光夏
  下载:百度音乐搜索

Posted by eapass at 10:06 PM | Comments (12) | TrackBack

April 20, 2007

《幕德家的一夜》中几个没能在看片时当即理解的问题

  《幕德家的一夜》- 《My Night At Maud》 (1969)
  导演:Eric Rohmer 埃里克·侯麦

  这篇影评,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贴在blog上。不过并不推荐未看过此片的朋友,去找这部电影和读这篇文章。
  那为什么要写此文?其实,写此文就像在论坛发帖一样随意,原本就是为把心中的想法,贴到豆瓣的侯麦小组,和大家讨论讨论。不过,写出来还真是又臭又长啊。早知道这么长,就不写了。
  那为什么要贴到blog来?因为我看完该片后,想看影评,结果搜来搜去都搜不到,中文影评只找到几篇蜻蜓点水的,IMDB上也同样如此。现在把这块砖放到这里,便于潜在观众将来搜索,也引诱大家抛几块玉出来。
  仅此而已。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2:15 AM | Comments (13) | TrackBack

March 31, 2007

陈奂生进城

  陈奂生——我,今天偶然见了回世面。
  由于某地段施工,不得不绕道而行,途经三峡广场(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多得黑人,这就不摆了。老子好不容易,看到看到终于斗要突出重围了,在最后一个关卡(一个天桥)处,迷茫了,浅浅的浮出了浅思——突然——异国男孩的歌声在耳畔响起——“Tell Me Why?”
  下来后,又从远处仰视(瞻仰)了数十秒——喔(O)——偶悟到了——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草图如下,也不晓得大家看得明白不?
  一天桥,人口流动(本来写的“人流”,不过呢,怕大家引起误会,改了。打完前面这句话后我google、baidu了一把,搜索结果第一页均为医学相关内容,以数据实证此改动的必要性)密度极大(周六下午约5时),台阶被分为左右两部分,一半为自动扶梯,上行;一半为普通台阶,自然用作下行。

debug1.jpg

debug2.jpg

  这是为什么呢?
  Q:是否两个自动扶梯有机械关联,无法交错安装?
  A:经观察,无关联。淘汰。

  Q:是否两个自动扶梯都居内,这样如果车冲出马路撞上去,钢筋水泥台阶抗撞性强些?
  A:哪边都不该被撞,必须设计为无法撞上来,否则……。淘汰。

  Q:是否两个自动扶梯都居内,防止下雨时汽车溅起的水?
  A:好像也不通。淘汰。

  Q:是否原设计为自动扶梯一边“上”、一边“下”,考虑到“下”不安全,就切换为都是“上”?
  A:两个方向的人流量差不多。淘汰。

  ……

  反正,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来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又总感觉一定有它的原因。
  找不出原因,这就是悲剧;找得出原因,这就是喜剧。吾爱悲剧,但吾更爱喜剧。我隐隐约约感觉,也许后面有个很搞笑、很有创意、很无厘头的理由,也许吧,阿嬷、阿妹、阿猫、阿门——。

  “妖精,我喊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
  “那我喊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
  “我敢!”
  “陈——奂——生”

Posted by eapass at 11:55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March 22, 2007

绝句 饮水

  二、
  如果
  舀一瓢水
  滴水未沾
  好

  一、
  莫名其妙
  我
  站在河岸上

  三、
  如果
  舀一瓢水
  饮一小口
  饱了
  余下的
  倒回河中
  流畅

  四、
  如果
  舀一瓢水
  饮了一半
  瓢裂了
  水洒了
  飘扬

  五、
  如果
  舀一瓢水
  饮个精光
  瓢
  漂在水上
  游荡

  六、
  如果
  我
  跳入河中
  怎样?

Posted by eapass at 11:57 AM | Comments (15) | TrackBack

February 25, 2007

八大山人签名款之刍析

  序、
  Chopin Recital: Nocturne Op.32 No.1 in B major
  点击下载

  一、
  写作缘由:目前,对八大山人签名款的主要解释,主要为“哭之笑之”说。在我看来,这只解释了一半,而另一半——至少我认为的另一半——未见人论述。既然,我偶得灵感,如若受八大山人之托念,不佞且敢不书。自本年元月十日始,收集整理资料至今,一拖再拖,心中如悬青石,今仓惶下笔以卸重负。
  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密不可分。就绘画而言,尤其是文人画,把“画”画论作“写”画又何妨?反之,书法又何尝不是画呢?八大山人集书画之大成,两者必由精神统一,融会贯通。

  论析范围: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八大山人59岁时,始现“八大山人”款名,直至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八大山人80岁仙逝。之前,有“个山”等款,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主要观点:也就是我所谓的另一半解释。以画解字——“崖上雏鸟”说。
  先看几幅画,如下:

bdsr2.jpg  bdsr3.jpg
bdsr4.jpg   bdsr5.jpg

  其实类似题材并不少见,只是所选四幅比较明显,主题相对单一突出。
  在这里需略作说明:上面几图乃根据结论反推所选,以助读者入境为目的。就我而言,此结论不过为去年某日,盯着某幅画签名几秒后的突发奇想。而今年一月十日整理“藏画”仔细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哭之笑之”说,还是“崖上雏鸟”说,都仅为某时期的片段概括、笼统之说。详细的流变,后面再议。
  先看“崖上雏鸟”说,图解如下:

  birdcliff.jpg

  就上图而论,如危崖(枝)上一雏鸟,跃跃欲试,欲展翅而飞,但力有不逮。
  注:雏鸟,为概括而名,因所画主题多为雏鸟,实际上并不一定,有时甚至根本不是鸟;枝崖,概括而名,缘由同上。

  二、
  签名来源:选取自逾500幅书画“收藏”,图片质量各异,条件简陋。因八大山人绝大多数作品未署纪年,而某一时期又仅书天干不写地支(猜测:有天无地之意),导致明确纪年的作品数量很少。故,所选材料分为3类:
  1、署有明确天干地支纪年。占资料中的大部分。
  2、仅书天干未写地支,根据年表(1684年-1705年)推测,去掉有歧义的,然后对比同时期已明确纪年的作品,对照风格题材再次筛选。占资料中的少量。
  3、未署纪年,但前人已考确切纪年,比如同一画册系列中,其他作品有明确纪年。根据同时期已明确纪年的作品,对照风格题材再次筛选。占资料中的小部分。
  下面的签名分年整理图片中,对第3类来源签名,右下方加“*”号注明。
  如个别签名与同时期签名迥异,尽可能以第1类(署有明确天干地支纪年)为据。
  因八大山人作品目前尚有少数真贗待定,下面所收签名不排除个别出自赝品的可能。

  研究对象:以“崖上雏鸟”说为主线,附议“哭之笑之”说。
  1、“八”的变化。
  2、“大”的变化;“大”与“山”相对位置的变化,包括偏左、居中、偏右及远近关系。
  3、“山人”的变化,包括稳定感、倾斜程度、“人”这一撇一捺的相连处及一捺的长度。

  依年分析:各年之间必有交叉过渡之处,依年而论仅为醒目而已,不可死抠。

 bdsrsig1.jpg
 bdsrsig2.jpg

  1、1684年:字字分离,“八”成“儿”形。整体而观,有“哭、笑山人”之感。
  2、1686年-1688年:“八”初现“><”形;“大”中初现“o”;“山人”合体,似“之”字。整体而观,显“哭、笑之”。
  3、1689年:“八”“大”二字间距缩小,更加紧凑,“哭、笑”二字显得有些扁;“崖上雏鸟”初显身影。“雏鸟”居于“枝崖”上,居中、稳定;“山人”所形成的“枝崖”也具稳定感。
  4、1690年:“雏鸟”偶有偏左,迈向“枝崖”之边;字间更为紧凑,整体而观,由“哭、笑之”过渡到“哭、笑”,“哭、笑”内部再包括“哭、笑之”。
  “山人”所形成的“枝崖”稳定感逐渐减弱。
  5、1691年-1692年:“八”——“羽翅”变大,“雏鸟”偶有偏左,有展翅欲飞之感。
  6、1693年:“人”字一撇一捺的相连处的写法,明显采用“之”字的连写法,而非先一撇再一捺。这一捺的倾斜度有所降低。
  “之”字的连写法始现于1692年,结束于1702年。

  插曲、
  Chopin Recital: Prelude Op.28 No.15 in Db major
  点击下载

  7、1694年:变化最为不定的一年。“八”字由“><”形过渡至“ι‵”,由“展翅”变为“耷拉”的翅膀;“大”字居左、居中、居右不定,给人以犹豫之感;“山人”笔划中有抖动,“人”的一捺收笔处略偏下,整体有战栗危崖之感。因“><”形过渡至“ι‵”,靠这个“ι”还可以看出一点“笑”来,但主体上已是更像“哭”而非“笑”。
  自1694年,“人”字的一捺变长,直到1702年开始缩短。
  这一年作品颇丰,质量上乘,不过看得出来,八大山人很不爽。人越不爽,作品越多、质量越好,仿佛也是创作界一普遍现象。

 bdsrsig3.jpg
 bdsrsig4.jpg

  8、1695年-1697年:“大”中“o”消失;“雏鸟”多偏右(后),且与“枝崖”间显出分离感,若连若别。整体而观,一个“笑”字,里面又含“哭之”。
  从这一年始,八大山人情绪趋于平静,渐入霍达。估计与其和石涛等画家的书信来往、互赠书画有关,特别是在1699年两人初次会面并共同创作。石涛的画多大气呀,那胸襟、气魄,那脱俗的仙境气质,想必对八大山人影响不小。
  9、1698年:“八”字由“ι‵”形过渡至“′‵”。“笑”字里的“哭之”更为明显。
  10、1699年-1701年:“雏鸟”与“枝崖”的分离感逐渐增强,仿佛向后腾空而起;大部分签名中,“山”字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山”与“人”的大小比例关系上。
  物我终会两忘,上善还须若水。再提醒一下,是年八大山人与石涛首晤。
  11、1702年-1703年:由“山人”相合过渡到“山”“人”分离;“人”的写法恢复为先一撇再一捺,不再连写。“八大山人”四字,字字分明、不偏不倚。整体而观,无“崖上雏鸟”感,但有“哭山人”之感。
  物我两忘,心如止水。
  12、1705年:“山人”二字由分离再次恢复至连写状态。整体而观,恢复“崖上雏鸟”,不过“雏鸟”已从“枝崖”上腾空,“八大山人”四字大小比例匀称,整体结构稳重。由“哭山人”变回为含有“哭之”的“笑”。

  以上签名款之流变中,1705年,也就是八大山人仙逝这年,款式的变化最令我困惑。1702年至1705年,“八大山人”四字,字字分明、不偏不倚,可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最后的“回归”又该如何解释?后来,我突然想到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释然。这才是真正的诸法无我。

  岔题、
  关于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我有自己的另类看法,未见外人道,故多言几句。
  弘一法师圆寂前留墨迹“悲欣交集”四字,想必大家都知道,准确而言“为‘悲欣交集 见观经’,‘见观经’三字在左下方,竖排,为‘悲欣交集’用字大小的三分之一大小”。
  某种世俗看法:弘一大师应写下“无悲无欣”或者什么都不写,“悲欣交集”说明他并未完全参透。
  佛教界的解释:“佛教话语系统中的“悲”字,不是常人所用的“悲伤”、“悲哀”之意。佛家所说的“悲”,是梵文Karuna,即“慈悲”的“悲”。隋僧慧远《大乘义章》释为:“爱怜名慈,恻怆为悲。”并说:“慈能与乐(给予欢乐),悲能拔苦(使其脱离苦难)。”而无论“爱怜”与“恻怆”,还是“与乐”与“拔苦”,指的都是对“众生”的怜悯与救助,而非指“悲”者自身的感伤之情。真正的“大悲心”是对众生苦难的“同体”般的感受,即“感同身受”地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

  佛教界对“悲”的解释固然无误,“悲欣交集”中的“悲”必定含有佛意。但弘一法师,作为汉语母语者,不能说他不知“悲”的世俗含义,更何况把“悲欣”(世俗含义为反义)二字写在一起。想必弘一法师说了实话,他的确是得道的高僧,大澈大悟。人就应该“人”而“涅磐”,而不是“神”而“涅磐”。“得道”从某种层面而言,指无限趋进于“得道”,永远处在“得道”的过程中。寂静涅磐才是“道”,在世之人只能无限接近之。就像人永远不可能得到真理、得到智慧,我们只能无限追求之。做你自己(绝非从心所欲),才是诸法无我。不过“做你自己”很难,因为“认识你自己”很难。
  所谓“悟”,指某一时刻,你“悟”了,然后你可能回来了,但因为你“悟”过,虽然你现在可能不在那种状态,但你已经“悟”了。我所谓的“得道”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这段话有点绕,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人打坐修练,终于入定。而入定后,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入定的状态,肯定会恢复到常态,但他(她)已经体验过入定的感觉,那么他(她)“得到了”。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入定之人主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几乎完全停止活动,丧失时空感后自然也就天人合一了。猜测,参与这项试验的绝非高僧,否则“几乎完全停止活动”的程度会加深很多。不过,最后总有一个生理极限,假设此极限就是“完全停止活动”,那不同修练者的区别主要在体会、感悟上见高低。
  我尝试着在世俗生活中,找一个“悲欣交集”的例子,未果。想出来的例子都有所缺憾,干脆列出部分,大家自行综合:
  1、晚清,留洋的学子,临登远洋的巨船。
  2、战争期间,逃难的平民,命悬一线,进入中立国的边界。
  3、89年,逃避政治迫害的“运动员”,在香港中转。
  4、某类人,刚刚踏上米国的土地,发誓永不归国,誓死弄到绿卡。
  5、嫁出去的新娘,哭着闹着坐在花轿上。
  6、母亲找到失散多年的孩儿,但相见却不能相认。
  7、革命胜利了,但亲人死光光。
  8、屁眼被野人塞李子,但突然发现旁边的人被塞西瓜。

  回放、
  Chopin :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I 节选
  点击下载

  关于这首片段节选,稍作说明。选自Barenboim的一次讲座,其中的演奏当然由Barenboim亲自操刀。
  为什么对于一首Concerto,我会选Barenboim独奏这一段呢?实际上,Concerto No.1 In E Minor有很多版本,我也听过很多,但基本上都不满意。
  为什么对这么多名家版本,我都不满意?排开“名僧”和“高僧”的因素后,我想到了录音的问题。Concerto的录音很麻烦,怎么录,怎么混,又该怎么放,通通会影响最后的效果。
  Barenboim这小段独奏,让我最满意的就是左手和右手的配合。两只手是统一的,但又可以听出两只手来。而其他版本,有些听不出两只手;或者听得出两只手,但是分离的。

  关于这一小段的听音经历,有个小插曲,写出来共享一下。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录音中可以听到Barenboim换气的声音,我在差不多听了几十遍后的某一次,跟着他换了一下气,哇,帮我理解了听音者的缺憾:演奏者与听者呼吸控制的差异;整个身体协调感的差异;听者只有耳膜的振动,而演奏者还有身体本身由触摸带来的振动;还有就是紧张感的差异。打个比喻,演奏者像在侍候他(她)所崇拜的神,这个神脾气乖张,演奏者一不小心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幸福、可怕的事啊!而听者没有紧张感,仿佛看电影里的主角出身如死,自己却高枕无忧。再牛X的empathy也无法代替身临其境。

  跋、
  基督降临后的无私受难,肩扛了我们的受难;
  鲁迅文章里的无边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
  八大书画中的无限凄凉,释淡了我们的凄凉。

  下面我准备说一句很狂妄的话,你知道,我为此鼓足了勇气,只是想获得一点坦承相告后的喜悦。狂妄一点不要紧,但一定要真诚。
  知八大山人者,以画论,白石居我前;以心论,纯芝排我后。

  本文从元月十日至今,一拖再拖,今日总算凑成,其实元月十几号便打好腹稿,但总感觉自己没有“出来”,下不了手,我不愿在“进去”的状态下,着笔这样的话题。后来我“出来”了,但又不愿去回忆。昨天和今天,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透过回忆,“站在外面”,记录下上月十几日的我想说的话。少了一丝相通的忧伤,多了一点从容的惆怅。

  什么是“从容”?
  什么是“惆怅”?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吗?
  什么又是“从容的惆怅”?
  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吗?
  我真的不知道。

  一月的我被二月的我诠释,二月的我还在等待三月的我。听说,有些地方桃花已开,每隔几日,我便观察一番窗外的桃树,还好、还好,蠢蠢而未动。因为2007年的艾略特说:三月是最残忍的月份。
  心上的石头总算落地,这样便有机会再放上另外一块。

  如果你碰巧“进去”了,让我们一起,让我们一起“出来”吧。

  Chopin Recital: Waltz KK IVa no.12 in E major
  点击下载

  写于二○○七年二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

Posted by eapass at 11:37 PM | Comments (16) | TrackBack

December 31, 2006

以胡塞尔的名义

  读到一篇文章——“解释的魔力”(作者:信天翁),其中有个测试有点意思,摘录如下:
  题目:下面两幅图中的直线那一条是垂直的?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这绝对是老掉牙的题目。出于礼貌,我又半真半假地思考了一下才回答:前者。Tim也不急于给出答案,先岔到其他话题。我起初以为他也认为不必多做解释了,也就没在意,没想到他突然又把话题拐了回来,说:“刚才那个测试,通常搞自然科学的人会选前者,搞社会科学的人则倾向于后者。”我这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离故意隐去了一个条件,即“垂直于谁”。我们这些搞自然科学的头脑里都相信这世界有一个唯一的真理,所以一律优先默认垂直于水平方向;而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则从来不理会所谓真理,他们只看重具体的环境,所以优先默认垂直于背景基线。这就是思维习惯的不同!”

  注1:Tim,作者言美国资深老教授。
  注2:由于图片背景为白色,请使用RSS阅读的朋友,如果阅读背景为白色,请直接访问本网页。
  好玩吧?如果你有所体会,请休息一会儿,去玩玩别的,再读下文,谢谢合作。

  欢迎回来,继续。当时,我读完该测试的解释,感觉很有道理,有意思、值得回味。但几个小时后,此解释又从脑袋里冒出。而这次,我隐隐感觉,之所以冒出来,可能由于潜意识在怀疑。怀疑什么呢?这解释哪里有问题呢?不是感觉挺合理吗?于是我开始发傻。下面把思考过程简略记录,并配图说明。这些图当时在脑子里构思,很快;弄成实物,真慢呀。

  一、答案由第一感觉得出,还是仔细观察后得出?
  对我而言,如果考第一感觉,我会选右图;如果仔细观察后,我会答“需根据参照系而定”。如果必须选一个答案,我选左图。

  二、为什么我会选左图呢?
  我不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也不是搞自然科学的,俺是一名“素人”。自认为自己两方面都比较均衡,甚至单从阅读量来看,更偏向“文”。那么,我选左图是否有其他原因呢?

  三、对题目意图的揣测。
  题目本身不明确,如果必须选一个答案,那答题人自然会揣测出题意图。此过程和思考模式有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象。比如:把两个方框看作两个环境,一个大环境,一个小环境。此过程很重要,也许极短,也许答题人自身不一定意识到。

  四、既然和环境有关,就来强化环境。如果对方块进行强化,选择会变吗?
  1、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如果必须选一个,我选左图,但态度没有上面的选择坚决。
  2、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如果必须选一个,我选右图。哈哈,变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五、必杀技:旋转。
vertical testvertical test
  如果必须选一个,我选右图。

  问题还是在参照系。显示器的边框、桌面、地面、人的位听系统。也许,影响此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对垂直的自然判断。答题人本身是最主要的参照物。这由人的历史遗传、后天感知形成,根深蒂固。
  那怎么解释四2的选择呢?
  也许,四2右图和看书、看电视一样,人在这种状况下会自动调节,而此种调节也许存在某种强化。四2右图:黑块、小人、垂直线构成一个密闭整体;四2左图:白块、小人、垂直线虽然也构成一个密闭整体,但不及右图,而且被黑块支离。
  此测试,如果答题人在晃动、旋转、躺着、斜着、倒立等情况,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六、既然人对垂直的自然判断为主因,那么,人对题目意图的揣测及思考模式,对选择究竟有无影响?
  毕竟,我最开始,对那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解释,一下子就相信。这说明,解释本身的确有道理,哪怕它并不是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思维模式本身是动态的,动态图比静态图更说明问题,那再作个强化。
  vertical test    vertical test
  哈哈,这次我无法确定选择。让我必须选一个,我也不选。
  另,图中各原素出现顺序还可以作一些变化,我懒得弄了。

  七、对象化。
  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在全体中找出符合研究要求的部分,以部分为研究对象。
  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举个极端的例子:理论物理。从微观到宇观,通通是对象。
  绝大多数人在答题时,习惯把自己无意识的作为参照系。我猜,一个人越能把图完全对象化,根本不考虑自己(图本身是一个整体,不包括人),越有可能选左图,或者打死也不选。
  说到这,想到一个东、西方差异,虽然此差异如今缩小许多。历史上,中国科技没转变为科学,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对象化。不管是天人合一,还是无我,实际上都是与对象合为一体。如果找个古人来答此题,会作何选择呢?就此题而言,如今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比测试,答案会有差异吗?

  解释终归是解释,上面这些是我的解释,写出来抛砖引玉。解释不是答案,只有为什么,只有猜想,没有确切答案。如果,把题目设计得更多样些,多找几组人,多些对照组,解释起来也许更可信一点。

  我又开始发散了,下面全是废话,可看可不看。

  突然想到刘墉和MBA故事。小时候,看过一、两本刘墉,觉得每个故事都如此有道理,虽然并不发人深省。后来,经常看到一些MBA故事,开始怀疑其真实性。把故事和道理分开看,10%的故事有道理,99%的道理有道理。虽然我不怀疑刘墉的故事真实可信,但我可以肯定不少MBA故事纯属虚构。先道理后故事。故事是故事,道理是道理,关键在于怎么解释。

  我一向不喜欢玩智力测试题。原因有二:其一,本人愚钝;其二,我不喜欢为编题而编的题目。这种题目不符合思维走向。记得,在初中我做几何题时就发现,偶尔划条辅助线推出另一个结论,自己觉得可用此结论另编道题目。后来在高中,数学老师好像也提过他的一些出题经验,总之反推的时候多。俺老师当时为本市的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基本上可以代表本市的“出题”最高水平吧。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各种数学、物理、化学等,以及现在遍野的智力测试题,题目大多独立,思考不成体系,有解题套路,但并不代表思维走向(解题套路不过是思维走向的一个小子集而已)。这种题目除了对今后类比思维的巨大作用外,不知道对思维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注意,我并未怀疑它有作用,而是怀疑作用的大小,作用的投入产出比。有一种智力测试题,我认为可取,那就是由实际问题转化而来的题目,简化之、抽象之都行。这种题目源很多,但不好出,更不好批量出,不符合工业化生产标准,哈哈。根据个体出题,因人而异才是王道。

  下面对上文提到的“思维走向”稍作解释。以历史为例,纯粹的背人名、地名、时间、事件,就是我所谓的“不符合思维走向”。而通常的思维走向是以问题为线。比如,看到一段史实,自然产生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一个接一个,甚至一对多发散开去。这就是思维走向,所有东西都由这个走向串起来。假如,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历史档案文献让你看,你肯定看得没意思。但是,如果你心怀某个问题,查资料解惑,引出新想法,查新资料,如此以来且不是乐趣吗?其实,这些都是常识嘛,也没必要我来解释,就此打住。补一句:我在大学毕业之前,都没有此常识,也没有老师告诉我,也不喜欢历史,原因只有一个:我没有疑问。后来,领悟到了,并且发现这是常识,感觉真的很悲哀。这个世界到底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常识呀?余将用一生去追求之。

  历史可以解释;经济学可以解释;社会学可以解释;心理学可以解释;……数学都可以解释。俗话说:“没有证明不了的命题,问题在于怎样假设。”
  解释是条路,即通向天堂,也通往地狱。同志们,小心路滑!

  附音乐一首:
  曲名:梵高先生
  原创:李志
  下载:百度mp3搜索

  谁的父亲死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嘿嘿嘿嘿……

  我特别喜欢这几句,通过回忆本人的初次听音感受,对当时的体会作简要叙述。
  开始播放:
  1、前奏。
  2、“谁的父亲死了”:谁?作者朋友的父亲吗?
  3、“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请别人来告诉该如何悲伤,不错,有意思。
  4、“谁的爱人走了”:谁?这个人和“谁的父亲死了”的谁是同一人吗?
  5、“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原来,这个爱人是作者的爱人。回到4,原来,“谁的爱人走了”和“谁的父亲死了”的谁是同一人。回到1,原来,“谁的父亲死了”的谁是作者本人,作者的父亲死了。这时,体会到1的表达形式惊人。
  6、在感觉很爽之后,准备继续爽,歌词突然没了,开始“嘿嘿嘿嘿”。让我想到电影“蓝”的配乐——突然来,突然断,你以为它还有,结果就没了,毫不拖沓,甚至可以说断得很异常,和主题配合的天衣无缝。

  这几句歌词异常精彩,即是诗也是小说,打个搞笑点的比喻,带内心独白的第一人称悬疑小说(演唱中有2个叠加的声音,一个是作者,一个是作者的内心),过瘾。

  以上是我的体会。还是那句老话:观者与绘画作品本身完成绘画。同样,听者与音乐本身完成音乐。甚至,读者与文章本身完成文章。

  明天就是2007了,祝大家天天愉快。

Posted by eapass at 01:10 PM | Comments (15) | TrackBack

December 20, 2006

人为什么有2个鼻孔?

  有时,我会问自己一些很白痴的问题。上周最白痴的一个就是:人为什么有2个鼻孔,而不是1个?
  白痴问题,只有白痴才问,也只有白痴才想知道答案。得出这个命题,我很高兴。至少弄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定位很重要!调调很重要!我就是这个调调。

  首先,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中的“2个鼻孔,而不是1个”。为什么不问3个、4个、5个……?
  原因1、类比。眼睛、耳朵、嘴巴……
  原因2、对称性原理、奥卡姆剃刀。爱因斯坦云:“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
  原因3、合理性假设——如果只有一个鼻孔,是否有影响?一个孔即吃饭又排泄,并未超出我的想象。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事后分析,猜测中也存在各种误区。因为,白痴问题就像打喷嚏,它来之前,你知道它就要来了,还来不及考虑,它真的来了。
  问白痴问题有何意义?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有何意义?
  常识,恢复常识。

  一、鱼 (不想扯得太远,就从鱼开始吧)

  1、无颌纲甲胄鱼类(它们没有上下颌骨,作为取食器官的口不能有效地张合,只能靠吮吸甚至仅靠水的自然流动将食物送进嘴里食用)分为单鼻孔亚纲(单一的鼻孔)、双鼻孔亚纲(一对内鼻孔,外鼻孔)。比如,头甲鱼,一对眼孔靠得很近,眼孔前面是一个单鼻孔。

  2、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即四足动物)是在3.6亿年前从硬骨鱼类中的肉鳍鱼类分化而来的。大部分现代鱼类都有4个外鼻孔,并且与口腔和喉咙无关,水从一对鼻孔进,从另一对鼻孔出。一对在前,靠近上颚;一对在后,靠近眼睛。而陆生脊椎动物则有两个通向外界的外鼻孔,还有两个长在喉咙附近的后鼻孔。陆生脊椎动物的后鼻孔是外鼻孔(其中靠前的那对)经过上百万年的演化,逐渐转移到喉咙附近而形成的。人类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上腭同样位置也会出现一个缺口,通常会在发育后期闭合,否则新生儿就会出现兔唇。兔唇不仅是一个美容问题,对呼吸、消化、听觉等都可能有影响。毕竟人的口、耳、鼻相互之间有所关联。
  肉鳍亚纲包括总鳍鱼目和肺鱼目。陆生脊椎动物到底源于其中哪种,无定论。总鳍鱼类具一对外鼻孔。包括扇鳍亚目和空棘鱼亚目。扇鳍鱼类具内鼻孔;空棘鱼类无内鼻孔。肺鱼类其内鼻孔经研究为移入口腔的后外鼻孔。

  3、硬骨鱼的鼻孔不与口腔相通,鱼头两侧大多各有两个鼻孔,有嗅觉细胞,鱼的鼻孔和呼吸无关,只管嗅觉。水从前面的鼻孔吸进去,从后面的鼻孔排出来。鱼类呼吸是利用口吸入水后,再由鳃排出,靠鳃呼吸。
  插播一个好玩的:两栖类的青蛙具有薄薄的、蜂窝状的肺囊,用来呼吸气体,但肺囊的结构还比较原始,所以很难担负起青蛙的全部呼吸功能,皮肤的呼吸仍占很突出的辅助作用。

  二、鲸目 (哺乳动物,从水中到陆地,又回到水中)

  1、鲸目(Cetacea),包括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鲸这个概念比较笼统,现代科学分类与日常生活的一些叫法有所不同,有些名字以鲸结尾的,实际上被划为海豚科(属齿鲸亚目)。下面文字中,所有鲸都指鲸目(Cetacea),包括鲸、豚等在内。

  2、所谓鲸的外鼻孔,就是它的喷气孔。须鲸亚目有2个气孔(特例:抹香鲸。只有1个气孔,而且偏左,内部通向2个通气管。);齿鲸亚目只有1个气孔。鲸的内鼻孔开口于喉部,不与食道相连。

  三、人

  1、到这里,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其实,问题中的鼻孔,指外鼻孔。人有一对外鼻孔,一对内鼻孔。内鼻孔并不是一个structure,只是鼻腔和口腔之间的一个space。我不知对应的科学术语,保留原文。
  外鼻孔,当吸气时过滤、加热空气,出气时保留水份。感冒时鼻塞,靠嘴来辅助呼吸,痛苦呀。

  问题到此告一段落,来看看其他一些关于鼻子的知识。

  * 嗅觉与空间感有联系。与视觉系统成像不同,嗅觉的这种“成像”是无意识的。
  这可以用来解释某些人的共感(synesthesia),比如闻到某种味道好象看到某种颜色等等。我最近对颜色的共感就比以前强烈。通过自己的感受,我认为某些共感可以后天培养,大脑有此功能。插播:我以前耳朵不能动,高中时训练了一下,就可以动了,哈哈。
  海胆,大约有70%的基因与人相似。它们没有眼睛、耳朵,但有些变异基因和味觉、嗅觉、听觉、平衡相关。

  * 大家都知道,鼻子闻,舌头尝。不过有一部分鼻子闻到的感觉,被人误归于舌头的功劳。在咀嚼时,部分食物挥发分子,从口腔后部经鼻咽(软腭上部的咽和鼻道相连的部分)与嗅觉上皮细胞接触,被闻到。人的意识错了,但非意识没问题,大脑中激活的部位有所不同。

  说到人的意识,想到一个好玩的,但与意识无关,与误以为有关,插播一下: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用手去摸铁东西,之后有可能会在手上闻到铁的味道。
  实际上,这不是铁的味道,而是人的味道。人接触铁时,汗液使铁获得2个电子,带2个负电的铁原子与皮肤中的油反应,形成某种化学物质,就是这个味道。

  好了,白痴问题到此结束,最后送音乐一首。

  曲名: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
  下载:百度mp3搜索

Posted by eapass at 07:11 PM | Comments (7) | TrackBack

December 16, 2006

潜入深海

  一、
  月亮惨淡的挂在天边,如同一盏被遗忘的吊灯,瑟瑟光亮在微风中摇晃。
  光亮中有个黑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把黑暗射向四周。
  一只离队的候鸟,在无边苍穹下艰难飞翔。它的上方是星空,下方是海洋。星空的那边,依然是星空;海洋的那面,依然是海洋。哪儿是前?哪儿是后?哪里是它前进的目标?前进究竟有没有方向?
  天地间有张立体大网,纵横交错,宛如无数飞行轨道。候鸟抖了抖翅膀,“看”了“看”轨道,坚决的,在惨白中划出一道黑色亮光。

  二、
  天蒙蒙亮,集市里人群涌动。
  约翰亲自为母亲精挑细选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作为礼物。母亲看过后,对他说:“收到礼物我很高兴。但这鲜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
  约翰疑惑不解,明明是“棕灰色”的袜子,这么会是鲜红色?
  他找来弟弟,也说是“棕灰色”的。问过更多人,却都说是鲜红色。
  他抬头望向天边,一道灰不溜秋的彩虹挂在那里,死气沉沉。一只灰鸟,懒散滑过,像一粒沙掉入眼里。
  约翰的世界没有红。

  三、
  4月,最残忍的月份。这是4月的倒数第2天,候鸟北迁接近尾声。
  路德维格躺在床上,床靠着窗,窗外有片树林,树林那边有片湖,湖位于山顶。
  路德维格微微动了动头,示意朋友靠近些,他眼睛发亮,但眼神朦胧,一字一句轻轻说道:“我快死了。”
  一阵微风吹过,拭去路德维格眼中的迷雾。深邃的双眼炯炯有神,盯着不知什么地方,他接着说道:“我有个秘密,我来自未来——6002年。”

  四、
  “我生于5975年4月,很不幸,天生残疾。我能看、能听;能说、能触;能闻、能尝;能跑、能跳;能哭、能笑,但我不能“沄”,也不能“悦”。简言之,“沄”,能游且飞;“悦”,用心交谈。
  出生后即被抛弃,在福利院度过童年。在那儿,我学会吃饭、走路、说话、识字。我知道,和正常孩子比,这种行动与认知方式效率极低,但至少可以自己“走”路,自己“看”书。我不觉有所缺失,我的世界天生如此,我生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因为会“沄”,人的活动空间得以扩充,海陆空都成为人们随意穿梭的牧场。因为会“悦”,人与人交流异常高效。两人吵架,无须一言,你一“悦”,我一“悦”,尽在无言中。不但人和人“悦”,也和机器“悦”。想吃饭,对机器“悦”一下,不一会,饭就送到口中,心想事成。
  我不会“悦”,只得采用原始的办法。每个步骤,通过按钮或键盘,手工给机器输入指令。这些古董机器由非健全人辅助用品中心生产,只为照顾我们这些不会“悦”的人。这种办法效率极低,且很不精确,做出的东西,十有八九和想的有所出入,但毕竟使我自食其力。
  为照顾不能“沄”的人,还修了非健全人道,供我们行走。但对我这个即不能“沄”,也不能“悦”的双重残疾而言,依然没法用。因为,如果无法和交通控制系统“悦”,无法与其他“行”人“悦”,极易发生碰撞。以6002年人的位移速度,眼睛根本反应不过来。
  每天,都有社工来看望我,带我出去“散布”,有时在天上,有时在水中。一有空,也给我讲讲最近的新闻。尽管,不能“悦”的人可以阅读文字稿,但数量极少,很多资料只能“悦”,根本没转为文字稿。
  一开始,我以为,我可以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随着年龄增大,却愈发受不了那个世界。没有人公开岐视我,但依然感到被差别对待。如果没有岐视,那怎么说明当年被遗弃的事实?如果那个世界平等,为什么我会感到自己的“不同”。”

  五、
  路德维格说到这,略为激动,声音也开始哽噎。他停下来,把头偏向窗。
  窗外,天空湛蓝。一只候鸟缓慢而沉重的飞过,向树林那边的湖飞去。漫长的旅程就快结束,生命即将完成又一次轮回。
  平静的湖面,披着天空的色彩。那只候鸟,曾经在天空下大海上,如今又出现在天空下静湖上。红色羽翅,在阳光下绚丽夺目,在碧蓝中雕出一条红色巨龙。
  湖被群山环抱。在最高的那座山上,一群古生物工作者在勘查,时不时的挖出几片古贝,偶尔还挖到一些石化的动物骨头。
  这里曾是深海。从海平面之下,升到海平面之上。山的高即是海的深,一个向上长,一个向下伸。仿佛一棵参天大树,山是树干,海是树根。

  六、
  没有一丝风,空气闷得要命。除了亢奋的太阳,万物都沉得要死。太阳风的味道依稀可以闻到,昨日的极光却未留下任何罪状。死寂之后一声闷响,一道闪电劈向大地。
  几只四脚哺乳兽,在乌黑的天被下奔跑。巨大的雨点砸在身上,奔跑,快找个地方躲藏。乱石旁,深坑瞬间积满雨水,张着嘴。该吃肉了,不能光喝水。
  狂奔中的一只,一脚踏进初生不久的深井,呛了几口水,便不再挣扎反抗。
  剩下的几只,继续向前。它们并不知道,一名伙伴已奔向天堂。它们更不知道,许多年后,它们永不会死于水淹。它们的后代将奔向海洋,将潜入深海,它们的后代叫作“鲸”。
  骤雨初歇,万物复苏。昨日的太阳风,给地球身披的大网弄出一些褶皱,雨水浸湿后,褶皱开始退去。天边一道彩虹,宛如海市蜃楼。
  一群猿,在茂林里相互追逐,庆祝雨过天晴。其中一只攀到树顶,碰巧抬头,望见天边的虹——灰不溜秋一道虹,只有黄蓝却没有红。它不知道,千万年后它们将直立行走,绝大部分后代将看到7色彩虹。

  七、
  深海,没有光,没有声音。
  一只鲨鱼骄傲的游来,鱼儿们赶紧躲藏到沙粒下,一动不动。有条鱼,不知何故,肌肉细微抽了一下。这一细微抽动所发出的电信号,被敏锐的鲨鱼大脑“嗅”到,袭击瞬间便要开启。
  一只白鲸缓缓游过,鲨鱼放弃袭击,转身离去。
  水的左边是水,水的右边还是水,白鲸究竟要游向何方?
  有时,网可以导航;有时,网只是网本身。
  除了海底、海、海面,还有海滩。白鲸躺在上面,它的左边是空气,右边还是空气。不远处,还躺着一条蓝鲸,它的上面是蓝天。

  八、
  路德维格把头转回来,看看身边的朋友,又把头转向窗外,盯着蓝天,继续低语。
  “一天,有名社工来看我,他察觉到我的不悦。
  第二天,他又来了,带来一件奇怪的外套,还告诉我他的秘密。原来,他来自4024036年,他天生残疾,不能“维”也不能“道”。听他说,“维”,即在维度中穿梭;至于“道”,他也没说清。
  他的身世和我大致相同,始终感到和别人“不同”。后来,毅然穿上时间衣,来到6002年。
  这件时间衣,准确说,是时光倒流衣——只能回到过去。使用时,首先穿在时光倒流者身上,然后由其控制,且只能由其控制。操作模式有3种:正常模式、保险模式和紧急模式。前两种模式我用不了,需用“道”或“悦”,我用的第3种。穿上时间衣,左手衣袖上显出一排按钮,按钮旁有文字说明,每操作一步,文字向导也相应变化。一步一步,非常简单,虽然我不会“悦”,也轻松完成。
  来到19世纪末,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度过以后的生命,直到今天。
  那件衣服,早已被我扔进大海。在我回来的第1天,遇到一名天生的聋盲人,第2天跑去把时间衣送他,但操作模式只有3种,他一种也无法用。就算能用,他又能回到哪儿去呢?”

  九、
  岸边,海滩上,一片繁忙。
  人们把毯子披在2条鲸鱼身上,不断向它们浇水。2条鲸鱼安静在原处,穿着奇怪的外套。
  伴着咸咸海风,潮水带着爱,向岸边涌来。
  潮涨了。
  一阵阵巨浪向岸边涌来,蓝鲸顺着潮汐,重新融入蓝——蔚蓝的天空下,碧蓝的大海。
  不是每条鲸,都能得到骑鲸人的引领。上帝爱每个生灵;但不是每个生灵,都能得到上帝的垂青。如果上帝不丢骰子,我们尽可把“管过的”唤作垂青。上帝公平正义,但世界太乱,管不过来。“管过”还是“未管”,概率而已。“垂青”太软,“概率”太硬,姑且唤作“缘”吧。“缘”——就是一个圈。是吗?
  风停了,潮退去。白鲸依然躺在那里,安安静静。

  十、
  各种指示仪忠诚的工作着,发出蓝色、白色、红色的光,一闪一闪。
  伊希梅尔躺在床上,床靠着窗,窗对着海滩。他想说话,但嘴被氧气罩封得密密实实。他把头偏向窗,凝视着远处的白鲸。接着,艰难的取下氧气罩。值班护士赶紧跑上前,重新给他戴好。
  海滩上,人们不停的向白鲸浇水。一群小孩,在白鲸旁嬉戏,欢呼、尖叫。看着大人们给白鲸浇水,大胆的小孩,不知在谁的带领下,竟向白鲸撒尿。欢笑声在海边回荡。
  伊希梅尔再次取下氧气罩,护士又给戴上,他又取下,微微说道:“没用。”
  他示意护士坐下:“我有话要说。”
  “人即是鲸鱼,生在海滩上,阳光下。吸着海风,在沙地上成长。儿童——空虚、浅薄,但快乐、大胆。”
  “长大了,开始起航,与海浪冲撞。被一股力量,拽着下降。越拽越深,越潜越深,远离阳光。”
  “人总渴望快乐,哪怕以浅薄为代价。谁不想永远浮在水上?浮出水面透透气,看几眼太阳。海面上,黑压压的一片,唉,我的同胞。”
  “我老了,快死了。深或浅,毫无意义。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像白鲸,你追它,却永远追不到。终有一天,它会自己在海滩搁浅,回到它出生的地方。”

  十一、
  天蓝蓝。
  白鲸再没回到蓝色海洋,伊希梅尔也跟着它闭上双眼。指示仪的灯常亮着,不再闪烁。

  海蓝蓝。
  路德维格对朋友低声说道:“我只有一条遗言——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海天一色,大音希声。
  告别骑鲸人的引领,蓝鲸向深海游去,越潜越深,越潜越深。

Posted by eapass at 07:38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29, 2006

七、八、九

  记得初看“红”(Trois Couleurs Rouge)时,结尾虽然感人,但给人一种超情节的感觉——不自然、被操纵、过于巧合。回想一下,逻辑思维阻碍了当时的理解,那时我还在想,近1500人只幸存7人,以情节发生时代的航海救生情况来看,不可能这么少。最后自我解释为:历尽沧桑,给点光,留点希望。但依然觉得为突出这几个人,故意死那么多人过狠。一段时间后,当我想到诺亚方舟,顿悟。进一步思考,与其说逻辑思维过强,不如说神性意识不够。大师毕竟是大师,自己思维局促,未能理解大师的意图,实在惭愧。

  记得,诺亚方舟使我顿悟后,也并未细考,当时在忙其他事,草草想了几十秒,自以为问题已解决。前日仔细思忖,发现依然存在迷惑。影片中数字异常重要:7只初生的狗崽、6块砸来的石块、7名幸存者(其中6名与三部曲有关)。而诺亚方舟有8名幸存者。如果以诺亚事件为隐喻对象,那么为什么是7人而不是8人?
  “六”:希伯来人认为“六”是最小的完数。上帝六日造世。“六”代表圆满。
  “七”:在《圣经》中也象征完满。除此之外,在东西方象征含义也较其他数字多得多,比如周而复始、神圣等。
  “八”:除诺亚方舟八名幸存者外,其他含义并不多。
  “六”可以理解,“七”也可以理解,偏偏“八”不好理解。以过度诠释的态度,我姑且把“第8人”理解为每一个观片人个体。
  想到这,“六、七、八”已不重要,信了也就没必要再去证明。

  我一向思维发散,考虑以上问题时,产生如下副产品。
  1、“四”:东南西北;“五”:东南西北中;“六”:东南西北上下;“七”:东南西北上下中。这些数字都有空间感。在社区网络中,因炒作而流行的“六度空间分隔”完全是拍脑袋的猜想。在小样本里,有一点社会学的抽样价值,但并无太大数学价值,仅此而已。这种猜想源于人的思维历史,是一种既定事实——人与人之间有联系,“五、六、七”不重要,“度”完全取决于人类联系方式的变化程度。

  2、巫术是古人的科学,科学是今人的巫术。

  3、“船”,右边为“几、口”,而“几”由“八”演变而来。有人将其解释为“八口人一舟”,从而与诺亚方舟关联,欠妥。据我目前所知:“船”,左形右声,“几”并无什么具体意义。这一切不过巧合,好玩而言,不可牵强附会。

  4、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我都很熟悉。但如果给我一个大一点的八进制,看着数,并不会产生“数量感”——形象而具体的感觉。因为,成长于十进制环境中,思维里数字与具体形象多以十进制关联。如同中国人听到华氏温度一样,没感觉。所以,这与思维历史相关,与进制本身无关。
  假设,人不是10个指头而是6个。

  1 2 3 4 5 10
  11 12 13 14 15 20
  21 22 23 24 25 30
  31 32 33 34 35 40
  41 42 43 44 45 50
  51 52 53 54 55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20
  ……

  其实,只要习惯了,都差不多。看来十进制没啥牛B,还是“0”的发明伟大,赋予位置数的意义。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包括“0”),确实牛。
  进制来自生活,来自自然,是一种习惯。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什么进制都有,可以为证。二进制说起来最易想到,白天、黑夜等等等等。但在木头上刻一横表一天,刻两横进一位同样麻烦,还不如刻30横换根木头(进一位)。计算机发明以前的确无法大量应用。
  八进制比较典型的就是“半斤八两”。有意思的是,有些原始部落也用10个指头搞出了八进制。他们用指间的“空”来计数,哈哈,确实想不到。八进制、十六进制因其和二进制的关系,在计算机发明后,才大放光芒。
  个人感觉,人如果有16个指头,也许大多数人的数字感觉及计算能力会得以提升,16是2的4次方,而4又是2的平方,很完美。为什么是大多数人?因为白痴和天才不在此列。举例说明:亚洲人普遍计数能力较好,这和亚洲各语言有点关系。比如:中文,1至9的读音都为单音节;英文,有些是单音节,有些为多音节;法语,据说更繁琐。但这仅影响普遍常人的数学思维方式,真的猛士对数的思维早已脱离读音的枷锁。

  5、每个时代,白痴都同样白痴,天才都同样天才。一个时代,人类的思想是否有所“进步”,关键在于中间的大部分人。
  注:我口中的天才指牛人,但非天生牛B的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天生牛B的人。神童在我的字典里,解释为早慧,早一点的意思。

  我醒得很晚,厕所很打挤,我憋着尿,排着队,站在人群中,默默念道:“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Posted by eapass at 07:17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November 01, 2006

I feel that I'm not alone.

  

  L'enfance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Kieslowski & Zbigniew Preisner
  下载:L'enfance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 到期时间:2007.02.03 )

  通知:近日Blog数据库损坏,现已修复,部分留言未能恢复,抱歉。
  2006.11.20 凌晨

Posted by eapass at 11:0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October 30, 2006

  一、
  在这里,“挡”是一个名词,动词性为主的一个名词。除了我告诉你的——“它是一个名词”之外,它给人的一切感觉都是动词的。

  人,在出生前,妈妈的身体是“挡”。胎儿在里面,世界在外面,妈妈又在世界里面。
  人,在出生后,一间小屋是“挡”。如果运气太背,没有小屋,还有草房;没有草房,还有树荫;没有树荫,还有襁褓。你的世界在里面,其他的世界在外面,你的和其他的世界在世界里面。
  人一生中,有无数的“挡”。有些人多点,有些人少点;有些被感知到了,有些没被感知到;有些人感觉到了,有些人没有感觉到。它在时,你不想要,它也会在那;它去时,你想留,也拽不住它的后脚。
  我生性愚钝,不过——还好,现在——也感觉到了。
  “还好”?不知道为什么会使用这词。什么叫“还好”?是还不晚呢,还是来得及?是难得糊涂呢,还是死得明白?

  二、
  如果运气好,人出生后,会有六个人为你作“挡”。分列两排:最前面,四人为一“挡”,然后两人为一“挡”。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第一排少了一人。哇!原来我的某某,居然会“不在”。他(她)居然会“不在”。
  时间没有停,4-2-1变成了3-2-1,然后2-2-1,接着1-2-1。哇!你又哇了一下。原来你前面曾经有两个“挡”,你从未意识到,而现在第一个“挡”已如此弱不禁风,而且风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也许,你会成为别人的“挡”,也许不会,但你无法阻止1-2-1继续变为0-2-1,一“挡”终会逝去,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0-2-1,这不过是你对2-1的一种幻觉,真实存在过,但现在的确“不在”。
  时间慢了下来,但没有停。终有一日,2-1会变成1-1,然后0-1,即“1”。

  殇 Jacqueline du Pré
  下载:百度mp3搜索

  三、
  一天是一“挡”,一周是一“挡”,一月是一“挡”,一年是一“挡”。
  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该剪指甲了,该理发了,该……
  这些“挡”给你安全感,同时也给你借口,使你麻木,一个“挡”,又一个“挡”,一个接一个。
  什么是时间?
  是太阳下山,还是落叶飞舞?是本本挂历,还是长大成人?是年代变迁,还是故人老去?
  如果生命用天来计算,只用天来计算,该是何等惊心动魄?
  过去一天,总天数少一天。不是一周少一天,也不是一月、一年少一天,而是生命总天数少一天。
  对我而言,一个惊心动魄的日子即将来临,人生第10000天。如果运气好,人生在世可以看30000次朝霞夕阳;如果运气好,我的生命流去1/3;如果运气不好,那我无法计算,任凭风吹去。
  去掉“挡”,赤裸裸的面对,的确刺激,嗯,很刺激。没了“挡”,就没了安全感,但你同时懂得——要珍惜。

  四、
  到底有没有“挡”?它存在吗?它们存在吗?是我空想虚构的吗?
  不知道。
  答案就像这篇文章,绕了一圈又会到原点,没有留下痕迹,或者留下痕迹,但终会被风淡去。

  五、
  “红” Kieslowski & Zbigniew Preisner
  本地下载:http://www.cqcn.com/music/Rouge.rar

  正因为这首曲,我们才获得勇气去“听”前面那首,正因为它,我才感到——我被引导、我们相爱。

Posted by eapass at 11:10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October 14, 2006

摇啊摇啊,摇啊摇

  上图截取自电影“Hotel Rwanda”,我很喜欢这段舞蹈,特别是其中的摇头动作,味道十足,充满神性,拥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记得,第一次看片,当看到这时,脑海里就一个字——“巫”。昨天上床前,想到这段舞蹈,我很自得的回味那摇头动作——突然——“中国传统中,背书诵经时不也摇头晃脑吗?”当时,我就被爽到,答案仿佛自然而然的显出。“妈哟,老子以前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原来还有这个渊源。”虽然不太肯定,但感觉自己的猜想应该八九不离十,就没再想,上床去也。今天把思路稍作清理,写下来玩玩。
  想知道摇头的味道吗?
  本文纯属个人猜想,无凭无据,全权不负责。

  先列举几个摇头事实:
  1、巫师做法。比如通灵之类的,某些电影里出现此类情节时,弄个长头发,摇起来很醒目。
  2、犹太教徒诵经。我在一些纪录片和电影里多次看到,前后摇摆,幅度不大。
  3、印度僧人。此点我猜的,根据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的一句话:“那些印度和尚真有点奇怪,摇头一背书,就是两三万偈。”(注:偈,佛经中的唱词 [Budhist's chant or hymn]。)
  4、舞蹈。某些民族舞蹈尤其明显。
  5、古人背书诵经。
  6、西藏密宗的手摇鼓。人虽未摇头,但因其摇鼓的动作,从仪式上看和摇头有相似性,姑且纳入进来。而且我猜想,手摇鼓可能是一种人头替代品,一个刚刚被祭祀牺牲的人头,用木棍撑起——那个时候男男女女头发都应该很长吧——这摇起来还不“刺激”?此点具体待考。(刚刚搜了一下,找到一个台湾网站,在拍卖西藏密教儀式用具-手搖鼓(嘎巴拉製全無紋)無紋頭蓋骨,稍微支持了一点我的看法,但这已算很“现代”的仪式用具,离我的想法还有点远。)我想,最早可能还是动物头,部落之争后才出现人头祭品。
  7、摇头丸。舞厅里最多,服用后,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简单分析:
  一、舞
  舞蹈起源于巫。猜测,原始人在狩猎中,当面对猎物时,自然的叫喊并舞动身体。而这一行为的确对恐吓动物有一些效果,帮助了其狩猎的成功。原始人从这一集体行为中,感到“神性”,因而崇拜之。然后,这种行为经过长期演化逐步成熟,最终进化为固定的一套仪式。
  舞——“巫”,从读音角度看,是否有历史关联?可否为两者联系之证据?我们说“跳舞”,这个“跳”就很有意思,可以“跳舞”,也可以“跳大神”。有个字——“踊”,含舞蹈之意,“足”旁表意,“甬”旁表声,其本意就是“跳”。看到“踊”,又让我联想到“诵”,“诵经”的“诵”,这里面有联系吗?说不定。

  二、摇头。
  巫师在仪式前常使用麻醉制品:大麻、某些蘑菇等等。至于只有巫师食用,还是全体仪式参与者集体食用,我猜想:早期可能为集体食用,也没有专门的巫师。随着巫师职能的专门化,某些“猛料”可能走向单一,至少在某些部落出现了密传,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巫师。至于酒这种东西,普遍得多。巫师食“猛料”,其他人饮酒,或者根本就不吃麻醉品,巫师通过心理暗示,集体催眠,大家都high了,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爽呀!我猜,服用摇头丸后,也许最开始只是跟着大家摇,最后就真的不由自主了。这点需“过来人”指正。插一句,如果把吞食的摇头丸换为“安慰剂”,是否会有同样的效果?

  三、诵经。
  诵经,拆开看——“诵”、“经”。

  1、“诵”。
  从原始狩猎中的叫喊,发展为一种“唸唸有词”的“唱”。在各种仪式中,有意义无意义的唱呀唱呀。回想一下我们听过的各种信徒的“念经”,有音韵,有节奏,不是一字一字的读,而是一句一句的唱。
  中国古诗可以诵,也可以唱的,像《诗经》——上古口头诗歌,能不唱吗?
  “西方”也如此,甚至更明显。从《伊利亚特》、《奥德赛》到后来的民间童话,少得了行吟歌手吗?(注:行吟歌手、行吟诗人,一回事,行走江湖、唱诗之人。诗歌、诗歌,能没有歌吗?)
  单从文字的角度考虑。看个词——“disenchantment”(祛魅),-->“enchantment” -->“enchant” -->“chant”。其字根不就是“唱”吗?现在,请回头再看看上面关于“偈”字的英文解释:[Budhist's chant or hymn],顺便再看看hymn的解释:[a song of praise to God]。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唱”与“鬼、巫、神”的纠缠。
  “唱”代表“言”,先于文字,而且“言说”曾被认为优于文字。在文字开始发展之时,言语早已成熟。人的言说表达能力高于文字。文字高高在上,密闭在一个小团体中。造纸术也没得,“写”个字累得很,无法有效传播。文字源于“纪录”,相对来说客观、抽象;而“言”伴随有动作,主观、具体一点。后者移情、情境化的作用更大,言传身教嘛。在满怀“神性”的世人眼中,“言说”的举足轻重无容置疑。
  补充一点:婴儿呀呀时,那种腔调是不是“唱”,这能否反映人类祖先在形成语言时的某个阶段?

  2、“经”
  “经”就是被“唱”的东西。暂不管这个被“唱”的东西是什么,先来看看这个东西的“神性”。
  什么叫“咒”?什么叫“祝”?这两字长得仿佛有点像?(呪俗作咒。会意。从口从兄。“兄”,“祝”的本字。“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本义:祝告)(祝。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从示,从儿口。“儿”是古文“人”字。本义:男巫,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即庙祝)这两个字真是好玩,都和巫有关,意即相反又相通。今日今时,人们不也在祝福与咒骂吗?“神性”淡是淡点,但不能说没有。不吉利的话也不能随便乱说,即使不小心说了,需马上把它“呸、呸、呸”——化掉。姑且不论迷信与否,不妨视其为神性的遗存。
  从“唱”到“言”,从“言”到“文”。“唱”和“言”有神性,那么“文”呢?
  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最早谁在用?祭司、巫师。甲骨文是干什么的?占卜记录嘛。当然,“文”和“言”一样,也免不了“神性”的下降。甘肃马圈弯出土的某些简犊(好像是汉代的),混着粪便样的东西。哈哈,用“书页”“揩屎”的传统很早嘛。屎是要揩的,但依然要“敬惜纸字”?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看到没得?降了一点,给了个范围:“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也就是说范围之外可以“秽用”。为什么“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因为这些东西是“圣经”与“神”的当世形式。为什么《毛主席语录》不能“秽用”?他老人家是神嘛,又是救世主(弥赛亚)又是红太阳(远古太阳神崇拜)。写到这,我感觉《毛主席语录》还真是很典型的例子,由“言说”生成“文字”的纪录,封面还有“像”,再加上持语录者的肢体动作,集体行为模式。真牛B啊!
  古往今来,人总希望被记住的。怎样才能被记住呢?早期通过“言说”,然后借助“文字”,现在还有声光电。被记住叫精神不死,精神永恒,其中的“神性”历史“遗”“迹”可见一斑。
  下面再来看看古人背书诵经中,“经书”的“神性”传承。
  对比“东”“西”,最早都靠神话。神话之后,西方有理性与宗教一路。中国另辟一径,走的儒及儒化后的“教”“流”一路,重“礼乐”。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出来制礼作乐,这个“礼”是什么?就是“仪式”,由仪式来规范“秩序”。仪式源自哪里?巫嘛。而在这整套完备的系统中,《四书五经》便是其后起支撑作用的“圣典”。注意哟,《论语》可是口传之说哟。
  其实,不管是神话、寓言、史诗,还是《圣经》、《古兰经》、《四书五经》等,虽出现时期、形式风格等有异,但无不隐含一个重要的意义: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生命。  

  四、记忆法
  我们知道,在记忆时,加入一些节奏,加入一些场景,可帮助记忆。
  古人背书诵经时摇头晃脑,摇头的节奏配合经文中的节奏,不失为一记忆法。不过,和原初的形式比,已缺失了场景。
  祭司也好,和尚也好,行吟歌手也罢,背个上万句并不是什么登天之事。与这一记忆法密不可分的,是其创作手法。不是用笔写,而是用言传,内容在言传中生成。它的创作有一定的特殊模式,直接往框架里放东西就成,再加上一些修辞手法:押韵、拆词组句、平行排比、固定搭配等等。大家想想看:《诗经》中好多重复的开起句;民间童话中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友情提醒:《诗经》现在读起来不咋押韵,那是古音已发生变迁,活例子可参见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某些读音区别,美式古典一点,英式现代一些。
  我个人认为,创作手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模式是:通过固定搭配、重复语句来营造“场景再现”。既可帮助言者记忆,也可帮助听者进入角色。《四书五经》由其特点,在诵读过程中,从“文”返回到“言”,但不管怎么摇头,也无法再往前返回。
  “场景再现”是一种很原始的基础,早于“唱”——“言说”。在“言说”不发达时,怎么“讲”某日狩猎的经过?表演嘛。“言说”从来就不能脱离场景去看,“言说”不是从文字中来的,千万不要搞反了。“言说”与文字相互渗透,其兼并战不是天吧天的事,未来,不好说。
  题外话:“场景再现”(眼、耳、口、鼻、触)——“言”——“文”,它们的发展史,与我们的生理进化无不相关,在人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怎样的生理基础,决定了人可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想要更有效的思维,不妨想想这一演化史。

  五、无总结
  完。


  在理这条线时,我有一瞬间的感悟:先哲的“诗思”与“神性”、“诗性”-“现代性”的张力、先哲们追求什么、为什么追求。从我心脏的跳动中,我感到无数伟大心灵的跳动,无数不同的心脏,甚至异质的心脏,在一起一致的跳动。我要跟着他们跳——跟着他们跳即是和他们一起跳。我没看到门,但已感到门的存在;我什么也没抓住,但至少抓住过风。这自然显现的一丁点思想提升令我愉悦——但是——十多分钟后,我比以前更为迷茫,更多的问题与疑问自然涌现。在黑夜中,我寻找着蜡烛,摸到一把钥匙,碰巧打开一个大箱子,往里一摸,无数的小箱子。
  写到这,我感到有点“口渴”,需要被引导。(一开始我写的“需要人引导”,几秒钟后改为“需要被引导”,嘿嘿。)

  写于2006年10月13日晚,改于2006年10月14日晚

  补遗(未考证,纯猜想):
  “思”(si)和“诗”(shi)发音如此接近,难道?
  “思”:上“田”下“心”,“田”<- “囟”,“囟”表“脑”。
  “诗”:志也。从言寺声。(《说文解字》)这个“志”和“思”长得像不像?
  “诗”:左边为“言”,右边为“寺”(si)。
  “寺”:上“土”下“寸”,实际上,上面不是“土”,而是“止”,表脚;下面“寸”表手。
  “志”:从心,士声,意为心之所向。“士”原为“止”。除本意外,“志”还指:记载、记录,如《三国志》。这不是“诗”早年的作用之一吗?
  “诗”在某些写法里,只有左边的“言”和右上的“止”。
  老子今天才晓得:“诗”原来是“言”、“足”、“手”的合体。呼天抢地,手舞足蹈,哈哈。

  补于2006年10月15日晚

Posted by eapass at 11:55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September 11, 2006

编个故事给你听

  我坐在这里——一间小屋,有多小?很小。
  我准备做一件事——原来想做,后来又不想,现在不想却不得不做——讲一个故事。讲给谁听?不知道。小屋很小,只我一人,他们不让我出去。
  讲故事之前发生的事叫做编故事。其实,我没打算编,就像我没打算出生一样;编了故事就要讲,而我不想讲,如同我不想死一样。这样的说法很庸俗,我庸俗不要紧,但不能庸俗外面的人,好吧,换一种高尚的言辞。吃了饭就要拉屎——我记性太好,为此痛苦不已——然而我只记得吃饭,却忘了拉屎,还好,拉屎不需要记,该来的时候它自然会来,如果你不拉,就会胀。他们说,拉的时候很爽,拉完后会更爽,我将信将疑。人要是只吃饭而不拉屎该多好!

  我在局里上班,今天是头一天,也就是说,我是一个新人。新人上路,总会被三把火烧,不过我是一奇人,智力超群,故这不关我事。没被火烧并不等于不被水淹,今天撞到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蹊跷,真是即奇怪又奇怪。对我这样一个智商高达250的奇人来说,这确实奇怪。我必须讲出来,否则头皮会被挠破,皮破了,头就会爆。

  两小偷,入室盗窃。此家人,家境殷实,钱财甚多。一小偷挑花了眼,靠在椅上休息,恰巧撇见桌上有一纸,纸上书几行字:“人群可使你忘记寂寞,但孤独呢?亲情、友情、爱情只是孤独的安慰剂。孤独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此小偷干笑几声,骂了一句,“傻B,装深沉”。从兜里掏出打火机点烟,顺手将纸片点燃。奇怪的事发生了,纸片燃而不粉,刚才那几行字消失无踪,同样的位置重新显现出另外几行字:“在人群中,你不会感到寂寞,但无法驱散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事,纵然你得到所有的爱——亲情、友情、爱情,也必须一个人去面对,且不得不面对。孤独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它是人与天地的对话,比尘埃还渺小的人,与历史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此小偷惊了一下,没有出声,又把上面的字看了一遍,顿时泪流满面,号啕痛哭。另一小偷闻声上前,问其而不答,看到同伙手持一纸,上书几行字,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名堂。此时门外开始响动,这个奇怪的小偷,木在那里,伤心欲绝,任凭同伙又拉又推,纹丝不动。同伙实在没法,跑了。
  此小偷被捉到局里,依然泪流满面,哭个不停,这很奇怪。更奇怪的是,那家主人,也就是那几行字的作者,后来跑到局里,给他道歉,说什么“都是我的错,没有藏好”,然后,与其握手,告别。据说,此小偷至今还在哭,真是奇怪。

  一和尚,屡犯,罪名——嫖娼。奇怪。
  据庙里的和尚说,此和尚成人后才入的法门,俗称半路和尚。此僧道行甚高,不粘烟酒,但吃肉。奇怪。
  据老鸨说,此和尚每次来都衣冠楚楚,袈裟轻扬,佛珠夺目,随遇而安,从不挑三拣四。奇怪。
  据青楼女子讲,此和尚每次办事前,都先念一段经,然后小心地除去袈裟,换上世俗的装束,办事如常人,并无异处,事后必和小姐闲聊,聊毕,穿上袈裟,再念一段经。奇怪。
  据细心的小姐说,经她们私下闲谈,第一段经,每次都一样,而事后的那段却次次不同。奇怪。
  据她们猜测,第一段是念给和尚自己的,而后面那段是念给她们的。奇怪。
  据出勤的警察讲,有次检查,此和尚正穿着世俗的衣服,众警察欲把他带走,但此僧坚持换上袈裟才肯。奇怪。
  据审讯的警察说,和尚每次都重复同一段话:“人生下来,就有头发;有头发,就要长;要长,就要剪。有些头发,你可以控制住,暂时不让其长,但以后还长不长很难说,现在不长不等于以后也不长,这要看会不会挨上冬天,如果冬天无法避免,你要么让其生长,要么把头剪掉。有些头发,你无法控制,长了就长了,剪了便是。长也好,不长也好,留也好,剪也好,无可无不可。”
  据审讯的警察讲,此和尚根本就没长头发。奇怪。

  故事还没讲完,外面的狗开始狂吠。我不讨厌狗,但讨厌狗叫,狗叫之后必有狗屎。其实,我不讨厌狗叫,如果听不到。在我目力范围之外,我都听不到。虽然我的地盘很小,但总听到狗叫,忘了说,我眼睛不好。现在我不饿,因为才吃过饭,而明天饿不饿,目前还不知晓。


Posted by eapass at 08:50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September 01, 2006

露水的世

  本不想贴出来,生怕下面的句子“毒害”大家,这样做有悖“隐匿”的原则。最近,我很怕“大家”,不分对象的言说本乃我之过,今日再次犯错,只因回家时撇了一眼天,天上居然有几朵云,我在烈日下仰视许久,不觉得美,只感觉“如是”。

  不明白的人,在这里撬门;
  明白的人,发现门没有锁;
  我,什么也没做。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无巢鸟。”
  
  “到我这里来玩哟,没有爹娘的麻雀。”
  
  “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
  
  “回家去吧,江户乘凉也难啊。”
  
  “撒把米也是罪过啊,让鸡斗了起来。”

  “今天是这样,象孑孓悠悠荡荡,明天也这样。”

  “黄昏燕子有归巢,我没有明天的目标。”

  “露水的世呀,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

  小林一茶的俳句,俺的最爱。(感谢旧精魂的推荐)
  为了一茶的俳句,以后也许会学学日语,至少要会读,我听过日本老头读俳句,很有味道。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Posted by eapass at 08:43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August 01, 2006

Exodus

  曲名:Exodus
  版本一:  
  下载:百度MP3搜索
  版本二:
  下载:百度MP3搜索

waillingwall.jpg

  谁
  将带我走出这里
  摩西吗
  摩西来了 又走了
  我还在这里
  上帝吗
  上帝来了 又走了
  我还在这里
  为什么
  为什么不带我离去

  我
  罪孽深重
  不断忏悔
  神啊
  请宽恕我
  带我走出这里
  您 没有说话
  我 低头不语

  神
  您带我走
  我跟您去
  这一次
  我将紧紧的 紧紧的
  跟随您的步履
  褪去我的罪孽

Posted by eapass at 12:35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July 29, 2006

每个人究竟是谁?

  一、
  头脑中冒出一句话:“你我皆天地间一刍狗。”
  紧接着,冒出另一句话:“Everyone has his xxx.”
  这两句话出现后,引出一系列问题,在我脑中线性般逐一滑过。

  “你我”是否可解释为“每个人”?
  “皆”能否改为“都”?
  为什么用“一”而不用“二”?
  “你我”怎样和“一”相匹配?
  我初中时,有个疑惑:为什么不是“Everyone have their xxx”?
  为什么那时的我最初会把“everyone”看作复数而非单数?
  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everyone”的整体感大于个体感?

  二、
  这个“你我”具有本意,即“你或我”,也可抽象为“任何一个人”或“每个人”或“每一个人”。如果这样理解,和后面的“一”也就自然对应。
  但如果把“你我”理解为“你和我”,好像也说得通,且“皆”同时也可被“都”替换。即,“你和我都是天地间一刍狗。”这样的说法完全符合语言习惯,不过“你和我”怎样对应“一”呢?“都是”:“你是”、“我也是”。“你是天地间一刍狗和我也是天地间一刍狗。”这样理解便可顺利解释用“一”而不用“二”的问题。
  至此,仿佛“皆”被“都”代替并无太大问题,最多在音韵上差点感觉。但,“皆”被“都”代替仅仅只有音韵上的差异吗?我有点怀疑,至少感觉上不怎么对劲。

  好吧,溯本追源,顺流而上。
  “皆”:上“比”,下“白”。在甲骨文中,“白”:大致为燃烧之火苗及其光环;“比”:两个人并列在一起。我猜测,“皆”像一种刑戮或者祭祀,前者可能性偏大。从这里,又引出一系列问题,由于未能查到相关资料,一切猜想待考,便不在此叙述。
  从“比”中,可以看出“人人”之意。假设“皆”为“人人在火上烧”成立,那就暗含“一视同仁”之意,而这恰好是“平等”的原始来源(原始社会人人平等,所以并无平等的概念;随着等级分化的出现,不平等也随之而来,但由于对神的崇拜,认为这理所当然,故也无平等的意识;再后来,正是由于刑戮或者祭祀,从中感受到平等,一视同仁的平等,很可能是被剥夺权利的那种平等)。“人人”表全体,但这个全体里,个体的意味很重,强调全体是由独立的个体组合而成。现在,来看看“皆”的含意:都 / 每一 / 全,即 all / every / entire 。“每一、every”强调并列的个体,有平等之意。“都”与其相比,差此意味。
  例如“偕”,由“皆”而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偕”表“一起、共同”,平等而无主次轻重之分,我甚至猜测“偕”内含“在困难面前共同承担”之意。“偕”用英语表示:to accompany / together,in the company of,together with。虽然有“陪同”之意,但不是“陪”,“三陪”才是“陪”。“三陪”无法改为“三偕”,什么叫“三偕”?3P可以算,三个人共同一起嘛。

  分析过去,分析过来,此句用“皆”的确好些,不过平时谁管这么多呀?那为什么在这咬文嚼字呢?剖析的意义在剖析之中,如此而已。既然简单问题已被搞复杂,那就接着搞吧。

  三、
  “everyone”:“每个人”,单数。这不是问题,但为什么我总感觉它的整体意味大于个体?
  就当代英语而言,“Everyone has his/her or their”都对。“his”古典一点;女权运动后,“her”也屡见不鲜;用“his or her”麻烦,干脆改用“their”,使用者也不少,虽然严格意义上不合语法,因“everyone”单数,“their”复数。
  那么,“Everyone has their”中的“their”翻译为“他们的”还是“他的或她的”,甚至把“它的”也弄进来呢?

  查字典先。

their

Merriam-Webster
1 : of or relating to them or themselves especially as possessors, agents, or objects of an action
2 : his or her : HIS, HER, ITS -- used with an indefinite third person singular antecedent
usage see THEY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 belonging to or connected with people or thing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mentioned
They washed their faces and went to bed. The twins spend all their time together. People had moved back into their own homes.
2 used when talking about someone who may be male or female, to avoid saying 'his or her'
Everyone is free to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 Each student will have their own course-work folder.
?see also his (2)

  请分别注意第二条解释。看来“their”翻译为“他们的”不妥。即使用“their”,依然表个体。英语母语者在“everyone”表个体的问题上毫不含糊,强调个体。
  “everyone”翻译为“人人、每人、每个人、每一个人”,都讲得通。但我总感觉,目前的中文语境中,“人人、每人、每个人、每一个人”倒像“anyone”,甚至“all”。
  英语中有“every single one”这一说法,如果这个“one”指人时,有点像“每一个人”。但,请注意,“every single one”在使用时通常后跟“of us”、“of them”、“of xxx”。这又说明什么呢?“每一个人”首先是“个体”,然后放入“全体”之中,最后再回到“个体”。“整体”中的“个体”,强调的依然是“个体”。


  四、
  至此,我的疑惑水落石出。问题在于:本来应该从“个体”到“整体”,再从“整体”回归到“个体”。如果到了“整体”而回不来,“个体”便淡化了,问题就在于此。
  为什么我“回不来”?其实也不复杂,因为我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理想旗帜下成长的一代。所受教育,所听、所看、所感,整个环境导致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认识。我猜想我的这一感觉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也许大于99%。
  高呼“为人民服务”时,人民是谁?号召“人人都要xxx”时,人人是谁?人民在人民中消失了,人人在人人中遁秘了。
  从这里,又可以引出无数问题,比如中国还有没有“工人阶级”?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上的,而不是“工人阶级具体群体”。工人很多,但当每个工人都被打上这一标签,而打上之后并不进行具体明确,换言之,“回不来”(如工会的本来意义丧失)的时候,“工人阶级”消失了,留下个形而上的空壳子。与其说中国有“工人阶级”,不如说美国有、加拿大有、法国有。法国呀,法国,不得了。
  写到这里,我从我的身上看到一丝唐僧的气质,就此打住吧。

  五、
  把意识翻译为语言,然后把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最后再把语言翻译回意识。即使译者做到信雅达,把饭送到读者嘴里,最后的消化还要靠读者本人。饭变不变味?变多少?很难说。
  最后,我禁不住要问:“每个人究竟是谁?”

Posted by eapass at 01:36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July 23, 2006

思维的乐趣?

  对一个白痴而言,坦白一二,无伤大雅。
  以前,我未曾思考过思维,以为思考如吃饭、睡觉般自然。虽然无数次听到“我思故我在”,但却从未体会过这种因果关系,直到现在,也没。此状态可美其名曰:“我是(Sein)故我思”。
  后来,看了篇文章——“思维的乐趣”,才发现思考原来这么爽。文章的内容早已忘记,但标题一直伴我而行。思维的乐趣变成我肆意追寻的东西。
  但——
  现在,我却不这么看。
  “思维的乐趣”——到底“思维”是关键词呢,还是“乐趣”?从个人感觉出发,我偏向后者。而这种认识观,容易让“思维”被“乐趣”目的化。
  近半年来,思考带给我的乐趣有增无减,但从思考的所有产物(感受)中,乐趣所占比例愈来愈小。我想,以后还会更小。当我一边思考一边痛苦着,这算乐趣吗?当我的心灵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心灵”碰撞时,“乐趣”两个字哪够形容?

  我和王二踏上远去的征程,小波腼腆的微笑着,挥手与我们作别。
  不知道下一站要到哪里?但我清楚,不能老呆在这里。

  电
  瞬间烟消云散

  夜
  伸手不见五指

  我
  喊了一句:
  Let here be light

  闭上嘴
  才想起
  老子不是上帝

  2006.07.21. 晚9点至12点 停电纪念

Posted by eapass at 11:19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July 14, 2006

Christ the Redeemer

Redeemer1.jpg
Redeemer2.jpg
Redeemer3.jpg

  不相信平等,
  但渴望正义;
  不相信上帝,
  却期待弥赛亚。
  在先圣的幽灵下,
  追寻着虚无。

  梦中,
  它站着那里,
  过去、现在、未来,
  纹丝未移。

  醒来,
  发现自己在呼吸。
  把头从脖子上取下,
  喂一口饭到嘴里;
  把阴茎埋入大地,
  开花结果,
  重归故里。

Posted by eapass at 05:10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July 12, 2006

不合时宜的胡思

  1、关于blog的书写:Untimely Meditation 不合时宜的沉思
  以前:一有想法就写下来,如果没空就记个标题或题纲。
  现在:任何想法都只记个标题,然后放、放、放。过段日子(少则几日,多则几月),如果还想写,才动手。有时,写完也放一放,这点我一般忍不住,还需修炼。
  小结:blog原始之味逐步淡化,淡化就淡化吧,何必囿于其中。少些废话,节约点时间,很好。

  2、怀旧 (非对个体生活)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怀旧之人,喜欢过去多于未来。
  现在:仿佛并非如此。基本上承认现在比过去好,乐观的感觉未来比现在好。
  小结:究其根源,不喜欢空想的未来,未来是历史的未来,有其渊源,有其传承。未来虚无缥缈,也许透过历史的眼睛,才能窥之一二。自己对过去的热情,竟是源于对未来的探索,领悟后颇令我诧异。
  人们对过去的敬畏源其无法改变,对未来的敬畏因其还未到来。按理说,对过去应比对未来更有把握,但仿佛我看到的情形并非如此。

  3、羡慕完全代替法
  上一点变化,估计与应用此法有关。
  如果你羡慕A,就应接受A的一切,包括好的、劣的。如果你愿意完全成为A,那么此羡慕才为有效羡慕。

  4、原文与翻译
  以前:对诗歌等,认为翻译总会导致韵味的损失,译文没原文好。
  现在:只要原文足够好,不失韵味的翻译完全有可能,虽然很难很难。
  小结:文字为载体,核心乃思想。思想、感情都是虚的,是一种体会,而体会基本上是相通的,越强烈的体会越相通。越优秀的作品,其情感越强烈,也就是说,越好的梯子,在帮助你爬上去后,越容易丢弃,而非累赘。像双关、俏皮那些东西,的确难翻,甚至无法翻译,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少有人会被一句俏皮话而感动吧。

  5、颂诗
  读诗须放纵,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还是那个“情”字,不管怎么颂读,重在感情的升华。一定要讲求音韵,你想快就快,欲慢则慢,想停即停,欲拖则拖,想高呼就高呼,欲低吟则低吟。音韵出来了,情感就出来了,文字才有了神。音乐比文字更易使人感动,而诗歌位于两者之间。总之,你怎么读爽就怎么读,宣泄你的情感,从文字中跳出来。你爱用方言就方言,老子不信苏东坡用普通话读诗。管你怎么读,就算你狼嚎,我都赞成,读诗哪有什么规矩、形式,这些框框我都不知——成于何时、为何如此?自己把自己读感动,远比别人把你读感动容易得多,原因仿佛在此。诗,原本属于一人的诗,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去颂读后,它才属于你。
  诗,不就是找几个字,把情感“吼”出来的东西吗?
  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无敌的“吼”,来自非洲雄狮,诗人啊。

  6、重视文本
  以前:喜欢文字之美,后来,认为思想才是核心,文字只是载体,便不再特别重视。
  现在:回归文本,磨炼字句。
  小结:虽然梯子终会被丢弃,但把梯子弄好一点,爬起来容易些。对于不可言说的,应保持沉默;对于可以言说的,一定要说清楚。我不知道,“有”是否能导出“无”;但我确信,无“有”肯定无“无”。

  7、参悟
  以前:认为人如果参悟了,便不再语,因为不可道。
  现在:感觉孤立的参悟,完全的不语,仿佛不算真正的参悟,而真正的参悟并不在乎语或者不语。
  小结:一群人的无意义总比一个人的无意义有意义。老子当年骑牛西去,关令请其留语。老子并未笑而不言,洋洋洒洒写下不可道的道,才悠然离去。所以说,老子就是老子,牛人也。

  8、知的痛苦
  以前:认为知道得越多,人越痛苦。
  现在:完全消除这样的烦恼,像树一样肆意的吮吸养料,爽。
  注解:我在blog上曾经发过一首咏叹调——“Ombra mai fu”,翻译过来为“Shade there never was”。某日,我想到这句话,突然领悟——黑暗,阳光下让人凉爽的黑暗,最好的黑暗,不完全的黑暗。树越大,树荫越大,如此而已。写到这,忆起一句诗:“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9、听不懂歌词的歌
  愈来愈喜欢听“听不懂歌词的歌”,唱着什么,又不知道唱的什么,纯粹情感的原始抒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很好。

  10、本质和程度
  人的思想有境界之分,无优劣之别。还有一些类似的想法,现在用一句话归纳:本质相同,程度不同而已。马戏团的狗与流浪的野狗,在人眼中,还不都是狗。游离出人的视角,难道我们不是天地中的刍狗吗?
  想清楚这点,可以把自己放得更低,俯下身子,才能看到不曾看过的东西,感受未曾感受的心情。
  本质相同,程度不同。操。

  11、生日
  以前:生日是开端
  现在:生日是结尾。
  小结:例如,10岁生日:第10年的结尾,第11年的开端。庆祝过了10年,是对10年的总结。从对生日的观念上,感觉到自己时间观的变化,好奇妙的感受。其实啥也没变,变得仅是解读方式。西方说:“Time's winged chariot.”东方说:“白驹过隙”。前者只有物,后者有物有景有动作。本人认为后者意境更高,是呀,高得我至今都未能领悟这算哪门子快,操。

  12、日本园林 VS 中国园林
  以前:喜欢日本园林甚于中国园林,感觉日本园林更精致一些。
  现在:还是喜欢中国园林多一点。
  小结:感觉日本园林终归有点小气。由于环境因素制约,日本园林偏小而精致,在一个小的环境内把宇宙包含进去,过于精细,略显人工味。极限的发挥了“園”这个字,但终未突破外面这个框框,略显压抑。而中国园林,把“園”放到自然之中,放到宇宙之中,成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突破了这个框框,在细节之处虽不及日本园林精致,但粗狂中带出无为之感,自然还是自然,不是人的自然。例如美秀博物馆,虽非园林,但我所喜欢的建筑思想如是也。
  写到这里,想起圣斗士,无敌“小宇宙”,爆发“小宇宙”。我想,如果用中国方式诠释,绝不会有“小宇宙”这种东西,直接把我心融入宇宙之中,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中国的古代神话,不管一草一石、狐狸蜘蛛,修炼后“成为”神。而西方则为天上之神授予人力量,比如:“赐予我力量吧,我是西瑞。”点不概面,随便写写,不过还真有点那个意思,动画片,好东西。
  话说回来,日本园林让我想到“禅”,中国园林让我想起“道”。“禅”和“道”,根本上哪有什么区别,一个东西嘛。但我现在的境界,始终让我感觉“道”高一尺,操。
  日本园林呀,什么时候,我才能亲眼见到?也许那个时候,我会改变看法。

Posted by eapass at 01:17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July 04, 2006

冰山一角

  “众所周知”,单从冰山一角,不易判断冰山的实际大小。
  最近,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居然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某些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对比他人的文字或者其他,然后得出孰大孰小的结论。仔细想想,只是某些人比较极端和突出,而我多多少少也存在些许这样的思维方式。由于自己的这一思想不太明显,小而隐蔽,从而误以为没有这种想法。
  从别人的不足,来看自己的不足;用别人的显,来看自己的隐。从今以后养成习惯,当我鄙视某人的时候,即是自省的时候。三人行,果真必有我师。
  读一本书,书仅仅是作者的冰山一角,而读者却用自己的整个思想,即自己的整个冰山和书对话,如果用自己的整体去对他人的局部,幼稚无比。如不能认识这点,便无法正确处理——读者的思想、书、作者的思想——三者的关系。这里的书仅为一符号,可以被其他替换,比如他人的行为。
  明白这点不会使人聪明,但可以让人不当自以为牛B的傻B。
  除此以外,训练从冰山一角猜测冰山的能力,寻找宏大的冰山,享受沁人的凉爽。
  最近,感觉自己思想越发成熟,同时也越发幼稚。
  我——“间或”——的——忍不住——对天——短叹——“操!”

  说到向天,想到向日葵,这段时间blog话题较严肃,现稍作放松:
  “向日葵可作为花钟的指针,它随着太阳转的原因是由于体内生长素的作用:在阳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面的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向光面弯曲。尽管在常识中其“向日性”赫赫有名,不过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向日葵其实只在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跟着太阳转。”

  近日,我对“间或”和“操”情有独钟,很爽的词汇,用起来谐意无比。
  “间或”,不解释了,无敌词汇。
  下面就“操”,与“日”、“fuck”作一点简要对比。
  “日”:走向全国的方言,“日”——原意太阳,暗含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之味,原始气息浓郁,有生机勃勃之感,但因重庆话(四川方言,西南体系)无四声,无震聋发聩之效果。
  “fuck”:洋玩意儿,距离产生美感,双音节词汇,k为轻辅音。缺点:在fu的时候需为k留气息,导致力度稍有分散。优点:k的时候做个口型,保持住,有意味深长之感,回味无穷。
  “操”:四声,单点突破,短而铿锵,拔剑、出鞘、见血、收刃,一闪而过,长空无痕。

Posted by eapass at 08:55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June 29, 2006

从怀疑到怀疑

  我曾经说,自己是一个怀疑的相信主义者。恐怕,现在需更新一下,我已变为一个相信的怀疑主义者。
  最近,令我怀疑的对象“巨”增,令我对很多显然的观点进行反思。以前我认为“错”的东西,现在不再认为“错”,且对其尽量避免“反对”,更倾向于“不赞成”。也就是说,“不赞成”的同时,承认其合理性。

  对一个客体,首先由感性产生一种原初想法,然后理性的变换视角,甚至带入到他者的思维中,再次感性的模拟他者的思考,接着拉回来,理性的从多角度思考不同视角间的矛盾。
  这样的思考方法,导致我成为一个有立场,但立场不鲜明的人。通常,把由感性产生的原初想法作为我的立场,但这个立场在理性分析之后不再坚定。想法A合理,想法B也合理,即使这两者完全对立矛盾,依然合理。

  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今民族之争,完全一团麻,根本无法用对错简单化之。前几天我就此想了一句话:“爱你爱的,恨你恨的,捍卫你所捍卫的,颠覆你所颠覆的。”今天再想这句话,有点动摇。这句话,如果从相对正义的角度看,没有问题,但如果从绝对正义看呢?且真的有绝对正义吗?动物世界只有合理性,没有正义性;而人的世界,仿佛不正义即不合理。那么,先不论绝对正义,正义究竟是什么?越往后想,越往里想,越没答案,剩下的只有问题,和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虽然,这句话依然是我的显性观点,但其背后没有唯一答案,只剩疑惑。对其,我有一种“虚”的感觉,对其,我警惕的保留同意。

  倘若,这种矛盾的立场本身就是一种立场,那么,我依旧是一个立场鲜明的人。

  补:
  多年前,看一本数据库的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可能,先备份日志文件。当时,我对“如果有可能”这个“可能”琢磨许久,最后终于弄懂这个“可能”。
  从此,我对各种书中“暧昧”之处总会小心分析。到后来,我一看到“显然”、“当然”、“显而易见”、“不容置疑”、“众所周知”、“理所当然”……,眼睛就会发亮,因为我知道,陷阱就要来了。
  我把作者的动机分为3种:1、他知道,他以为你知道;2、他知道,他也知道你不知道,但他没法说清楚;3、他根本不知道。
  当然,我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汇,但——如果我用了,3种动机都有可能,你一定要小心呀,不要怪我没告诉你。千万要记住,世界上有很多狐狸;千万千万要记住,世界上有很多掉进陷阱里的狐狸。

Posted by eapass at 03:28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June 23, 2006

A Vava Inouva

  曲名:A Vava Inouva
  演唱:Idir
  国家:阿尔及利亚
  下载:A Vava Inouva   ( 到期时间:2006.09.23 )
  全然不知歌词大意,这样也好。仅凭感觉,赋诗一首。

  一个人的忧伤
  即是 一个人的 忧伤
  
  两个人的忧伤
  爱情骤然膨胀
  
  一群人的忧伤
  聚集为力量
  
  力量 爆发 释放
  爱情 膨胀 消亡
  
  忧伤
  一个人的 忧伤
  淡淡的
  还在 这里
  低声 吟唱

Posted by eapass at 12:32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June 17, 2006

世界信仰分布

  推荐链接:
  Major Religions of the World
  World Religions
  Religions Maps

  注意:Nonreligious 16%
  注意小字:Half of this group is "theistic" but nonrelig.
  我以前对宗教信仰重视,但不是很重视,现将其放置于基石之位。这些不弄清楚,很多东西没办法理解、明白,也没办法体会世界上9成人的思维方式,无法产生带入感,或者说通感——“empathy”。
  思想,总会有源,总会有传承,搞不清楚过去,还玩个屁现在。
  恍兮惚兮……,理性之余,偶尔玩玩神秘主义也不错,发呆总有发呆的历史及意义。曾经有一群人,弄点天然麻醉物品,围着跳呀,跳呀,把天都跳黑了,把太阳都跳起来了,真是high到不行。(注:我这里的“跳”指巫里那个“跳”,而非跳舞的“跳”,跳舞那个“跳”,high的档次低了点)
  人永远无法逃脱神秘主义,恍兮啊,恍兮,惚兮啊,惚兮,给老子的。

Posted by eapass at 09:21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June 13, 2006

时间线

20060611_time_line.jpg

  简介:
  我的生命长度,在整个我“能够触及、感知、猜想”的生命“长度”——起点:地球初具规模,单细胞生物出现;终点:人类的去向——中的座标位。
  从前的感觉:过去大于未来。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入一个相对文明的时期,正处于“成熟期”。
  现在的感觉:整个“长度”变长,就这个图而言,下面那条线的比例尺(时间为单位)更小。未来大于过去,简而言之,现在所处的位置仅仅处于人类生命长度中很靠前的地方,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感觉的变化,从我第一次明显意识至今大概有几个月了。前几天某时刻,我莫名其妙的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冒出来后,我的第一想法是:“感觉而已,没有明确答案。”但几秒中后,答案竟自动跑出来,原因大概为:对过去更为了解,生物角度、历史角度、思想角度等,而越了解越觉得短,越感觉以后的路更长。
  还有一些想法,我仅用图来表述。图有局限、语言也有局限,“梯子”啊“梯子”。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人类的这把“梯子”会进化到何种程度、何种方式?不过,再好的“梯子”也是“梯子”,心有灵犀又何尝不是“梯子”呢?我不得不承认:“梯子万岁”。这一段太乱,意识流?哈哈,想删又有点舍不得删,留下来吧。
  想起两句话:
  "No doubt they will still be here after we are gone." ( they for bugs, here for the earth, we for humans )
  “世界开始时人类并不存在,世界终止时人类亦不存在。”

Posted by eapass at 01:20 PM | Comments (9) | TrackBack

June 09, 2006

理性被煽时

  BBC.Days.That.Shook.The.World 第七集后半段:加加林首次升空大难不死之记录片。
  我很激动,同时有点讨厌BBC这种故事化的记录片形式,而且明显感觉配乐过于煽情。其实,光就此次准备、发射、着陆全过程而言,无须任何渲染,已经足够激动人心。
  补充:这一次,加加林死里逃生,但N年后在一次战斗机试飞中未能幸免。

  Apollo 13 (阿波罗13 电影 汤姆·汉克斯领衔):根据宇航员回忆录改编,记录阿波罗13这次惊心动魄的伟大失败。
  煽情得厉害,我明知道汤姆·汉克斯超级无敌的煽情功夫,明知道这种表情从实际情况分析绝对不真实,但在最后返回地球部分,我依然被煽到,妈的。
  比如在最后准备进入大气层时,三个宇航员都有点泛泪光,表情略显悲壮。我完全不相信这种表情符合实际情况。许多问题需要处理,忙都忙不过来,哪会有这种表情?我猜测正常的表情应为无表情,内心略显紧张。
  我一边激动着,一边找着片中各种故意夸大的地方,一边笑自己明知道会被煽,还能被煽到。有点像某些人看余华的小说,看之前准备好手纸,然后哭天呛地,最后还骂写得烂。理性在煽情面前,有作用,但作用不大。原始本能多少年了?理性才多少年?

  想起小时候在“科幻世界”上读过的一篇非科幻文章,某宇航员回忆自己从太空返回地球,直到航天飞机在跑道上停稳的心理过程。现在,我坐在这里码字,有重力,真幸福啊。

  作为电影,煽情很重要,比如“明日之后”,虽然煽情功力较差,我只在一个地方被煽到——那人自己割断绳子掉下去。插播一下:“垂直极限”开始部分老爸为救两个孩子,也自己割段绳子。再插播一下,这次是真事:南极争夺战中,那人自己走了(见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插播部分一笔带过:知道的,自然知道具体内容,无须我解释;不知道的,不好意思,请自行解决。稍微有点偏题,回到正题。“明日之后”中也有很多不符合科学的漏洞,比如那被冻得坠毁的直升飞机,飞行员居然可以打开舱门,而且手没事,等整个人显出后,马上冻裂。为追求效果,这样处理完全可以理解。总之,虽然这部片子不好看,还有很多科学漏洞,但最终影响很好,多少人因此而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有时候,骗一个人去做好事也不错。
  说到环境问题,多扯几句。我当年是耗电大户,几个电脑同时开,还加上电视,甚至出门也不关;对待水的态度也好不到哪去。当时我的使用观是:能更方便就方便,在不影响方便的情况下不浪费。而现在变为: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能节约就节约。大家知道具体原因吗?心痛电费水费?哈哈,不是。转折性的原因为,看了一次矿难的报道,此后就下决心务必节约。世界总在博奕中变化,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不能因为小而不做,做一个“有为”主义者也不错。这件事还有一个副产品:我们父母一辈对水电气总是很节约,有时甚至是抠门,当年我很看不惯,而现在却怎么看怎么顺眼。

  BBC.Journey.of.Life 科教片
  我在看这部片子时,突然感觉背景音乐很讨厌,恨不得只留画面和解说。
  原因1:分神。大脑的情绪部分异常活跃,有点看故事片的感觉,本该仔细观察细节的地方,却在那里感动千古惆怅。音乐是有情绪的,特别是BBC的配乐又那么“贴切”,很容易让人上套。
  原因2:虚假。比如涉及到海洋部分,背景总是伴有水声,而且一听就是后期制作那种。我感觉不真实,虽然配得很有诗意,但我还是喜欢原始的声音。海底该什么声音就什么声音,该无声就无声,你咕噜咕噜啥呀?
  其实BBC的片子很好,只怪我要求有点怪,吹毛求疵而已。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理性越来越强,而这个强并非压制感性,理性就像套在感性外面的一件衣服,不管感性怎样上蹿下跳,理性总是套在外面。感性让你靠近悬崖边缘,让你看得更多,但理性保证你的安全。打个比方,如果说感性是一只美丽的老虎,那么关在笼子里还是放出来?关在笼子里固然安全,但却失去太多野性,而放出来又太危险,容易伤人。我目前的处理方式就像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把老虎放在“大笼子”里,或者把人放在“笼子”(观光车)里。基本上可以收放这个度,使“笼子”在可控的范围内变大变小。现在,我感觉这种状态很好,虽然,稍微有些许不舒服的感觉,是啊,猴子穿上衣服总会有点不自在。或许我永远都无法体会跳下悬崖的感觉,但谁又愿意作第二个尼采呢?也许,以后当我的理性更强、更韧、更灵活、更可控时,我会玩玩蹦极。似乎,知道身后有绳子和无绳子,感受应该大相径庭吧。还好,我从不羡慕尼采,当一个目不识丁的园丁也许更适合我。

  仅当你一个人时,都会被煽到,试想你处在一群人中,会是怎样的结果?
  这也是我之所以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集体情绪保持绝对警惕的原因。这种力量异常强大,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仿佛用来干坏事的时候居多。
  以我为例,小小的展示一下这神迷而原始的力量:89-64时,我在读小学,虽然我爸半夜听美国之音很激动,虽然街上人山人海,总之我感觉这件事不好玩,因为年纪小,没有那个“场”,也无法感受那个“场”,也就独立的、自由的玩自己的。当时好像也到处贴大字报,有且仅有一篇我至今未忘,大意:有奖竞猜,邓哪年死?
  转眼就是1997,这次,我栽了。邓去世,早上在路上听到议论,我没啥感觉,毕竟90多岁,很不错呀,周围的人也很平静,不伤心嘛。不过后来“场”被造出来,看新闻时班上有些女生开始哭了,我依然无所谓。追悼会现场直播,还到处鸣笛,我和同学们站在教室里,(还好,我们学校每个班上都有电视,不用上大礼堂,否则人更多)江某人哭了,女同学哭了,老师哭了,男同学哭了,我他妈的也哭了,操。我哭他妈个屁呀,我和邓又不熟,完全不了解他,当时没有读过关于他的任何历史资料文献,为什么我要哭?全他妈的怪这个“场”,在我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我被“场”罩住了。我他妈的不服,我他妈的,现在回想起来,就有种他妈的被操的感觉。
  为了做一对比,再暴露一点隐私。把时间推到1993年,黄家驹去世,听到消息时我震惊。后来,有天晚上,我听BEYOND的 " リゾ ラバ " (日语,只知道歌词的大概意思),哭了。当然,哭的原因不光是因为他的去世,还包括部分本人青春期的感情借此渲泻。至今想来,一个人,哭得明明白白,无怨无悔。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选择我承担。

  不是说不能哭,但哭要有哭的原因,我不赞成因为错误的原因而哭。
  你试着把这个“哭”换成其他词汇,比如“反美”、“反日”、“追星”等,试试看。

  世界杯来了,体育这东西也煽情得厉害。我曾经也被他妈的中国队的臭脚煽过,操。这次我要站在更远的地方观看。
  被煽很重要,但不能老被煽,更不能老在同一地方,被同样的东西煽。感情该流露的时候,自然会流露,就像喝水、吃饭、睡觉、撒尿一样自然,没事不要老“嘘——嘘——嘘——”。当然,如果不嘘,你实在尿不出来,我也没办法,只能说你很弓虽。
  好了,收称,这篇文章实际上为一则冷笑话。现在,你感到冷没有?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上去了,没有下来的英雄们。

  Bonus: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上次看到此类报道时,还只能控制一些大的方块的移动,而现在基本上……,呵呵,自己看吧。

Posted by eapass at 11:59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y 22, 2006

声音是响亮的空气

cello.jpg

  “对不可言说的东西只能沉默。”
  我准备打破沉默,发出声音,从无声进入有声,维持,然后消失。起于无,也止于无。敬畏与勇气同在,妥协与抗争共存。

  上半场

  一、两个梦
  梦是一种感觉,感觉不是意象,意象更不是文字。
  上个月某夜:眼前无数古文字,也许是甲骨文,也许是金文,也许是小篆,也许都是。突然,这些文字中的“人”旁开始发抖,而其他部分纹丝不动。我感到不解,怎么回事呀?然后就醒了,哈哈,被冷醒了。
  5月19日凌晨某时:社会为一实体,我们每个人处于实体的终端,可以完全操控自己这部分。我们实际上千丝万缕的联系着,但又看不到对方,因此在操控时常常损害他人的部分。找到一解决方案:社会这个实体变得透明,就像透明外壳的电子产品,从此大家可以看到对方,可以看到自己的操作对他人的影响,所以大家操作自己这部分时变得格外小心。然后醒来,原来是膀胱透明,被尿憋醒,哈哈。

  二、暗示与欺骗
  有这样一种人,每次他回答问题时,只要他认为他的真实答案对他不利,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久而久之,等这种回答方式变为习惯后,连自己也相信了那个虚构的答案,而真实答案埋于潜意识中,自己被自己迷失。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当这种机制效力过度,危害很大。
  这种人自己是受害者,他出错后,出于本能的保护机制让他迅速脱离,使其逃避自我谴责,当然也无法自我批评、教育、总结、矫正,也很难接受他人意见、建议,而把问题迁至他人身上,所以身边的人也是受害者。
  这种人通常并无坏心,但与其接触让人很冒火,我有时遭遇此类自欺欺人的虚假谎言,很想冲上去打人,说说而已,呵呵。如果你能避免和这种人接触,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一定要学会识别这类谎言,做好筛选工作。然后,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把其作为反面教材,提醒自己不说慌,避免对自己形成保护性的暗示欺骗。
  我最近这种识别能力大增,更能体会这种人的心理思维模式,也更能对其理解。这种原始的本能自我保护,可以用理性面对来克服,解决问题的管道并不少,而自我欺骗是最差的一种。
  本着“可以逃避就逃避,不能逃避就改造,不能改造再忍受”这一原则,今后如果我遇到这类人,且无法选择逃避时,准备采取的方式为:揣测其真实想法B,然后换一个角度,问他到底是假的A还是真的B。不过,这招还有待实践验证,而且还需与其相处较长时间,才能准确揣测其真实想法。

  至此,我把这种自我暗示欺骗的范围扩大,举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
  现在化妆、灯光、后期处理,会让一个明星的真实面貌失真,当然,朝着好的方面失真。自己被自己过度美化后的照片、影片所包围,虚化美好后的影像,久而久之代替自己本来的真实印象,让自己都认为那才是真实的自我。部分明星,特别是女明星投入到自我改造的革命事业中,抛头颅散热血,勇于奉献、敢于牺牲。
  在这一点上,东方女性比西方女性幸运,反差相对较小,心理变化也可能会小些。不过,好像也不一定,反差小,反而容易相信;反差大,干脆认为就是做假后的影像,或许反而能够坦然处之。谁知道呢?要看个案,不能一概而论。
  除了对明星本人,对大众也有影响,让大众对美的认识发生偏移。比如玩芭比娃娃长大的女孩,心目中的成人女性通常会偏瘦。再举个庸俗易懂的例子:看欧美A片过多的男性,对女性理想模型中乳房的大小肯定会偏大。欧美与日本A片中的神话与现实,可以详细写一下,哪位把这个题目筑成一篇论文一定会很有价值。
  其实,美就是一种感觉,真不真、假不假不太所谓,但如果大家只喜欢假的,而认为真的反而不真,那这种审美观是否有点畸形?
  骗子要骗人,正常不过,但你要相信就是你的错。
  好像有点偏题,哈哈。

  中场休息

  三、话题圈
  5月13日,公车上,身旁两女子口不停蹄。我不反感也不喜欢,听她们的,想自己的。突然,脑海中冒出三个字——话题圈,五颜六色的人们讨论着千奇百怪的话题,而被年龄层所推动的话题最让人无法逃避。岁月流逝中,不知不觉已完成话题圈的转移。这像不像一条前进中的蚯蚓?
  感觉上,通过话题圈来判断年龄,可以精确到5年之内。无数千古不变的主题,形式变迁,实质相同;而有些却日新月异,不断超越。仿佛那些跨跃年龄的东西更让我长久兴奋,我渴望逃离年龄类话题圈,只玩不合时宜的东西,一因我对此总觉不痛不痒,二因我的思考总是先于社会平均年龄圈。这叫兴奋点前移,传说中的前戏过多导致早泄。其实,前戏没有错,错就错在不痛不痒。妈的,缘由居然是因为“不痛”,真变态啊。
  最后,感谢那两位女子给予我灵感。写此事的目的,并非告诉你每次坐公车要坐在两个女人的前面,也非告诉你公车乃寻找灵感之处,而是想告诉你:这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喜欢安静,以后换一种方案为妙。当然,如果想补补本周八卦新闻摘要及评论,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四、“泄”
  1、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http://www.godeyes.cn/news/2005/12/22/1222105858.htm
  不管别人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感受,我都要大声喊出来:“真他妈难看,居然可以难看到这样的程度,我简直无语。”排开现场感、内部结构不论,就图片上看到的情况,及与周围建筑的协调性而言,如果“世界十大最难看建筑”里把它排到首,我都不会反对。就算把它放在火星上,我依然认为其难看无比。
  现在的大型建筑还真是的,越建越难看。越来越强调超越,强调对自然的抗争。比如故意弄一些在视觉上颠覆人们历史物理经验的东西,CCTV那个就算这种。真希望这些设计师少看点科幻片,多感受一下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虽然建楼与建园是两码事,但思想绝对可以吸收——例如中日园林背后的“道”。少一点抗争,多一点敬畏。现在敬畏缺失的建筑设计,给我的感觉就像“大炼钢铁”。

  2、香港的建筑密度。
  http://www.photomichaelwolf.com/hongkongarchitecture/index.html
  为了达到视觉震撼,摄影者所采选的角度、表现手法,给照片带来一些夸大之感,抛开此部分不论,照片本身乃真实的,并非PS,这真实的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确存在这样的建筑和建筑群,而你我也许就在其中一扇窗户后面。我看过某种蚂蚁窝的地下结构,很有层次感,比这好看许多。

  下半场

  五、响亮的空气
  5月14日晚:饭间闲聊。话题至“怕”,席间有女子引出话题怕宠物,七转八拐后及“怕死”,其实转至这一话题也有我的过错。因为我说,自从克服死亡——“不存在”这一恐惧后,好像就没什么值得害怕的东西。即使明日天要塌,也无所谓,做自己今天该做的事。即使明天再也无法醒来,也无所谓,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太大的遗憾。(实际上,我有一句话欲言却止——某种角度,个体的生命无意义。未言的原因有二:一乃字面或者口头并不能代替体会,且“某种角度”到底是哪一种角度?仿佛无解;二乃吓到人不太好,跳高一级一级慢慢升比较稳妥。)废话一堆后,我被反问,“那你有没有害怕的东西?”,停顿片刻,我答道:“有,我的确感到害怕什么,但又说不出具体是什么。”那天晚上都没有找到答案。这里所言的怕,指心理上的怕,生理上那种本能性的不在讨论之内。

  5月15日下午:漫步嘉陵江边,实际上离很远,准确说应为漫步江边山丘上的小路,其实也不算小路(两辆小车可以并排通过)。我站的地方和江面落差巨大,我忽然明白怕什么了。我怕高,不是怕高本身,而是怕面对高处,体内产生某种往下跳的冲动(大概0.0x秒的时间),还带有一丝异样的兴奋。在“死亡与我二十余载”这篇文章中,曾提过这种感受,这次把这一问题又进了一步:原始冲动无法根本解释这一现象,人具有控制的能力,包括控制冲动,甚至控制想法。那必然有另一种或多种非原始的当下驱动。是什么呢?自己处在一个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相对突出的时代,那种被推着走,被无形所操控、支配的压力,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越感明显。这种“跳”的冲动,代表着突破、摆脱、超越、出离。跳是一种敬畏,不跳也是一种敬畏;离开是一种勇气,留下来也是一种勇气。解决矛盾的办法不是要让两者调合(这样即无矛也无盾),而是让其在对立中和谐。这里用“和谐”并不准确,里面包含着牵制,还有其他什么东西,我说不清楚,不再就此讨论。
  友情提醒:千万别跳,因为“突破、摆脱、超越、出离”并不存在,妈的,刚刚打完上句话,我就开始怀疑,仿佛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也存在。操,不多说了,总之不要跳。
  插播几则八卦:
  1、自从各大桥诞生后,跳江的人也出现,某些好人自发在桥上巡逻,每年阻止无数跳江者。来源:NYTIMES
  2、意大利比萨斜塔,禁止游客跑上去的主要原因,乃跳的人太多。都怪伽利略的实验太出名,弄得好些人想当铁球玩。
  3、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这个数据让人吃惊,弄得我产生一系列的问号。
  数据来源: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rates/en/
  a. 男女比例为什么相差如此大?古代社会,这个比例为多少?
  b. 中国怎么这么怪呢?到底是中国的数据奇怪呢,还是其他国家的数据奇怪?
  c. 有一点毫无疑问:中国的女性地位,特别是农村女性,绝对不高。男女地位不等乃男女自杀率不等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那么是哪些因素呢?
  d. 我们周围的“妻管严”是表里如一的吗?恐怕绝大多数只浮于表面,重大问题依然男人说了算。干脆八卦到底:胡适,传说中的超级“妻管严”,他儿子说过一句话:“哪一个得意洋洋向全世界宣称传统中国文化是一个怕老婆文化的人,会是真正怕老婆的呢?”对此,我深信不疑。
  最后讲句最真的实话:如果自杀者只是一时冲动那种,坚决拦截;如果自杀者深思熟虑,计划N次,行动N次,坚决想死,那就不要拦了,顺之,不算坏事。如果你保证不向我扔烂番茄,就再说一句:人的自杀是被社会过度激发出的自然现象,实际上和战争一样,消极的背后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战争对个体无、对整体有积极意义,而自杀对个体和整体都有。

  5月17日:读李银河的blog:“生命无意义的看法不可让人们知道,原因在于,一旦知道,有些认真的人可能自杀或出家,就像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基里洛夫(《群魔》)那样。因此人们需要欺骗,让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很忙碌,很有意义,或者至少不去想这个问题,或者忙得顾不上想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不成,我想起这个问题的频率相当高。我倒愿意把每一天醒来当作出生,把每晚睡去当作死去。这样生活的每一天都像一声警钟,提醒我生命的短促和无意义。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到死时我会很平静,因为我早已实践过无数次了。加缪说,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同意。我就是一个实践的生命哲学家。”
  我读过她的书,也看过她的blog,说实话,我觉的她的思想有点“小”,别人的影子太多。把她定位于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女性知识分子更恰当。不容置疑,她是可敬的,非常可敬。
  她在这里直接把“生命无意义”抖出来,简单的抖给看她blog的大众,过于残忍。我一般说这话时,习惯加个前提“在某种角度,对个体而言”,其实我们的观点一致,只是她直接而我婉转。
  这个睡觉训练法有点意思,对大多数人不错,具有积极意义,这是本文引用上段话的主要原因。不过,此法对我完全无用:对睡眠、梦境科学知识的了解,让我大概知道,睡觉时我在干什么。科学的具体解释,使得哲学的联想褪色,我没有办法“当作”。我个人把睡觉完全看作生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与醒同样重要的生理、心理过程。
  “加缪说,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同意。”我完全不同意,这也是为什么说她的思想“小”的原因之一,她的思想圄于一个范围内,抽不出来。

  5月18日:看到一句话:“我们有两种死亡:出生以前和生命结束后。”(威利斯·巴恩斯通)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把思想抽出来的一例。生命就像音乐,从无声到第一个音符,然后第二个、第三个,……,这是一种延续,逐渐变为抗争,抗争声音的消失,最后消失。你大概知道下面要听到什么,但具体听到后仿佛又不是你曾经想像的那样,你(本我)在熟悉中陌生的前进,你(自我)同时也在陌生中熟悉的前进。
  无有无、死生死。
  如果加上省略号,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死生死生死生死生死生死……
  苏格拉底认为个体就是如此,而我连整体是否如此都非常怀疑。
  这让我想到数学上的循环小数,有些数字你看到它在局部循环,那仅仅只能说明它在局部循环。也许它只是一个假循环小数,看似循环而已,在N次循环之后摇身一变,原来是一无限不循环。 
  操!

  六、迷信
  你迷信吗?
  估计99%的人都会否认。
  你相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吗?
  估计相信的比例不会低。
  迷信和具有迷信思想有细微的差别。
  我把一个人是否相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句话,作为是否具有迷信思想的简单测试方法。
  举几个具有迷信思想的例子:忌讳数字(我看好多人都跑不掉这一条);以改名字来改命运;本命年红内裤;相信灵异事件;必须怎么怎么否则就会倒霉;结婚哪年不行哪天不行;祖坟风水……太多太多,自己想。宗教信仰比较复杂,不列入其中。还有一些,如佩戴红线玉佩,视动机而定,纯装饰(不算);企求平安(界线模糊,不易归类);消灾避邪(算)。据我个人观察,估计彻底没有迷信思想的人,人群中的比例低于1%。
  初中时,一老师对我们说,现在很多人依然有封建迷信思想,包括青少年。我当时不太相信,现在回想,此话不假。那时的我相对来说迷信思想非常少,而20至25岁反而增多(与自身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没人认为我有迷信思想),比如手机号码要8多的,不要4结尾的。后来,在26岁时的某一天,我突然顿悟,自己弄个套子把自己套住也太SB了吧,从此迷信思想彻底消失。仔细想想,这个顿悟并非突然,应该是基于科学知识、科学思维、认识观、思维方式的提升。自我克服迷信思想需要一点点勇气,更主要在于提高认识。这种彻底摒弃任何迷信思想的感觉很好,非常之放松。
  完全不迷信后也有一点坏处,有时候会被投以异端的目光,废话,你1%,其他99%,本来就是异端嘛,不理。举一例:我认为追悼会对生者的意义更大,比如把不常见面的人聚到一起,对死者的哀思所占比例过低。虽然,死了就死了,击盆而歌,也无须哀思,但弄得吵吵闹闹,麻将声四起仿佛不太好。所以,追悼会要安排在生前进行,感觉自己快不能说话、身体僵硬、思维缓慢时,差不多就可以举行了,该送礼的送礼,该追思说好话的说好话。结束后,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死亡后也不再通知,该知道的人自然会知道。所以,追悼会我尽量不参加,即使参加,晃一会就走,扫墓更是绝对不参加。我爷爷婆婆的墓,至今我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也不想知道,想想过去的日子,想想他们的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想到也好,没想到也好,全凭自然。还好,家里人已习惯我的“怪异”行为,就算对我有微词,也懒得说。如果你读到这里想打我,请等一下,等我把钢盔戴上,好了,上吧,老子不怕。

  如果你认为自己在这1%中,那么恭喜你,继续往下看。
  在5月16日,我在豆瓣看到一个“角膜捐献”小组,马上便加入,进一步想,光捐角膜好像太少,干脆彻底一点,全部捐完。现在我国这方面还未立法,手续也不方便,现在也没有比我小一轮的亲属能够签字。那就等这些完善后,再去办手续吧,哈哈,反正也不慌。

  这个结尾怎么样?
  虽然我认为死亡那一瞬间就是结尾,但从社会角度看好像未完,还需加个散场。为增加其结尾的诗性,再补充一点:火化后骨灰用宣纸包裹,找一谷底有溪流的山谷,于溪流平静之处,置骨灰于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之中,最后把宣纸折成一小船,放于溪面,渐行渐远。操,这创意太霸道了,真他妈精彩。

  完。

Posted by eapass at 01:50 A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April 27, 2006

贱人絮语

  贱0、古文,很短。炼字、炼句,品字、品句,想像、思考;
  时文,很长。随想、随写,浏览、跳阅,过眼、过心。
  该长就长,须短则短。这样难道不好吗?很多时候,乃一种习惯,看多、听多滥货,你就烂了。
  红色看多了,眼睛红了;绿色看多了,眼睛绿了。
  请闭上双眼,阿门。

  贱1、一日午饭中,有份野菜,我想到它是野菜,突然觉得这样对它太残忍。曾经在荒野中自由生长,而现在却沦为盘中餐。为什么平时吃菜时不会有这种感觉?难道是家花和野花的区别?

  贱2、一日晚饭,番茄圆子汤,吃完后,饱饱的,躺在沙发上,满足而放肆的嚎叫。心旷神怡,幸福不过如此。现在着笔却有些伤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贱3、因查资料,那本书恰好在箱底,且为最下面那本,于是书被堆得七零八落。发现这种感觉很好,比整整齐齐还好,好太多。

  贱4、这两点我憋着一直没说,但常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上周又耳闻,实在忍无可忍了。
  “劣币驱逐良币”,滥用无数,扯开前提乱套原理。举个例子,当年国民党搞法币,袁大头到底被驱没驱?具体分析就不着墨了。
  “一晚上,你卖还是不卖?只要价格足够高,就一定能买到。”抛开个人伦理品质因素,“足够高”也存在问题,当这个“足够高”是一种不可能的假设,那此假设亦失去意义。这不是做物理题,而是在发射航天飞机。

  贱5、“与狼共舞”中,那只狼,我并不喜欢。为什么?就宠物而言,狗和猫,我不喜欢狗,但异常喜欢猫。为什么?狗忠于人,与人合为一体,并依赖于人。而猫,别的不说,它那种爱理不理的性格,不把人放在眼中,凭这点就让我喜欢,更不要说它那宇宙般深邃的眼睛。动物和人应该对立,甚至对抗,在对立中共存、和谐。伞兵就是给人包围的;羚羊就是给老虎吃的。

  贱6、我突然感到,如果死后,尸体能够被动物吃掉,是很完美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个理想能在非洲草原上实现,那更完美。

  贱7、原始部落不懂环保,他们的行为有时很不环保,但他们是最环保的人。现代文明提倡环保,我们的行为有时很环保,但我们是最不环保的人。如果让我选择,依然会选择后者,操。

  贱8、因为修路,道路被封。我走在宽阔的马路中间,听着鸟鸣,看着树舞,心想:“为什么不修一条宽宽的人路,让人在上面悠然游走。”

  贱9、看着密密麻麻的大片楼房,看着统一规则的小方框,这样的规模越庞大,我越感压抑。
  人住在如此房间里,躺在床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考古节目看得多,常见大片城池废虚,断壁残垣,往日繁华依稀可见。
  不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最好不要。

  贱10、小时候我认为人很伟大,我所在的时代很伟大,自己很幸运。后来有一天,突然觉醒,电灯发明至今不过百余年,换言之,我于电灯相当于人类利用火后千年。想到这,我感到这所谓的伟大算个屁。有时,生得晚不如生得巧,戏并不是越到后头越好。
  如果不能认识这个问题,很难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天嚷着征服自然的人,估计就是如此。

  贱11、曾读过这样一句话,大意如下:如果你感到狂妄自大,注视你的双手,看看皮肤下脆弱的血管。后来我每次看到皮肤下的血管就想起这句话。

  贱12、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现在我更新看法:未知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万物。

  贱13、“记者:能不能对自己做个评价? ”
  “李泽厚: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作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的“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我又想为什么近来老有人问这问题,我想我大概是快死了。”
  初看此对话,感觉李泽厚不厚,两分钟后,我醒悟。他的回答很恰当,且很真实,这种回答方式应得到认可。

  贱14、说到李泽厚,不得不说“美的历程”。当年读完后很爽,但有些许遗憾:二十多年前的书,如果能够在近期更新一下,那该多好。毕竟作者当年看过的东西、能够看的东西,没现在多,感觉书中很多地方有缺失。而现在我认为这无所谓,既然能察觉到书中的缺失,就该用自己的思考去充实,拿着针自己去缝吧,这样更好。

  贱15、很奇怪,人们越来越喜欢编织谎言,更可怕的是谎言已流入血液,大多数时候连自己都毫无察觉。很多情况,这些谎言毫不必要。善意的谎言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而这种情况很少很少。在此问题上,手机功不可没。

  贱16、常见一些人焦躁不安、匆匆忙忙。很奇怪,太阳低下无大事,有必要这样吗?
  太阳低下并非无大事,如果一件事足以颠覆你的生活,那应算大事。这句话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从容的心态。快之慢之,左之右之。

  贱17、这么快干什么?慢点不行吗?把思想放一放不好吗?观察现状,收集信息,然后作不合时宜的思考。
  现世的主题?虚幻的主题?现世短暂,虚幻永恒。滴水焉知江河之乐。

  贱18、小时候,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人拿了几个博士学位,一生都在读书而不工作,文章对其进行了批评。当时,我纯洁幼小的心灵告诉自己:一定要学有用的东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如今,我的所作所为完全背道而驰:学不用的东西,做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兴趣尽可能广泛的业余爱好者”将成为我最终的下场。

  贱19、人生要过很多坎,有些一定要自己过,有些一定要别人帮忙过。有些坎对你容易对他人难,有些则相反。有些人过的坎多,有些人过的坎少,只有多少的问题,不存在优劣,过有过的好处,不过有不过的好处。你翻过一个又一个坎,发现后面还有更多。

  贱20、一个人能认同、欣赏的思想,不能超过或低于自身水平的10%,低了你不屑,高了你欣赏不了。所以,超过这一区间,作为相对高者,对相对低者讲东西要降低难度,否则等于圈圈。也许降低会导致不准确,但如果你的初衷即让他人尽量理解,那么,不准确也比圈圈好吧,因思维本就是一逐步提升的过程。作为相对低者,除了提高以外别无选择,当然,如果愿意,也可以在你那正负10%的区间里故步自封。分清谁是相对高者很重要,因为现在有很多傻b,满口术语、胡言乱语,你听不懂还误以为他很牛b。其实这很简单,你懂相对论吗?你认为爱因斯坦牛b吗?假如你在100,小爱在160,A在110,B在120,C在……,多转几道弯,即使你不能理解小爱的东西,但你依然会同意小爱牛b。当然,小牛也牛b,我们在中学物理课上已经充分体会过了。
  不过,艺术、音乐等感性的东西,不存在高低,只存在体会差异。我可以郑重的告诉大家,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喜欢“蒙娜丽莎”,道理很简单,我没有身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且那幅画亦无法泛起我今世的共鸣。

  贱21、福柯很欣赏尼采,他们两人最让我共鸣之处就是不断超越,暂不提破坏性建设还是建设性破坏,超越本身就美好无比。超越于我,具体为思想的提升,对于青年时期的我,这种提升应是可感之的、迅速的、明显的。有时,一段时间内思想停滞不前,一个声音就会出现:“我前段时间到底在干什么呢?”
  我承认思想有高低、层次、境界之分,但并不存在优劣。老教授是老教授的思想,老农是老农的思想,高处有高处的良辰,低处有低处的美景。浸入河水的身体越多,就会有越多的部分被弄湿。孰多孰少,自行选择。

  贱22、以前看电影看场面看情节,后来看电影看思想看感情,现在看电影看镜头看光线。
  特别是长镜头,爱煞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不举例。
  光线的处理,也让我着迷。一例:“英国病人”,片末显字幕前30秒。这一小段光的处理,色彩的处理,背景音乐的处理,配合得协调无比。背景音乐叫“As Far Florence”,可以搜来听听,里面有两种交错重叠,和影片完美结合。描述这样的东西,语言会出现边界,就此打住,自己去看。如观后没有感觉,也不要怪我,感受这种东西很个体,我不能向任何人保证什么。

  贱23、羞耻感:袒露隐蔽的心灵 >> 暴露勃起的阴茎。

  贱24、上周最让我温暖的一句话:“在一个摆满书的房间里,没有人会感到孤单。”

  好了,疯人疯语完毕,丫却无声。

Posted by eapass at 10:41 AM | Comments (11) | TrackBack

April 05, 2006

带本词典上荒岛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到一个孤岛,只能带一本书,你带什么书?有些人答什么美国什么什么军野外生存手册,这个答案不适于我,因为我会提前把这些知识研究好。所有的这类答案中,我听过的最变态的莫过于王小波的,他说要带一本高等数学习题集,我他妈呀,真牛B。
  我的答案:词典,英文的,百科类的大词典。之所以要英文的,因为可以让中文思考的我和英文思考的我对话,这样交流能力不至于下降得太厉害,也能让我产生两个人对话的幻觉。如果不能带英文的,其他语种也行,比如阿拉伯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呀,当然德文、日文也行。如果外语的不准,那就带古文的吧,一定要未断句的那种,呵呵,标点符号都没有,一定很“熬人”,最好附点甲骨文、金文什么的,这样我可以在沙滩上画着玩,画很大,很大很大,嗯,不错,想起来就很爽。
  目前,英文太强势,人类文明中70%以上的智慧都以英文为载体,特别是当代科技方面。我要带的是人类的智慧,至于什么语言其实无关紧要,这才是主要原因。
  以维基百科现在的词条条目统计数字为例:
  英语 1052000+
  德语 377000+
  法语 262000+
  波兰 224000+
  日语 196000+
  荷兰 158000+
  ……
  中文 62,300+ —— 名落孙山呀

  目前因为中文维基百科被“疯”,下面给个权宜之计,使用https的加密方式访问,不过速度慢点。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首页
  如果查询英文词条,推荐使用Answers.com,就是以前的GuruNet,里面包含维基百科的词条解释,非常好用,强烈推荐。

  举几个我个人使用中的具体例子,通过中文搜索未果,最后在英文的世界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1、条形码。有一天我突然想看懂条形码,就到处去搜,Google中文的搜出来一些,但都不详细。 
  bar code
  Universal Product Code
  很有意思,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内涵挺不少,和ip地址的感觉差不多,还涉及到反码,扫描的时候正着扫、倒着扫都行,还有校验码,好玩。

  2、范式转移。经常看见,大概意义也知道,但不明确,在中文世界Google之后,没有一条科学而具体的解释。
  paradigm shift
  通过对原出处和不同领域解释的了解。让我明显再次体会到语言的偏差,词义的偏差,在不同领域的偏差。像这种总结性、概括性、归纳性很强的词,因为不同的人对其理解差异较大,应尽量少用,否则容易导致歧义。

  3、分贝。我一直知道它以对数级增加,某日突发神经想弄清楚具体怎么算的,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中文维基百科也有解释,但还是英文版的全,数学公式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decibel
  因为分贝是比率值,所以0分贝并不是没有声音哟,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友情提醒,哈哈。

  4、摩西十诫。其中第六条为“You shall not kill.”,而在有些地方又看到用“murder”代替“kill”,我自己也感觉murder更说得通一些。
  Ten Commandments
  哈哈,这种用法居然还和反对堕胎有关,英语世界里由于翻译而带来的问题也不少,都是巴比塔惹的祸。

  5、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倒是能搜出一些,但深度不够,解释的体系化不能令我满足。
  Stockholm Syndrome
  capture-bonding
  这个太有意思了,如果你前几条都没看,无所谓,但这条一定要看。竹中直人有部片子——禁室培欲,内容就不介绍了,呵呵,当然日本这种片子暴多,其实这种变态片背后也有其科学基础,日本人也不是完全乱编的,当然日本人比较变态倒是不假,哈哈。请特别注意其中的原因分析,生物基础、进化心理学,基本上达到我所需要的科普难度,也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

  说到世界真奇妙,我的思维又开始发散了,突然想到另外一种现象。好吧,上面的例子就举5个,其他的就不写了。等会写完这种奇怪的现象就结束本文。
  传统的印度教信徒,比如甘地,他们那种内及外、外补内的思考方式,自我专注、精神内敛。他们眼中的外部世界一定是对内心世界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而未对内心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仿佛没有位置。宗教体系已解释万物,自己约束其中,外物也约束其中。目前,我只能感觉到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思维模式,因为不能很好的体会,当然也就无法精确的描述,但这的确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世界的神奇。以前我清楚不同的人思考同一问题会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也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这种差异是可以感受到的,毕竟在有些问题上差异很大,但印度教的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感觉到差异的巨大,完全是思维模式的颠覆,太神奇了。比如做一道题,也许大家解题方法完全不同,也许大家解题方法一样,但思路不一样,甚至思路一样,但大脑的生物处理方式不一样,感观信号的调用、大脑处理回路都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最终表象一表现在处理结果,二表现在处理速度。所以人呀,产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见解,完全在情理之中。关于印度教的问题,目前我的知识很表皮,还需一步研究。所以请大家对以上的表述一定要加以大胆怀疑,我可不想犯误导之罪。
  世界真是很奇妙啊!
  那是。
  想到这,我感到很安慰。

  注:故我的文章偏题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本文列举了英文世界的一些好处,但我的最爱依然还是中文。不爱也不行呀,我就他妈的这话说得溜。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

Posted by eapass at 08:10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March 20, 2006

随便说几句

masslaugh.jpg

  一、看一个地方人们的平均幸福度,最简单的办法——跑人行流量大的街口去看脸,看个半小时,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二、思考生活要严肃,但生活本身要放松。

  三、写Blog不可过于放荡,珍惜自己的时间,同时也珍惜他人的时间。

Posted by eapass at 08:05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March 14, 2006

死亡与我二十余载

dali.jpg

  反正都已裸奔,也不在乎开膛破肚。下面这篇文章将是自本blog伊始,写作时间最长,字数最多,剖析最为彻底的一次心灵袒露。我将对“死”这一隐讳话题,就死亡意识与我二十余年的支离碎片作一个题纲式回忆,剃毛扒皮、掏心掏肺。死亡的各种意识,只是思维中的瞬间片断,我准备把这些闪烁着深邃黑色光芒的珍珠,一粒一粒串起来。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我现在已不再恐惧这黑色光芒,这是我个人思想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这是一篇很静的文章,如果你的心没有静下来,请暂时勿读,把心静下来吧,当你的心很静很静的时候,再来读这篇很静很静的文章。
  准备好了,请点击进入。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1:17 PM | Comments (10) | TrackBack

February 27, 2006

记还是不记

  一种花的名字、学名,一种建筑的风格,一种心理行为的术语……,记还是不记?
  最近一段时间,我偏向于不刻意去记。为什么?
  首先,应明确记之目的。为了记而记?为了以后交流而记?……这个问题想清楚后,自然会做出判断。其次,如果决定记,记到什么程度?一字不漏吗?还是记个大概印象?最后,从实际情况来看,还会出现非刻意记却被记住的可能。

  下面举例说明:
  一、人名,能不记,就不记。
  1. 比如,看一份某发展史的资料,或者一本小说,只要能够保证阅读前后能对上号,足矣。人名,符号而已。记住有这样一个人,做过这样一件事,够了。当然,有时候重复太多,自然而然就记住,顺之,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国人名字上,外国名字基本上很难,斯基和娃太麻烦。
  2. 某些作者,名字一定要记住,打死都要记住,否则不便于寻找此作者的其他“毒物”,反之亦然。比如,Dostoyevsky(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我只记得其名字的英文拼写,开玩笑,DOS开头,完全符合读音,太好记了,括号里面的中文是我刚才用英文名在google里搜出来的,这中文名真他奶奶难记难写。
  3. 公众人物,各种明星,包括政治明星等,无须记忆。轰炸会来的,不去记住比记住还难,放心吧,媒体会保佑你的。

  二、顺手牵羊,一不小心就记住了。
  1.“苏黄米蔡”,不就是“书黄米菜”吗?
  2. 关于爵位的排列:公爵(Duke)、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这不是“公猴脖子蓝”吗?
  3. “潘驴邓小闲”。我都不知道怎么记住的,本未想过去记。
  4. Oedipus Complex (俄底浦斯情结),这个我同样是只记得英文拼写而中文写法是狗出来的,读得出而写不出。我最开始不想记,管它叫作O式情结,不过弗洛伊德他妈的老提这词,且被我偶然发现这不是“我的铺湿”吗?唉,一不小心又记住了。
  这些东西于我,记住记不住都无所谓,既然记住了,必有记住的原因和好处,反正我不刻意,让大脑自行处理。

  三、至今也记不住的。
  1. 一些理解重于名称本身的东西。比如,建筑风格中,各种样式,比如柱式呀等等。我只为好玩而了解,并不专业于此,也无须同他人交流。只要以后我看到类似的风格,能够心中泯然,管它什么名字。对这类名称,无须准确记忆,有个模糊的印象即可。
  2. 一些百年难遇的名称。半年前看国家地理上一篇古生物文章的插图,我差点没吐,30个单词有20多个不认识,且N>25,哈哈。
  3. 无大用,且肯定记住后也会忘的东西。例,大家读书时期背过的那些SB历史日期,SBer的各种公式,SBest的政治排泄终产物。

  四、一定要记住。
  1. 九九乘法表。理解是需要的,背更必不可少。
  2. 历史朝代歌。时期记不住,这个总要记住吧。
  3. 一些让你爽的东西。
  4. ……

  补充:外国名称直接用外语记,好记得多,也容易解决港台、内地术语翻译不同的问题。

  总的来说,就目前的科技程度而言,不得不记的东西并不少。那么,作一个假设,一种置入体内的生物记忆芯片,容量和处理能力大概和“深蓝”差不多。之所以作此限制,是为了把这种猜想纳入一个相对现实且可以想像的范围。如果把容量和处理能力无限放大,比如说储存大英博物馆的所有资料,那其对应的处理能力、AI、信息博奕情况,完全超出我的想像。不是说不能去想像,只是想像出来太过荒谬。
  我这一假说的前提是,在目前和未来的技术发展上,信息的存储、调用技术发展优于AI博奕技术。就目前的科研资料来看,大脑储存方式是一种“散存”,也就是说信息并不是只存于大脑中的一个点。对记忆来说,一件事可能分散成碎片而存放在大脑中的不同部位。那么植入这种记忆芯片后,就算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可以被大脑随时迅速调用,而对于这些资料信息间联系、连络、关联的能力滞后可能会扯后腿。此能力上不去,记忆再多也是浆糊。
  如果这可以实现,好处也不少,学习语言会方便太多,英、法、德、日、俄、西、葡、意……顺便乱听、乱写、乱说。乱写容易实现一些,乱听、乱说复杂一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乱背。不过,理解方面是个问题,而语言中的美感这些就更是个问题。

  作此假设后,再回头想想,记还是不记这个问题,心中更明了一些。
  最近几月,我采用“能不记就不记”的方法后,阅读思考更为流畅,知识的体系感也强于过去,故写此文以飨读者。本文为便于表述,主要针对名称的记忆进行讨论,对于一些抽象记忆、记忆关联等未作涉及,主要因为我表达能力有限,意会的东西写起来太麻烦,更主要是因为我很懒,不容置疑。想法就是一颗树,它总要成长,我的这些想法依然粗糙、幼小,希望大家不要囿于其中,否则我罪过呀。
  最后,感谢一个人:Richard P.Feynman(理查德·费曼)。

Posted by eapass at 06:26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February 19, 2006

故意无题

  希望你爱我,当然;
  否则,
  请你恨我,也好;
  但请不要
  冷漠的从我身边走过,
  行同路人,
  看也不看我一眼。

  我站在这里,
  傻傻的,我;
  你看了一眼,
  热热的,我。
  你哪里知道,
  为你这眼,
  我等了多久,
  等——了——多——久——
  
  
  
  
  
  
  如果文字有灵,仅以此诗献给我的blog,和大部分我已买但还未看的书儿们。
  纯粹搞笑,完。

Posted by eapass at 01:30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February 12, 2006

时间

  年轻的时候,时间只有现在,和不断被现在吞噬的未来;年纪大了,时间只剩过去,和不断被过去侵蚀的现在。

  -- 米兰·昆德拉

  2年前,没有这种感觉;
  2年来,此种感觉愈发明显;
  最近几天,空前强烈。

  这不是青春期并发症,
  这不是更年期综合症。

  我个人的时间观: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不过一定要好好浪费。

Posted by eapass at 06:49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February 06, 2006

一则儿时看过的童话

  昨晚睡觉时,突然从大脑里蹦出一则儿时看过的童话,很有意思。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看问题的视角却大相径庭。真的很有趣。故事出处不详,大致情节如下:

  一人偶然来到一个王国。在这个国家里,每个人每顿饭都吃很多东西,N碗饭,N个面包,N只鸡,N个xxx……。因此,这个国家的人每天花费很多时间来吃饭,一天到晚吃呀吃呀,但总是吃不饱。此人自从来到这国家后,也同样吃很多东西却吃不饱。后来,他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国家使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生产物品,轻而易举就能在非常非常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非常非常多的东西,比如,植物几小时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动物几小时就繁殖长大。有一天,此人偶然在郊外发现一只野鸭,费劲力气终于打下来,结果只吃了半只便饱。

  完。

Posted by eapass at 07:22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February 04, 2006

美国宪法

  偶然购得一书——“The Federalist Papers”,偶然翻到附录的“美国宪法”,然后晃了几眼前十条修正案,豁然开朗,于是决定对“美国宪法”进行了一次研读。
  心得:当今寰球,美国宪法是世界公民的必读。宪法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钥匙、窗口、基石、第一步等等等。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没有人给我提醒过,所以必须进行自我教育。独立思考,拒绝任何形式的洗脑。不完全告之和不告之都是隐瞒。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ndments 1-10 (The Bill of Rights)

Amendments 11-27

现在维基百科被疯了,推荐Answers.com

《美国宪法》正文(中英文)(无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北朝鲜宪法:链接已失效,自己去找。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其他一些国家的宪法

Posted by eapass at 03:07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February 02, 2006

不休先生之春节特别版

  一、冷
  小于(五岁小童):“叔叔,今天好冷哟。”
  小于:“叔叔,冷是什么?”
  不休:“你认为呢?”
  小于想了两秒钟后回答:“冷就是凉快。”
  不休:“那什么又是凉快呢?”
  小于:“凉快就是冷噻。”
  …… (循环了N次,直到不休笑疯。)

  二、主持人
  某女:“不休,你喜欢哪个主持人?”
  不休:“无。”
  某女:“你好烦哟,选两个嘛,一男一女。”
  不休:“男,无;女,花瓶。”
  某女:“算了,你好无聊哟,我给你说我喜欢的。女的,我喜欢台湾的Xxx;男的,我喜欢台湾的Wxx。”
  不休:“哦。Xxx红,因为她说出很多女人想说但不好意思说的话,想做但不好意思做的事,其实她真正的梦想是当花瓶,所以她结婚了;Wxx红,因为虽然他说的那些话男人都说过,但没有他一次说得这么多,而且还在电视上说,所以他有时会挨打。”
  某女:“哇,你居然还晓得他们两个的那些八卦呀,你不是说你不看电视不看报纸吗?”
  不休:“对,我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但我依然知道,所以在这个信息轰炸的年代,看与不看都会知道。既然都知道,那还看个屁。”

  三、吆喝
  某男:“我讨厌‘三个代表’,讨厌‘党员先进性’,讨厌‘和谐社会’。”
  不休:“我感觉这些口号还是挺好的,毕竟是大实话嘛。”
  某男:“大实话?搞笑吧。”
  不休:“有些东西要反向操作,俗话说吆喝什么没什么。”
  某男:“有道理。”

  注:不休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Posted by eapass at 02:13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24, 2006

夕卜彳亍谈教育

  昏的昏了,生的生了。我站在旁边,不得不产生一点想法。
  Stander-bys see more than gamesters. Outsiders see more than insiders. Really?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未必。旁观者只是敢说话而已,反正出的不是我的血,输的不是我的钱。
  下面的话从我的狗嘴里吐出来,肯定不是什么象牙,只能算一个“夕卜彳亍”的胡言乱语。

  1、作为一个教育者,第一关键问题:教育好自己。只有教育好自己,才能以身作则,才能提供教育好小孩的各种基础。例如:叫小孩每天练习写字30分钟,如果小孩未坚持下来,先想想自己能否坚持下来。最好和小孩一起进行,他练字,你也练字;他看书,你也看书,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你坚持下来了,那么小孩能坚持下来的机率也就大了。
  2、对于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每个小孩当成自己的小孩来对待。我国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那些教材编写者和审核者呀,虽然体制导致必然,但……。
  3、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乐趣。求知与传播知识,求知的乐趣无须说,且传播知识也是存在乐趣的,这过程中也有启发,也有思考,也有收获。现状中90%的情况:台上的人不想讲,台下的人不想听,大家都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4、教育的目的:纯粹的教育。就像读书为己一样,不需要什么明显的目的,教育就是教育,不是为了成才,更不是为了成为祖国的栋梁。学会思考,体现行动。归纳而不失探索;怀疑而不失信任;理性而不失感性;实证而不失幻想。是为了求知吗?还是求真?我不知道。
  5、虽然不为名,不为利,更不为财,但至少要拥有基本技能,但求吃饱饭先,学习这些基本技能以不违反第4点为前提。如果能食饱饭,至于思淫欲之事,就顺其自然,财富与智慧并不矛盾。
  6、在当今社会,适当的使用李敖对其小女儿的教育方式也是可行的。这种教育方法很现世,遭很多人反对。我感觉可以适当使用,但怎样才是适当?这让我很迷茫,至今未想到权宜之计。此法可以保证小孩的生存权,生存权都没了还谈个屁教育。
  7、现行教育系统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缺乏“教授”型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不认为杀鸡用牛刀有什么不好。目前,教师多为师范专业毕业,导致教育系统缺乏思维多样性,产生思维模式化。
  8、缺乏个体教育,全是模块教育。庆幸,我对当前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教育状况还算满意。
  9、家庭教育与国际学校结合是目前的王道,但这对家长的各方面要求太多——金钱、时间、自身条件等。实在不行就国际学校,不过国际学校也有自身的缺点,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单独开小灶。如前两种无法实现,剩下就是家庭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实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但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应逐步脱离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
  10、家庭教育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和社会的接触,个体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举个例子:现行高压教育体系使小孩的毅力、耐力、抗压能力得到增强。而家庭教育相对较宽容,多鼓励少挫折,缺少像高考这样的大型考验。就这个问题,我想:需要多个家庭教育的各个家庭形成家庭教育同盟,家庭间进行联谊、交流、比赛、对抗、合作。通过体育竞赛或者一些设计好的施压模式进行训练,先可以家长一起参与,逐渐由小孩独立参加,至于这种训练模式,有点类似于“The Apprentice”那种。

  我想到这,感觉教育这个问题越想越复杂,很多地方存在矛盾和碰撞,算了,我也写累了,就在这里打住。读者中的各位爸爸妈妈们,剩下的无数问题难道不值得你们思考吗?地球上,总有一些事情既要出钱,又要出力。

Posted by eapass at 11:58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January 22, 2006

不休先生正传(15)想当年

  必经之路,遭遇施工,小雨连绵,路人遭殃,不休先生乃路人中一员。
  在泥沼中艰难行进,厌恶之情油然而生。
  不休转念一想:“想当年,俺小时候不是很喜欢故意走这种烂路吗?哪里不平走哪里,哪里险峻走哪里,父母在旁边喊都喊不听。”
  正在这时,乌云散去,雨过天晴,万里无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想罢,不休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地在土堆上蹦来跳去,成为十六岁以上路人中,会在这烂路上突然傻笑的唯一。

  ——编者注:我看不休这人真的有点疯。

Posted by eapass at 10:36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January 16, 2006

读书与斗地主

  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斗地主。
  有人喜欢XX,有人喜欢YYY。
  孰优孰劣?孰雌孰雄?浓妆还是淡抹?
  斗地主之士看读书之人:
  一天到晚只晓得看书,脑袋都看傻了,简直就是书呆子。
  读书之人看斗地主之士:
  一天到晚不学无术,只知道打牌,没得追求,档次太低。

  双方对质,相互歧视。斗地主之士对读书之人的偏见之中,多少还存在一些对知识的神秘感和崇拜。而后者对前者,基本上就只剩下偏见和自以为是的同情。其实,这一切不过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浓妆淡抹总相宜。任何一种活法都是一种可能,一种感悟的可能,一种快乐的可能,一种通往幸福的可能。说白了,就这么简单,不要搞那么复杂,不要人为划分高低贵贱,不要站在大象屎上唱青藏高原。

  有些男人喜欢女人;
  有些女人喜欢男人;
  有些男人喜欢男人;
  有些女人喜欢女人;
  有些男人即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
  有些女人即喜欢女人也喜欢男人;
  富人、穷人;上级、下级;脑力、体力;……

  在偏见面前,没有任何胜者,你我他她它都是受害者。
  虽然偏见永远无法消亡,但消减依然可能,肯定可能,至少时间会增加其可能性。(不过我写到这里感觉有点虚)
  还是那句老话:无知不等于纯洁;偏见不等于高尚。

Posted by eapass at 01:41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January 12, 2006

从境界侃到鸟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说的是境界。我下面要说的,仿佛是也仿佛不是这个主题。
  人,一开始有一种天然的认知——“原始认知”,感知但不可道。东西在眼前,实实在在的放在眼前,只知道真,但不知道伪,更不知道去伪。
  之后,通过学习、思考,产生一种总结性认知——“有形认知”,可道。在这一阶段,认知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激发对“原始认知”的进一步认识。支流汇聚,碰撞融合,矛盾丛生。知道真,也知道伪,但到底是真还是伪,怎样去伪?去伪的同时是否也在去真?对立还是统一?一系列的问题,总之一句话:“看不清”。
  为什么会看不清?
  让我们从小处着手,就拿古今中外源远流长的名言谚语来说事。一句话能够从古到今,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这话本身具有生命力,但这不能说明这话本身正确。大家是否发现有些名言谚语相互矛盾,不能自洽。这到底是真的矛盾还是假的矛盾?
  2>1还是1>2?光是波还是粒?如果属于前者,那么一真一假,而这种假的东西,终究会消亡,被时间抛弃。依我看,名言谚语中的矛盾多数属后者,像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甚至多象性。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而人们常常断章取义,指鹿为马。一句话必有它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性,跳出这个框架,真就会变假,最终变成一个四不象。

  行走、飞翔、游弋,地球上的动物大致为这三种行动方式。“行动”,也就是位移。从主要模式来看,行走(step):重力、摩擦;飞翔(flap):重力、摩擦;游弋(paddle):重力、摩擦。鱼在水中游,需要克服重力?不。但,鱼要前进就要把水往后排,后排所产生的水细微升高,而这后排的水量在质量上和鱼相当(大概说说,实在不易表述清楚,因为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要统一,就需先建立一个等效模型,然后再建立一个统一模型。
  会不会出现一种“鸟人”——四肢灵活,且有一对宽阔的翅膀?会不会出现“绿毛水怪”呢?反证法:
  假设有一种鸟人,双手双脚,加一对翅膀,且都很发达灵活。
  1、就人的体重来说,翅膀要多大?估计会大得可怕。
  2、睡觉的姿势?怎样才能既不压到四肢,也不压到翅膀?
  3、人有了翅膀,还会发明飞行器吗?这个有可能。
  4、还能游泳吗?翅膀在水中的阻力会有多大?
  5、跑步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奔跑中,翅膀为减少阻力会自然扇动,那就是跳着跑了。既然是跳着跑,那么脚会变弱。
  6、飞行中,手脚咋办?健壮的手脚明显是很大的障碍,好重哟。
  …… 不写了,已经严重偏题,现在的题目为“境界”,不过写成这样只能去把题目改一下。
  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让陆生这一支路发展成最高智慧?偶然还是必然?三种模式是并行还是有主次?如果现在人是“鸟人”,那么生活的图景是怎样的?如果生活在海洋中呢?
  我不准备再往下想了,想下去实在收不了场呀。
  “任何地方就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时间就是最好的时间。”好吧,就让这来解释目前的一切,让我会心一笑,唯心一笑吧。

  已经写了这么长了,书写的速度比思维的速度差得太多,我已经不想再写了,现在准备草草收尾,实在抱歉。
  想来想去,混杂的鸟人不现实,人如果要飞行,必然是另一种模型,至少既有手脚又有翅膀且都很灵活这种模型已被我否决。一种行、飞、游都很自由的生物体是否存在?或者将来是否存在?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吗?是否有某种生物体,在某种介质中以某种方式,进行我编都编不出名字的某种行为?完了,脑袋又开始发散,一定要快速结尾,不能再写了。
  “有形认知”所生产的种种矛盾冲突,让人在反复把玩体会中回到混沌。抛弃语言文字等载体,不进行任何表述,再次回到感知。是不是山不要紧,缄默而不表,微笑而不语。“道可道,非常道。”

  胡言乱语、乱七糟八、始乱终弃,怎一个乱字了得。

Posted by eapass at 07:50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January 01, 2006

门、窗、光

  吱——嘎————,嘣!
  回头一看,门已关上,门后写着几个字:“2005”。有些惊恐,因为这门关上就无法打开,但依然平静,因为这门关上就再也无法打开。
  很黑,没有光;没有光,很黑。
  为啥这么黑?黑得赛李逵。
  东山烧过炭,西山挖过煤。
  咋办?
  “洗白”!

  “光,我要光。”
  唰——如果光有声音。
  刺眼的光,看不清前方,很亮,很模糊的亮。
  虽然有些东西有了光也看不清,但我要光。
  我迷途小鹿般的碰开一扇窗。
  你打开哪一扇窗就会看到哪样的风景。
  我打开这扇怎么看不清?
  雾。
  浓浓的雾。
  “太阳,我要太阳。”记忆中迷雾后总有大太阳。
  这次,太阳会出来吗?

  一片云,一片巫云,谦卑的站在天空的一角。
  静静的等待太阳。
  渐渐,巫云淡去,朝霞呈现。
  朝霞是戴上皇冠的巫云,而这一切都因为太阳。
  啊,你终于来了。
  我的太阳。

  本来只写了两段,后来严格遵循贺岁片模式,拼凑了一个完美肉麻“大”结局,希望大家都高高兴兴、快快乐乐、欢欢喜喜,面带微笑(注:文革似的,北朝鲜似的)走出放映厅2005,在运动员进行曲中,嚼着口香糖、吃着爆米花、磕着瓜子儿(小声的问一下:现在看电影还有人磕瓜子吗?我几年没去过了)、喝着兴奋剂,昂首挺进放映厅2006。
  贰零零伍,GAME OVER。
  さようなら

Posted by eapass at 12:00 A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December 22, 2005

RSS订阅删减策略

  RSS越订越多,贪婪的胃口永远不会满足,咋办?
  删。
  咋删?
  去粗存精,删掉对你没有带来多少用处的源。
  咋判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呢?
  好,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凭感觉?
  感觉总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或者缩小,提前或者滞后。这只能算权宜之计,也许定量的方案更妙。

  现在需要一个RSS阅读系统,能够提供如下功能:
  对每个blog的每一篇文章,进行评分。
  评分原则:一篇文章对你有用,根据有用程度给“星”。有用的给“一颗星”,很有用的给“两颗星”,其他通通不给“星”,也就是默认。
  什么叫有用:观点有启发、行文很优美、让你发笑、给了几个有用的链接、其中一句话很有意思、告诉你不知道的事情、第一时间报道某一事件……。总而言之,让你感觉有收获或爽。这个标准很个人,完全能够适合个人的口味。
  既然分已评、星已加,那么事情就简单了。提供评分统计功能:每周统计、每月统计、每类别统计、星星数/文章数比率等等。反正数据库有了,剩下的想咋统计就咋统计,柱状图、饼型图、曲线图,爱咋看就咋看。哪个blog星星多,哪个少,一目了然。
  如果把个人的评分共享出来呢?如果把大家的评分进行会聚呢?哈哈,大家慢慢想。

  我说的这些功能,现在有软件或Web系统吗?
  没。(深深的为那些IT公司没聘我当人性化顾问而遗憾)虽然没现成的路可走,但让我体会到开路人的快感。随着通过RSS阅读的人数增加,这功能早晚会成为需求。谁会成为实现这一想法的NO1呢,我拭目以待。
  那现在怎么整呢?
  忍。

  当一个XX放在你的面前,你可X可不X时,X还是不X,这是个问题。
  某blog对你来说,可看可不看时,怎么处理?此为关键。
  如果是媒体人、评论家、信息狂,请能看多少是多少吧,我们还靠你们来进行一次过滤呢。
  一般用户,分两类:
  1、并未感觉信息过载,或者时间充足:看。
  2、感觉信息过载,时间不够安排:不看。

Posted by eapass at 11:39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December 19, 2005

遗传,生化?升华?还是神话?

  遗传靠基因,以DNA为载体,父母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女。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且我们也可知遗传需要生化基础。所以,鱼要产卵,鸡要生蛋,人要做爱。这是自然的规律,这是轰轰向前的列车。
  有些孩子没爹娘,有些“爹娘”没小孩。
  那么,一个无后代的生物是否就此划上句号?这列车是否就在此嘎然而止?如果车停下,那车里的货物是否也同时停下?车里的货物又到底是些什么呢?

  人比较复杂,先从细菌说起。有个术语,叫作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又称侧向基因转移(lateral gene transfer, LGT),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流。说白了,就是基因不但可以由父母传给儿女,也可以在两个不相干的个体之间传递。无论是在正常条件下,还是在逆境条件下,尤其是后者,细菌主动分泌DNA到环境中和从环境中摄取DNA。

  简单的细菌可以如此,那么高级的人又该怎样?
  像细菌那样,通过相互接触来交换DNA,或者通过噬菌体来进行远程交换?不行。如果真能这样,估计世界上的美女都会被摸而亡。
  还好,人和细菌一样都会学习。思维、思考、意识、经验、感知、认识等等。
  我一直猜测,具有某种共性的个体,是否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结构和生化结构。这种共性,可以是持相同观点,也可以是具有相同习惯或爱好等等。例如,“喜欢吃番茄炒鸡蛋”的所有人,从生化的角度,拥有某种相同点。当然,这种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的存在,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现在科学水平的人类毫不知道,但我总感觉它存在。
  假设这一猜想成立,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广义的交流——可促成无须通过DNA交换的传递。举例:甲、乙两人,乙为甲之门生,乙学习并接受吸收甲之思想,之后,乙得一子丙。此例中,甲通过思想影响乙,令乙改变其思想,同时也改变其存储思想所对应的物理、生化结构,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结构,一种以“信息元”(我乱编的)为单位的思维拓扑。而甲到丙的过程并非纯生化过程,而是一种升华,升华后再次以生化方式传递。
  当然,没有DNA的传递,这种传递并不是遗传(目前科学意义上的遗传,我胡称为狭义遗传)。大家通常把这种叫作影响,而不是遗传,虽然这种影响可以传递下去,我胡称为广义遗传。

  其实,是否叫遗传,是不是遗传,都无所谓、不重要。
  重要的是:列车到底运送的什么货物?
  具体的列车还是抽象的列车?具体的货物还是抽象的货物?
  具体的列车运送具体的货物?具体的列车运送抽象的货物?抽象的列车运送抽象的货物?抽象的列车运送具体的货物?具体的列车运送具体的货物?……
  形式不重要,传递本身才重要。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这位弗朗西斯·克里克先生,曾假设地球上的生物是外星高智慧生物所播的种子。难道此为一神话?好吧,我们就把它当作神话,再假设这神话是真的。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这最终的“果”不就是这列车所要运送传递的东西吗?“果”在传递过程中不叫“果”,只能叫向“果”进化的表形,而“果”也只能在传递中才能进化,并最终成为“果”。是否有终极的“果”存在呢?不知道,也许只是一个倒着睡觉的8。

  此文为我胡猜乱想之产物,并无科学根据。各位看客,请勿对号入座,还请独立思考。

Posted by eapass at 09:00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December 16, 2005

好演员

  怎样判断一个演员是否为优秀演员,或者在一部戏里表现是否出色?
  今天,我醍醐灌顶。其实很简单,如下:
  看一部片子,开始感觉是演员本身,但看着看着就忘了演员本身,而看到的只是这个角色,感受到的也只是这个角色。此乃好演员。
  大家随便找几个你认为的好演员,用这个法则去试试,就这么简单。

Posted by eapass at 05:37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December 13, 2005

关于我

  第199篇blog。blog更新已逾一年,而网站的“关于”,空空而静静,也等了一年。今天就写写我自己,把“About”补上,以后偶尔也会根据自己的变化而更新。
  链接:http://www.cqcn.com/blog/about.html

  一个唯心的唯物主义者
  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一个理性的感性主义者
  一个复杂的简单主义者
  一个怀疑的相信主义者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激进的保守主义者
  一个枯燥的浪漫主义者
  一个桎梏的自由主义者

  一个嘻笑的严肃者
  一个言多的沉默者
  一个坚强的懦弱者
  一个勤劳的懒惰者
  一个放荡的纯真者

  一团冰中燃烧的火
  一条天上飞翔的鱼

  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喜欢安静
  仅仅希望 "Today is a quiet day."

Posted by eapass at 11:56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November 30, 2005

不休先生外传(14) 权利——有或无(下)

  “有一天,我正带着我可爱的狗狗散步。突然,眼前一黑,倒了下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周围的景像很奇怪,甚至比科幻电影里看到的还奇怪。我的手腕上莫名其妙多了一个环,很不舒服,但是怎么弄都弄不下来。正在这时,来了一个奇怪的生物,我差点再次晕倒,他(她、它)用一根绳子模样的东西套在我手腕的环上,然后拉着我就走。我不想跟他(她、它)走,但环勒得我很不舒服,只好跟着他(她、它)。一路上,我发现好多被这种奇怪生物牵着的人,我明白了,同时也害怕极了。
  开始,我奋力反抗,但是这些反抗换来的不过是没有饭吃,或者一顿打。我尝试过逃走,但屡次失败。我想过自杀,但没有勇气。最后,我妥协了,我认命了。每次“主人”回来,我都招手迎接,还把“主人”的鞋子送去。后来,我发现我的主人很孤独,没有“人”爱,也不爱任何“人”,但是他(她、它)很爱我,我感觉得出来,虽然我对此并无兴趣,但为了晚饭有得吃,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里的生活我越来越习惯,即使“主人”把我手腕上的环取了,我也不会跑,我能跑到哪里去呢?不过,我渐渐的发现自由的好处,然而也为此感到异常痛苦。因为我爱上另外一个宠物人,一个女宠物人。我经常瞒着主人偷偷跑出去,和我的爱人约会,在花园里散步。我一天看不到我的爱人,就感到发疯,我真的疯了,“主人”叫我干的那些事情,我根本没有兴趣,因为我只想见到我的爱人,和我的爱人在一起。
  以后的日子里,一有机会,我就逃出去,和我的爱人幽会,每次我们都疯狂的做爱,直到有一天,这一切被主人发现。当时我害怕极了,我想到我以前的狗,我不要失去我的小jj。但这为时晚矣,我又有什么权利呢?最终还是失去了我的小jj。我想到我以前那条狗,伤心极了,但我同时告诉自己绝不妥协,不管断食还是挨打,我都不再听“主人”的话,我恨他(她、它)。

  这次我拼死都不妥协,我已经下定决心,一天到晚狂吠,乱咬,破坏一切可以破坏的东西。
  一天,两天,三天。
  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他(她、它)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把我扔了出去,我重重的摔在地上,顿时眼前一白,晕了过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熟悉又不熟悉的地方,后来才得知是泰国。我饥寒交迫,但异常高兴,虽然周围的人说什么我听不懂,但我知道他们说的是人话。几天后,我混进当地的人妖表演团,当了一个哑巴假人妖。但好景不长,他们发现我没有小jj,就把我轰了出去。
  最后,我靠着当假人妖的些许收入,准备偷渡回中国,结果在边境被抓了。后来我用纯正的普通话和当地话还有一点粤语,给边境警察讲我的遭遇,虽然他们最终相信我是中国人,但他们认为我是一个疯了的中国人,于是被送到了疯人院,于是才有机会和你坐在这间屋里。”

  老吴:“不休,我给你讲这些,你相信吗?他们都不相信。”
  不休:“我相信。”
  老吴:“不休,我给你说,我现在虽然关在疯人院里,但我感到很幸福,只是有一点遗憾。”
  不休:“什么遗憾?”
  老吴:“没有小jj,而且我想我那条没有小jj的狗,也想我曾经的爱人”
  不休叹了口气,没吱声。

  临走时,不休问老吴:“你最近有什么打算?”
  老吴答道:“读‘史记’。”

Posted by eapass at 12:28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29, 2005

不休先生外传(13) 权利——有或无(上)

  不休虽然已从疯人院里逃了出来,但还是经常回去看看。
  原因有二:
  一、可以和医生、护士混个脸熟,让他们能够感觉到不休的存在,至少不会发现少了一人。
  二、可以和疯子们吹牛,听各种各样的疯子讲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故事。
  实际上,第一个原因完全是因为第二个原因,为了在疯人院里占个名额,为了维持疯子这个名号。一个正常的人听疯子讲故事,会被认为不正常;而一个疯子听疯子讲故事,却再正常不过。不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保持正常,也就是说,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想正正常常的听疯子讲故事。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不休从一个疯子那里听来的,这个疯子的姓名不详,疯人院里,人人都管他喊老吴。

  “我以前住在一个大城市里,城区灰暗的天空压得我常常感觉踹不过气来。天天上班被老板使唤过去使唤过来,没有人爱我,我也不爱任何人。
  后来,我养了一条狗,一条公狗。开始,它很不听话;后来,我使用了各种办法,软硬兼施,把它训练得服服帖帖。我叫它怎样它就怎样,听话极了,比如,每次撒尿,它都会从狗门跑出去,在外面撒完尿又自己跑回来。真是条好狗,我为我的狗骄傲,也为我的训练自豪。我爱我的狗,我的狗也爱我。
  可是好景不长,我的狗不再听话。原来,它到了发情期,经常在外面和别的母狗乱搞,我怎么喊它,它都不理我,只顾一心一意的爬在母狗身上。我伤心极了。
  不过,我想到一个好办法。给它做了一个小小的手术,去掉了它那小小的小jj。开始它还生我气,不听我的话。后来我给它停食,虽然这样对它,有时还打它几下,但我伤心极了,打在它身上就是打在我心里,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它好。庆幸的是终于把它从迷途中拯救出来,它又听话了。我真的太高兴了,我和我的狗狗恢复了以前正常的生活。
  我带在我的狗狗出去散步。
  我看着它高兴极了;
  我看着它,它高兴极了;
  我看着它,我高兴极了;
  我看着它,我和它都高兴极了;
  我看着它,我认为它高兴极了。”

  未完续待。

Posted by eapass at 12:05 A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November 26, 2005

看片三式

  刚才发了篇blog,关于“Brave Heart”的,结果想法有点多,现另开一题详谈一下。
  有人说这部片子非常好,最喜欢那声“Freedom”,实际上当年我也对此感动得要命,而现在,我有点变态了,因为我怀疑在那种状态下,是否喊得出来,即使喊出来了,能否有这么大声。我变态吧?嗯。有人说这部片子很烂,篡改历史,故意煽情,像洗洗蹄尾(CCTV)的泥瓶和猪菌一样。我并不反对这类意见,然而我认为这样看电影太累,又不是看记录片。举个例子,“美丽心灵”,主人公纳什获诺贝尔奖时,大家给他送钢笔,这全他妈的是编的,不过编得挺好,我喜欢。

  看电影,看电视剧,不要太较真,娱乐第一嘛。看到明显的漏洞请一笑了之,不要因为主人公用软盘运行WindowsXP而发疯,也不要因为唐朝人念宋朝人的诗而破口大骂。它要搞笑,你就让它“搞”吧;它要煽情,你就让它“煽”吧。
  不过这还没完,如果你做到了,也不过只是初级。

  不要太不较真。你要真以为密码这么好猜,请到CIA报到去吧;你要真以为滴两滴血就可以验亲,干脆在路旁摆个摊,“亲子鉴定,每次10元”;你要真以为皇帝不是好人就是坏人,那我推荐你去看样板戏。你要真以为印第安人看看天就知道下不下雨,那我给你看个笑话(请点击)
  数学学过没?物理学过没?化学学过没?生物学过没?历史学过没?……
  学过,全忘了。(注:最近我这种感觉很明显,有点想把以前学过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复习一下)其时,即使没学过也不要紧,你google呀,你“维基百科”(封了,疯了)呀。否则你被骗了,还以为世界就这样,还以为人生真的如戏,还以为太行山本来就读作大行山(请点击看详情)
  当然,这招请根据自身功力修练,主要在于勤练内功。内功提升,本招自然提升。友情提醒:本招无极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请无走火入魔,否则原本为看片而练功,结果练得一看片就吐血。如果已经走火入魔怎么办?请自己去拍小电影吧。

  太较真不行,太不较真也不行,那咋整呢?
  不太较真吧。

Posted by eapass at 12:54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23, 2005

不休先生外传(12)进化(下)

  眼药一天一天的滴,颜色一天一天的变。
  几天后的某日,不休早上出门,惊奇的发现,门口那滩水浸过的墙角,在斑斑水迹之中,准确的说,在同毕加索绘画一样震撼的斑斑水迹之中,长出了一种很奇怪的植物,有点像狗尾巴草,但又不是,美丽极了。不休惊讶了一秒钟后,就不再感到惊讶,因为他已经习惯,毕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那滩水从来没有断过水源,墙角的水迹愈来愈深,那奇怪的植物越长越旺,也愈来愈惊艳。
  几天后,不休平静的发现那怪怪而美丽的植物竟然开出花来,细细一数,一共七朵,好看得无法形容。

  “真他妈好看。”不休不由自主的说道。
  “可不是吗?”不知那里冒出来的声音。
  不休把脑袋转了两转,没有看到周围有人,除了地上一只黑猫。
  “看什么看,就他妈的是我。”猫的嘴巴动了几下。
  不休心想:“猫也会人话,操,我疯了吧?”
  猫说:“你没疯,我是一只来自臭港的猫,天生会说很多语言,比如狗语、人语、鸟语什么的。”
  不休这下慌了神,心想:“考,我想什么这猫都知道,也太神奇的吧。”
  猫说:“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不休心想:“你玩我吧,还说不知道我想什么。”

  其实这个时候,不休大脑里面一直都是什么“操”、“考”之类的东西,不休也不知道自己头脑里,为什么突然会冒出这么多胀话。
  不休赶紧给这只会N种语言,还会读心的牛猫解释:“猫呀,我不是想要骂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猫说:“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你仔细看看这些花就会明白。”
  不休弯下身,把脸凑到了花的跟前,仔细打量,发现花瓣上有一种像文字的东西。
  “太小了,根本看不清楚。”不休想。
  猫说:“这就是一种文字,是不是感觉字太小,你对这花撒泡尿,花就会长大,字就可以看清楚了。”
  不休想:“在我家门口撒尿,太缺德了吧。不行”

  正在这时从南边来了一条狗,从北边也来了一条狗,跑到花前二话没说,两泡尿直接下去,撒完就跑。花长大了一丁点,但上面的字还是看不清。为了看清花瓣上面的字,不休忍了,对着自己家门口来了一下,于是那滩水更大了。这花真是神奇,尿一下去,就蹭蹭蹭的长大了几倍。
  不休想:“看来人尿比狗尿强多了。”
  不休把脸凑得更近,谨慎的研究起来。这种文字很怪,像日文一样,里面有部分是中文,有部分却看不懂,但绝对不是日文。而看得懂的中文里也不是什么好词,什么“操”、“考”、“傻B”、“牛X”、“日”。
  不休很是好奇:“但那看不懂的部分写的什么呀?”
  猫说:“狗语,刚才那两条狗告诉我,上面写的狗语,也不是什么好词,都是些骂狗的话。”

  不休还是弄不明白:“那两种合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意思呀?这是哪国的文字呀?”
  猫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知道只有养狗的人才能看懂。”
  碰巧,从东边来了一个人,手里牵着一条狗,从北边来了一条狗,后面跟着一个人。
  猫说:“你问问他们。”
  不休毕恭毕敬的等在那里,当他们的狗在那滩水上面撒尿时,轻轻的问道:“这些花上面写的什么呀?”
  这两人几乎同时给了不休同样的一个答案,原来——原来这七朵花上面分别有一个字:
  “请”“勿”“随”“地”“大”“小”“便”
  
  小便一股一股的撒,大便一砣一砣的拉。
  几个月后,不休发现这种惊艳且无比美丽的,甚至纷芳的神奇花朵开得祖国大地便山便野,使这片神奇的土地粪外妖娆。现在好了,不管走到那里,都有一种家门口的感觉。是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是呀,睡在哪里都是睡在梦里,不,睡在哪边都是睡在便边。想到这里,不休感到一阵温馨,整个身体异常温暖。突然,一阵压力从膀胱传来。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狗日的,又被这狗日的狗的狗日的狂吠,吵醒了我瞌睡。”

Posted by eapass at 12:18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November 22, 2005

不休先生外传(11)进化(上)

  很奇怪,不休最近总感觉不舒服,眼睛不舒服,鼻子不舒服,耳朵不舒服,但具体怎么个不舒服法,又让人说不清,怪哉。
  更奇怪的是,不休发现门口经常出现的那滩水不臭了,地上经常出现的那砣“砣”也不难看了,真奇怪呀,喜哉。
  一天,不休正在洗脸,突然摸到一根很长很长的毛,又黑又硬,顺着摸上去,原来是根鼻毛。不休吓得屁滚尿流,赶忙跑到镜子前,结果,一下子傻在那里。鼻孔变小了,鼻毛变多了、变长了、变粗了、变黑了、变密了。不休二话没说,找来剪刀,更更奇怪的事发生了,剪掉多少马上自动长出多少。最后实在没办法,不休找来电吹风,把这些鼻毛卷了起来,塞进鼻孔里,由于这些鼻毛太硬、太长,弄完之后仿佛洗过十次桑拿。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毛一天一天的变长。
  不知道这是坏事还是好事,真的很难说,然而不休的的确确从这次变化里,得到了坏处也得到了好处。比如,从来不赌博的不休开始赌博——找长发MM赌毛长,这应该算是坏处吧,不休自己也这么想;每次和长发MM赌毛长都可以赢很多洗发水回来,每天晚上都可以用免费的飘柔洗鼻毛,这应该算好处吧,不过,不休自己不这么想,他认为宝洁公司没有找他去给飘柔做广告,这就不能算作好处。事实上,这不是宝洁公司的错,打遍天下长发MM无敌手的不休曾经输给过一个人,一个寸头男子。这个男子更更更奇怪,根本没有用到鼻毛,眼睫毛也没有用到,只从耳朵里弄出一根耳毛就把一休搞定。这位高人闭口不提他的姓名,只说过五个字:“大隐隐于市。”,据小道消息传,这人是一交警。不休对此心服口服,有时候还生出羡慕之情,不过一点也不气馁,因为不休最近耳朵也感觉很不舒服,不对,是很——很——很不舒服。

  飘柔一天一天的洗,鼻屎一天一天的挖。
  某日,不休走在路上,突然踩到什么东西,滑了一跤,顿时,天地昏暗,头晕目眩。不休紧闭双眼坐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大脑不再空白,缓慢的站起来。忽然,不休惊奇的发现,自己眼睛有些不对劲,仿佛有些偏色。平时灰蒙蒙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平时看不见的太阳也红彤彤的挂在那里,奇怪,刚才还是阴沉沉的一片,真的真的很奇怪;再看看公路上,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屁股后面还冒出五颜六色的泡泡,好看极了;而旁边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上,飘起了漂亮的雪花,雪白雪白的,可爱极了;再看看刚才踩到的东西,原来是一砣黄金,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远的地方也有几砣,发出同样的光芒,交相呼应,煞是美丽。这时,不休终于明白过来,以前越难看的东西,现在看起来越美丽。不休飞快的向家跑,又惊又喜又怕。一进门,眼睛就恢复了正常,虽然还有些偏色,但偏得很淡。这下不休终于放心,刚才回来的路上还一直担心以后能否看黄片的问题。

Posted by eapass at 01:50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16, 2005

不休先生外传(10)五宝闹北京

fivexxx.jpg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地球上最神奇的是北极,比北极更神奇的是南极,比南极更神奇的是神州大地。

  白痴甲:“不休,你对2008奥运会吉祥物有什么看法?”
  白痴乙(不休):“什么?啥?我咋不知道呢?”
  白痴甲:“你真不知道?都过了几天了。等着,我给你链接。”
  ……
  不休对着显示器,陷入深深沉思之中,像一块木头傻傻的定在那里。
  几分钟后,大梦初醒,不过仍处于大脑缺氧状态,最后费劲且慢吞吞的吐出两个字:“折服。”
  白痴甲:“折服?”
  白痴乙(不休):“嗯,折服。这两儿字已被这“五宝”一刀一刀刻在了我的心上。”
  白痴甲:“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看法?”
  白痴乙(不休):“没有,完全没有看法,半点看法都没有。”
  白痴甲先是傻了一下,以为不休和自己站在不同的阵营,两秒中后顿悟然后狂笑起来,开始大段大段的批评(说白了就是破口大骂)2008奥运的吉祥物。此处省略N字。
  待白痴甲骂完,白痴乙(不休)笑嘻嘻的说道:“不但我折服了,而且我完全相信无数欧美经济学家也会被折服,而且是深深的折服,“勇敢”而“智慧”的中国人在世界经济学史上谱写了重重的强音。”

  白痴甲:“春风吹,战鼓响,三个代表天天讲。
        秋风吹,破锣响,我们什么都敢想。
        五宝欢聚闹北京,全靠公仆共产党。”
  白痴乙(不休):“嘘——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不行,火星咋办?”

  不休想到以后的几年,吃的、穿的、住的,什么东西上都可能出现“五宝”,再次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不过也为自己的近视找到了另一个优点,曾经记得,上次产生这种想法是在N年前男生寝室(女生寝室没进去过),每一层楼的公共厕所中“大”的时候。(现在的学生寝室基本上是一室一卫,无须再练盲眼和闭气功。)

Posted by eapass at 12:03 A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November 08, 2005

不休先生正传(14)大风吹

  上周六,由于不休所在的“赌城”兼“建筑工地”进入秋季大生产高潮期,不休被迫步行N公里回家。
  到家后,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遥控换着频道玩,偶然间转到“新闻联播”,由于很久很久没有看“新闻联播”,或许是很久没有看电视的缘故,不休感觉挺新鲜的,竟然沉下气来慢慢观赏。
  几分钟后,一条新闻打破了不休平静的心灵。表情庄严的播音员,郑重其事的念道:近期北京的隐晦天气有望结束,由于什么什么,最近将有几场大风,空气污染问题将得到明显改观。
  不休心想:“大风吹呀,大风吹,解决空气污染全靠天。好像一吹就消失似的,典型一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吹出北京,吹出中国,吹向世界,吹出地球,吹出银河系,环境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遂起身,愤然离去。

  第二天,也就是上周日,大概同样的时间,晚上7点左右,在同样的沙发上,不休偶然发现一份印刷精美的报纸,仔细一看,哦,原来是“重庆晨报十周年特别版”(不知道来自何处,估计是赠阅的),既然是特别版就翻翻吧。
  两分钟后,不休发现一张图片,“一家三口,背景是蓝天白云”,下面的文字内容大概写道:经过什么什么的努力,重庆的环境发生明显改善,我们也拥有了蓝天白云。
  不休心想:“呸,这种百分之几的小概率天气居然拿来以点概面,你随便到菜市场去找个老婆婆也不会信。”
  遂立马丢下报纸,起身离去,随口念道:
  "I was once an angry young man, but now, neither am I young, nor am I angry."

Posted by eapass at 08:22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03, 2005

Neither too much nor too little

  We must have an attitude of expecting neither too much nor too little from life.
  -- Lin YuTang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neither too much nor too little",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实用主义吗?也许。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现实而且诚实的生活态度,不是拜金主义的"too much",也不是佛要求我们的"too little"。之所以要用“诚实”来形容它,是因为我们真的太缺少这两个字所带给我们的精神。真话、真心话,那怕是善意的谎言都我定义中的“诚实”,然而……。即使是从炼钢炉里蹦出来的,“火眼金睛”的老孙恐怕也分不清是人是妖,特别是当它站在人妖面前时,因为人既是妖,妖也是人。难道大呀。妈的,老子又开始偏题了。

  在看完这句话一秒钟后,最多一点N秒,“中庸”两个字蹦了出来。但我左想右想,感觉这句话所表达的东西即使能用“中庸”来概括,也许不能,但你把“中庸”两个字念烂也悟不出这个道理。与“不要求太多”类似的道理大家都时常听到,因为我们伟大的党从小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不要求太少”还真罕见,异曲同工的东西只听过李敖那斯(一个狡猾而诚实的人)的“只爱一点点”。

  再然后的几秒钟,想到了“中庸”的英文说法"golden mean",虽然自己一直知道这个说法,但不清楚为什么这样翻译,于是查了查字典,发现"golden mean"还有“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的意思,哈哈,0.618,这下容易理解了。西方人给了一个具体的值,东方人就给了两个字。所以说,光悟出这个道理还不行,即使你拥有了一把尺、一秆称,这些依然不够,具体“拿捏”还靠自行掌控。“拿捏”这种东西,难道大哟。

Posted by eapass at 08:08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October 24, 2005

豹魔

leoparddemon.jpg

  新鲜出炉,凌晨时分产生想法,马上动手,我的第一幅抽象作品。
  从来不喜欢任何艺术家的任何抽象作品,也不喜欢任何行为艺术。(注:不喜欢并不表示讨厌,就是简单的不喜欢而已,主要原因是看不懂,不知道美在何处。上一篇日志“为什么我不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引来一些网友的断章取义和臆断,弄得我现在不自觉的要加“注”,免得又有人会错意。各种偏差永远存在,表达的、理解的……。以前写的“误差”一文前半部分的那首诗表达了我对此的部分想法。)现在通过这幅作品,找到之所以自己不喜欢别人的抽象作品的一个原因:作者才能最充分体会、体验、享受、幻想作品中的意境,这样主观的东西是不可能给予的,只能自我产生。当他人观看时,因为自身美学成长的不同,可能毫无想法,也可能产生另外的想法。但不管是哪种想法,都不会是作者本身的想法,至少在细微之处会有不同。这可能会减少作品本身带来的美感、冲击感或者其他某某感。
  这幅作品看起来有些晦涩,也许会给你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或者不可名状的压抑,也许吧。
  关于标题:“豹魔”,这是一个很随便的名字,因为实在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名字,来表达我最原始的一些感觉——猫科,可能是豹,可能是狮子,也可能是猫,半人半猫科的一张脸,偏女性(用母性好像要好点)的一张脸,七分阴三分阳,神或者魔,不管从任何角度去看,她都盯着你,带着一种有些诡异的笑容。
  感谢XXX(没有信仰的人真麻烦,否则可以感谢上帝,现在都不知道该向谁感谢。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普遍意义上,无神论者会不会比有神论者缺少艺术的灵感?)给我灵感,给我这样一双眼睛,这样的心。

Posted by eapass at 12:58 A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October 21, 2005

为什么我不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LI AO有话说。
  《中国国家地理》之“选美中国”社庆55周年550页巨厚版从出炉至今,惹得祖国山河洛阳纸贵。各地书摊纷纷缺货、竞相提价;各大论坛(至少我混的论坛都有讨论)推荐、求购、扫描版之贴热火朝天。
  真得值得抢购吗?
  作为一个理性的感性主义者(自我评价),我的答案是:不。
  我对《中国国家地理》之“选美中国”的看法是:可以看,但不值得买来看。如果你是收藏爱好者,另当别论。

  2个月前,我就得“巨厚版”的消息,当时的想法也是一定要“整”一本,不过瞬间冲动之后,理性的声音告诉我:看看再说。我至今依然相信,驱使大家抢购的主要原因是“550页巨厚版”,绝对不是内容,这期的内容甚至比平时还不如,整个沦为一本纯旅游杂志。
  下面说说我的理由:
  1、缺少人文,严重的缺少。(我向来不喜欢只写景色的文章,不管词句怎么好,看一会儿就会乏味)世上景色千千万,踏破铁鞋也看不完,而且相类似的自然景观又太多,你看过一个湖,其他湖也变不到哪里去。最具变化、最有意思、最重要的是人文。试想,你看到一座庙,研究一下建筑风格,顺便猜测一下修建年代;了解它的历史,比如谁修的,谁来过,谁留下了什么墨迹等,岂不是更好吗?
  2、“风景地排行榜”这类的东西,互联网上到处都有,各大摄影论坛更有比杂志上漂亮而且数量惊人的图片。这一期的好处:整理归纳了一下。不过“此次由全国5家专业学会、十几位院士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保证了评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句话让人看了很不放心,给我一种“全国牙防组”的感觉,哈哈。

  《中国国家地理》并非《美国国家地理》的中文版,不过既然它取了这样一个类似的名字,用了这样一个类似的图标,那么就让我简单的说说两者的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我的文章不要越写越长,让我们从小处着眼,仅仅比较这两本杂志图片方面的区别。
  1、《中国国家地理》拍摄的景色偏“美景”,有一种艺术照的感觉,而且是影楼那种艺术照的感觉;《美国国家地理》什么景都拍,平时人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景色都可能成为题材,管它飓风、海啸、干枯的河流等,让自然以相对真实的形式呈现。
  2、《中国国家地理》的景色偏出名的地方;《美国国家地理》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甚至可能就在你家附近:天边一道彩虹跨过普通的树林,门口一群蚂蚁……。
  3、《中国国家地理》图片中人和动物出现少,就算是拍植物、拍景色,也拍得没有灵性;《美国国家地理》以景为依托,但不是为了景而景,我大概抽样了一下它的“Photo of the day”,随便翻看,有一半里面可以看到人、动物、或者代表人文的一些景观。
  4、《中国国家地理》前身为《地理知识》,其科学的含盖面太窄;《美国国家地理》后面有一大批社会和自然科学家为依托,讨论的话题更是包罗万象,内容生动且不失科学的严谨性。
  或许《中国国家地理》本身就是定位在“旅游、休闲”上,如果是这样,那么上面这些也就无可比性了。也许《中国国家地理》对中国广大读者进行调研后,作出的这个方向的定位,无可厚非。在我看来,很有一点“男人的时尚杂志”定位这种感觉,不过就是把女性杂志的服装、手饰、化妆品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而已,也就是花个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翻翻而已的料。

  “550页巨厚版”真聪明也真害人,大家都以为拣到了天大的便宜。所以我说,卖东西一定要最大程度的给人提供使其非理性充分发挥的环境。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你或者你周围的人有没有下面的经历:在超市买了一大堆便宜打折的东西,但买回家当3分钟的热情退却后,这些便成了一堆废物;在书店看到一折、二折的书,或者一元、两元一本的书,便胡乱买一堆,然后束之高阁。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不购买促销的东西,我的消费原则:不管价格多低,不管折扣多大,有用就买,无用就不买。
  根据我对互联网时代读者的经验,这篇文章到这里已经算过长了,这对文章的阅读仔细度不好。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千字文为宜,文章越长读者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相对就不仔细。如果文章很长,那么很有可能连被快速阅读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庆幸一点,最多被收藏起来待以后再看,不过这个“以后”就难说了。突然想到的:如果文章长,关键地方就用粗体,虽然过多的异体会破坏版面的美观,忍了。
  本文已经犯忌,且让我草草收尾算吧。

  当然,这期《中国国家地理》最大的优点就是:带来足够舒服的占便宜的感觉。就这一点来说,这16元绝对值,超值,真的,不是开玩笑(分析部分省略N字)。
  最后还有句话想说,实在憋不住(另一个我对我说:妈的,你他妈的想不想睡觉呀)。萧伯纳说:悲剧就是把好东西在你面前打碎。还好,还好,本期《中国国家地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买了的不是悲剧,没有买到的就更不是悲剧了。

Posted by eapass at 02:50 AM | Comments (8) | TrackBack

October 14, 2005

为什么我很少听Podcast?

  在Podcast初出茅庐的时候,我跟过一阵子,大多数是英文的,也有几个中文的,而现在我基本上很少听Podcast。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原始的动机来自潜意识,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我在无意识间、渐渐的进入现在这种状态呢?从理性的角度,我考虑了一下,大致如下:

  1、语音的思维层次比文字低。
  也可以说,语言本身比文字来得粗糙。(这里原来我写了很多解释,还举了一些例子,最后认识到这无须解释,概括的那句话比较精准且通俗,于是全部删去,我不想制造太多的垃圾信息。)

  2、语音的线性,文字的跳跃性。
  看书的时候可以走马观花,快速大致浏览,精彩的地方细看,枯燥的地方快过;语音在这方面就显得效率不那么高,随便乱跳会害怕错过精彩部分。而且这还导致收听起来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

  3、接收、收听稍微有些麻烦。blog瞬间就来,而Podcast需要相对比较长的下载时间,如果你只有一般功能的mp3播放器,还需要拷贝等等。(这点并不重要,越来越多的软件和硬件逐渐在解决这个问题)

  对语音这种形式来说,前两点是无法避免的,至少用今天的科技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今天的人脑也不能。当然我只是“很少”收听,并不是完全不听,偶尔想起来也会弄几个来大概过一下。个人认为Podcast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具有下面一些优点:
  1、打发无聊时光。比如上下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朋友,或者等人、等车的时候,做家务的时候。
  2、收听外语Podcast来练习外语听力。肯定比正规外文广播好,内容有趣且说话不是播音腔。
  3、收听一些可听可不听的东西和一些可以听漏的东西。比如,听音乐推荐的Podcast、时事评论的Podcast等等。

  Podcast基本被我定位在娱乐、休闲类上面,在某些层面上具备简单思维启发功能。并不是说没有严肃而深入问题的Podcast存在,至少我在收听这样的内容时,更希望通过文字的形式。比如,我看到一个地方,停下来思考,当然,收听Podcast也可以暂停。但看文章暂停的时候,你盯着的还是文章,至少当你想盯着文章的时候是这样,不管你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文字,还是一大片文字形成的影像,就这一点上,我想对大脑来说肯定具有强化作用。而Podcast被暂停的时候,不可能提供这些。
  关于时事评论类Podcast,个人认为因为听的时候有一种被煽动性,缺少冷静的思考,没有其他材料的对比等等,特别是当收听的时事评论类Podcast数量有限时,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算一个缺点。而且我毫不怀疑,在中国领图上的时事评论类Podcast终究会沦为和被迫沦为门户网站新闻的个人解释版。因为涉及敏感问题的时事评论类Podcast,最终是会被“改良”或者封杀,在这一点上我非常相信我们政府的*能力*。所以,调侃式的、知道轻重的、“指桑骂槐”的、悬崖边小飞侠式的时事评论类Podcast才会持久一些,而且多人对话形式比单人独白形式好。

  所以,我认为Podcast定位到娱乐、休闲上更具Podcast的生命力。听听逸闻轶事、听听痴人痴话、听听音乐,听听笑话,听听评书,听听侃大山、听听外语、听听乱七糟八的东西,足已。
  总之,于我,书籍 > Blog >> Podcast
  妈的,本来想好言简意赅不制造垃圾的,结果越写越多,算了,就此打住,发。

Posted by eapass at 11:57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October 10, 2005

不休先生外传(9)前世

  不休先生这个人有点“神”(注一),根据物以类聚的原则,不休喜欢和同样有点“神”的人耍(注二)。
  一日,不休与一群神人侃大山,不知怎么的聊着聊着聊到了前世。
  不休说:“我怀疑我上辈子是累死和闹死的,而且肯定很勤劳。”
  神人X:“为啥?”
  不休答:“你看我现在,比猪还懒,由此可以推断出是累死的;喜欢安静,喧嚣的地方不去,人多的地方不去,由此可以推断是闹死的。”
  神人Y:“如果你这个理论成立,根据这个理论,那么上辈子我肯定是阳痿。”
  众神人围攻Y,并暴扁之。
  根据“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不去”的原则,不休站在旁边一动不动。突然开始低声吟唱:“I stood out here once before, with my head held in my hand. ”(注三)

  注一:在重庆话(四川方言,西南体系)里,表示神经兮兮、怪等意思。
  注二:在重庆话里,表示“玩”的意思,容易让北方的朋友联想到“耍猴”的“耍”。
  注三:出自歌曲“Fires At Midnight ”,原歌词为“in hands”,然而不休喜欢唱作“in hand”,因为他认为单手执首比较Cool。

Posted by eapass at 11:32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September 22, 2005

不休先生外传(8)人性阴暗面

  Mr.M:“对每个人来说,人性都存在其阴暗面,是吗?”
  不休先生:“嗯,如果我说不是,你会相信吗?”
  Mr.M:“那么你有哪些阴暗面,可以说来听听吗?”
  不休先生:“这个怎么说呢?如果我能够简单的说出我人性中所存在的阴暗面,那么这些东西就并不能完全代表我所存在的阴暗面。所能说出的东西存在于意识之中,而潜意识中却存在很多我说不清楚的东西。意识中的阴暗面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属于阳光下的阴影;而潜意识中的阴暗面是不易被感知的,属于真正的黑暗。前者可具体化,而后者模糊化。”
  Mr.M:“说说看你意识下的。”
  不休先生:“让我想想。哈哈,我他妈的基本上还可以算作一个好人,至少不算坏人吧,都是些利己不损人或利己不太损人的鸡毛小事,比如XXX、YYY……,当然还有一些就不能告诉你了。”
  Mr.M:“你认为人性阴暗面可以完全消除吗?”
  不休先生:“不能,如果可以消除就不叫“人性”的阴暗面。也许有些是可以克服的,比如通过提高认识,把意识中的一些赶到潜意识里,但并不保证能够消失,在这一点上,我说不准。反过来看,有些潜意识中的阴暗面会转化为意识中的阴暗面,更有可能转为现实,对这种可能性我敢肯定。”
  不休先生:“假如有这样两个人:第一个人,有一些小小坏坏的阴暗想法,最后都成为了现实;第二个人,有一些很大很坏的阴暗想法,最后克服了或者说压抑住了,最终也仅仅是想法。你认为这两种中哪种人好些?”
  Mr.M:“这个不好简单判断。”
  不休先生:“嗯。假如,一个天生的坏人,由于种种原因做了一辈子好人,那么他最终也就算好人了。至少只从结果来看,是这样的。”
  不休先生:“你怎么想起这个话题呀?聊起来真累,咱们换个好玩的吧,比如XXX……。”

  以上对话未经深思熟虑,缺少严谨性,请明辨之。

Posted by eapass at 11:00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September 10, 2005

误差

  你想的是你听到的吗?
  你听到的是我说的吗?
  我说的是我想说的吗?
  我想说的是我想的吗?
  如果我能说出答案,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

  亲爱的朋友,你能吗?
  如果能,请告诉我:
  是黑夜本身存在,还是白昼失去了阳光?
  是世界的一个我,还是我的一个世界?

  写到这里,不愿再写了,因为刚才洗脸的时候就想到这些。水这个东西不错,短短的时间就让我产生这么一些美妙的想法。到此好像也就结束,但我感觉一个人多少年后可能会不认识自己曾经写过的东西,特别是这种短小的只言片语。于是我把今天发生的事用纯词汇的形式写在下面,当作一种写作背景,供以后的我回忆。

  早起、鸡蛋、快走、肚子痛、202、MM、让座、2MMs、VLSM、被请客、不好吃、鬼吹、等待、大便未遂、等待、开会、MMs、Stray Birds、烂贺卡、介绍、唱票、领奖、200、Stray Birds、照相、热、鬼吹、步行、德庄火锅、鬼吹、Stray Birds、整饭、看别人喝酒、豆浆、热、打的、名字很怪的K厅、大便、独坐、观察、看别人唱歌跳舞、MMs、棒棒糖、看别人玩骰子、三角形、承重、重叠、和朋友鬼吹、心理学、哲学、罗素、尼采、叔本华、大脑、分析、猿人、起源、DNA、疯、自杀、实验、读心、王小波、裸奔……(这个部分太多,乱七糟八,我很懒,懒得回忆也懒得写了)、暄嚣、震耳欲聋、脉搏、充实、空、走人、几个拉二胡的、1、繁华街道、独自步行、小书店、欲购却止、独自步行、乱想、繁华街道尽头、打的、到家、脱衣裤、短裤、赤膊、洗脸。

  洗脸时突然冒出来的句子,就是最上面的几行文字。

Posted by eapass at 11:30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September 08, 2005

永远的犹大——引子

  守恒,我喜欢的一个词,在物理学、在经济学,甚至很多其他地方都可以把它作为第一定律。我从来不相信众生平等,平均并不是守恒,从某种角度来看,平均只是守恒的瞬间态,而守恒要求打破平均。在毁灭与重生中,世界守恒着。
  另一个可怕的字——“熵”,从我心中冒出。之所以我用“可怕”来形容,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形容词来表述。当然,有时候,我也会用“恐惧”来形容之,不过今天我不会用,我也很少用这个词,这个词对我来说生命周期很长,但每次出现的时间又很短,很庆幸,它并不是每个月都要来一次。每次感到“恐惧”的几秒里,我都会进入一种炙热的状态,仿佛身体被火红的太阳融化一般。我是清醒的,因为我知道太阳不会把我融化,至少那个过程不叫融化,奶糖含在嘴里才叫融化。而且把其称作“融化”对太阳来说也是一种侮辱,这种侮辱比叫一个200斤重的女士苗条要大得多。特别是当你想清了人有多大,地球有多大,太阳又有多大的时候。在“恐惧”面前,我学会了逃避,不看它,不想它。今天我写它完全是因为昨天喝了酒,虽然那点酒仅仅淹过了杯底,而且里面还混着雪碧。其实并不是这个原因,因为现在不是黑夜。仿佛也不是这个原因,只因为现在我并不恐惧,人就是这么贱,知道吃了会肚子痛却又忍不住口,上次痛了这次仍旧会吃。也许不应该这样讲,如果改为“上瘾的人就是这么贱”,仿佛要贴切一些。但这又使我头痛了,什么叫“上瘾的人”?什么是“上瘾”?我想了很久,想不出来。
  看看上面一段,数数里面的“我”字。“恐惧”及其周围的“我”之多,已经真实的表露出我的真实。“恐惧”面前人很渺小,而渺小的时候,更需要时时提醒“我”的存在。想想西洋画里面的人和中国画里面的人吧,或许上面的理由也算其中一个因素。

  妈的,又偏题了。题目原本叫“永远的犹大”,现在飘飘飘,不知飘到哪里去了。哈哈,算了,今天就到此为止,把题目改为“永远的犹大——引子”,至于原本想好的正文部分下次来写。
  现在的人很懒,喜欢读千字文,我属于现在的人,所以我也很懒。……

Posted by eapass at 03:00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September 02, 2005

黑夜

  我喜欢黑夜。
  为什么?
  想了很久。
  原来,
  我喜欢黑夜的安静。
  
  安静。
  因为安静,
  我可以胡思乱想。
  
  在黑夜里,
  借着月光,
  我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
  看自己的影子胡思乱想。
  
  我看着自己的影子胡思乱想。

  随便写写,也就几分钟的时间,我最喜欢最后一句话——“我看着自己的影子胡思乱想。”这句话在设计上故意使之产生歧义,可以理解为我在胡思乱想或者我的影子在胡思乱想,或者两者皆有。

Posted by eapass at 11:20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August 25, 2005

十年

  1995年8月24日 Windows 95 发布
  之后的这一年,到今天为止,是我人生中最悔恨的一年。
  我没有电脑,但我不会放过任何与电脑有关的事物,和任何一次与电脑接触的机会。喜欢买“计算机世界”,因为报纸很多,看完之后可以用来铺床。沉迷电脑,对任何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情,对我来说也是。当时的我知道这个道理,但做不到。
  知道后果比忍住要容易得多。

  5年后

  2000年8月25日 获得MCSE认证
  这个证书的考试时间我早已淡忘,但昨天起床之前的最后一个梦告诉我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和这个证书有关,醒来后翻箱倒柜,找出当年的考试成绩单,上面记录为8月25日。这个使我清醒的梦让我比正常时间早醒了3个小时。
  忆想当年,人好像被上了发条,或者说中了邪。目标明确,有计划,有行动,但缺少真正的人文思考。也正因为没有这样的思考,日子过得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甚至有些苍白。我的确是真真正正的热爱计算机,因为发现身边很多同学仿佛另有原因才选择此专业。
  最后悔的就是读书太少,特别是所谓的杂书。
  这是我的纯真年代,虽然现在我认为纯真有时候显得很白痴。

  5年后

  2005年8月24日21点 - 2005年8月25日3点
  看了一部叫做“The Best Of Youth”的片子,感动得一塌糊涂。

  本来不想把这些写下来,但我又害怕5年后的我会健忘,于是把主干部分大体记录下来,仅作一个备忘录。

  Talking much about oneself can also be a means to conceal oneself.
  ----Friedrich Nietzsche
  
  写完之后我才发现,尼采是个骗子。

Posted by eapass at 02:13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August 18, 2005

No Man Is An Island

  没有人能自全,
  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
  那便是一方海角,
  那便是一座庄园,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冲走,
  欧洲就要变小。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
  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
  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
  它正为你哀悼。

  —— John Donne ( 李敖译 )

  今天凌晨再次读到这首诗,准确的说应该是第三次。此诗于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在夜晚读和在白天读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寂静的夜晚,它总另我心潮澎湃,形成共鸣;而黑夜之后的白天,当醒来的我再次诵读时,仿佛泻过一般,仅记得曾经高潮过,而且清楚知道不久的将来依然会渴望。
  弄不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像在沙漠中看到水与在绿洲看到水产生的不同反应,不过这比喻还不怎么贴切。这是夜与昼的差异,这是静与喧的差异,这是我与另一个我的差异。也许白天的我属于世界性连续的我,而夜晚的我属于个体性独立的我。当一个人处于和世界连接的状态时,自然会忽视之;而当处于从整体中在某种程度上分离的状态时,更能体会诗中的感情,失去的人比得到的人更能清楚得到的幸福。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事实上没人能够真正脱离这片大陆,如果真的能够脱离,那么也就不存在脱离本身了。但是不少人渴望另一种层面的脱离,至少藕断丝连——这“丝”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的脱离,享受孤独的欢愉,享受从空中鸟瞰大陆的快感。
  没有人是孤岛,即使在夜里,你所拥有的思考便是通往大陆的无形隧道。

  附全诗原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5:03 PM | Comments (13) | TrackBack

August 17, 2005

Dissident

  Dissident : 持不同政见者;持不同意见的人

A dissident, broadly defined, is a person who actively opposes an established opinion, policy, or structure. The term is most often used to refer to political dissidents, usually against authoritarian regimes (although there are rare uses of the phrase philosophical dissident).

  在我们的文字里仿佛没有这样一个词汇,使用两个字、三个字或者成语来表达“持不同政见者”这个含义。如果一定要找,就我的知识范围,只能想到“异端”——明显含有贬义。“Dissident”这个词很有西方历史味,显而易见的西方血统。在帝制连绵的古老中国,这种词汇是不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使用google搜索:
  “持不同政见者”约有 26,500 项符合,搜索之后google访问就会被禁止几分钟;“异端”约有 102,000 项符合,随便搜,不会被禁。
  看来对“The Great FxxxWall”后面的google来说,恨“持不同政见者”胜过恨“异端”。

Posted by eapass at 01:30 A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August 13, 2005

不休先生外传(7)浪费时间

  不爽先生:“啊,啊,啊……,我真后悔,浪费掉多少时间,我可真蠢,啊……”
  不休先生:“你啊什么啊,时间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关键在于浪费的方式。”
  话刚说完,风起云动,天边传来一阵低沉的声音: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Posted by eapass at 05:50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August 10, 2005

一棵树的故事

  有这样一棵树,它长得不高,树干也不直,谈不上枝繁叶茂,没有人去注意,鸟儿是否注意也无人知晓。就是这样的一棵树,如同千千万万其他普普通通的树,多少年来,努力的生长,默默无闻。

  风风雨雨过后,这颗树日趋成熟,它渴望自己能够开花结果,让自己的种子落在周围或者随风飘扬。
  这样的日子终于来到,在一个平常的季节,也可以说不平常的季节,这棵树开出一朵小花,普普通通的花朵,虽然在恶劣环境的摧残下,显得有些丑,但终究是自己的花朵。这棵树好生高兴,慈祥的母亲般的目光天天注视着这朵丑丑的花,高兴的脸像树皮一样。
  日子过得很快,开花后没多久,结出一个果实,也不知道这是否叫作果,总之长得有些怪怪的。这棵树愈发高兴,笑得树干上那不知什么时候被划过的口更大了。
  果实慢慢变大,摇摇欲坠,使劲着,也许因为听到土地的呼唤。

  “啪”,声音不大但可以听见,果实重重的摔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刚刚带来一阵风的货车匆匆驶去,留下一棵树,伤心的站在公路边。

Posted by eapass at 10:59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August 07, 2005

寻找家园

  买过一本书,名《寻找家园》,买后有些失望,因为手中拿到的书是删节版。看完全书,我知道花城出版社已经尽力,无须责怪。
  幸而寻到相对完整的电子版,以观其全貌。在原电子版的基础上,我补上一篇《寻找家园》繁体版的序,现放于此,希望大家下载阅读。
  点击下载:《寻找家园》 高尔泰

Posted by eapass at 02:15 AM | Comments (29) | TrackBack

August 05, 2005

不休先生正传(13)最后防线

  Mr.MF:“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最后防线。”
  不休:“不完全对。”“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最后‘合法’防线。”

Posted by eapass at 12:36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August 03, 2005

猪圈里一只爱干净的猪

  在一个肮脏的猪圈里,住着一只爱干净的猪。这只猪常常感到困惑,有时甚至痛苦,它想啊,想啊,“到底该怎么办呢?”于是……

  结局一:
  它跑去给其他猪讲:“咱们都来爱干净吧。”几经周折,大家终归响应了它的号召,都开始爱干净,从此猪圈不再肮脏,猪儿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理想的结局,童话里有,现实中无,就像“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样。

  结局二:
  它跑去给其他猪讲:“咱们都来爱干净吧。”几经周折,收效甚微。脏水溅到它的身上,开始它还去擦擦,后来也懒得去擦,反正擦了还是要被弄胀。从此猪圈里少了一只爱干净的猪。
  当大家都肮脏的时候,肮脏也就消失了。

  结局三:
  它跑去给其他猪讲:“咱们都来爱干净吧。”几经周折,收效甚微。它彻底失望,无精打采。过了一段时间,它渐渐发现脏水溅到身上可以擦去,再溅到身上就再擦去,虽然臭味和嘈杂声没有办法去掉,但自己可以忍耐并且适应下去。
  环境不是自己的裤腰带——说gai(改)就gai(改),能改的只有自己。

  结局四:
  它跑去给其他猪讲:“咱们都来爱干净吧。”几经周折,收效甚微。它彻底失望,无精打采。脏水溅到身上擦去,再溅到身上就再擦去,但是它不能忍受其他猪的肮脏,不能忍受猪圈的肮脏。某日趁着夜黑风高,跑出猪圈。结局又分三种,跑入另一个肮脏的猪圈,或者一个相对干净的猪圈,再或者变成一只野猪。
  跑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百米的冠军被丢在荒芜的戈壁滩上,你咋跑?

  结局五:
  它跑去给其他猪讲:“咱们都来爱干净吧。”几经周折,收效甚微。它彻底失望,无精打采。脏水溅到身上擦去,再溅到身上就再擦去,再后来它疯了,在一个白天,它跑到屠宰场,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后来身上盖了章,红红的。
  ……

Posted by eapass at 11:59 A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July 29, 2005

不休先生正传(12)无聊的考据

  一日,不休在办公室大谈考据的乐趣,眉飞色舞、神采奕奕。
  突然,旁边一MM起身往外走,随口放出2个字:“无聊。”
  这一下,不休被震住了,心想:“天呀,世上还有这等高人,概括性真强,比先进性还强,小强。说实话,我还真感觉自己玩这个挺无聊的,无聊,真他妈的无聊。”
  还好,不休不是厦大的(据说,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比较厉害),炮火之后,依然不动声色,思维如大象般敏捷,2秒钟后,脱口而出总结陈词:
  “考古嘛,考古就是被现代人忘记了的,为了不忘记古代人和古代事物为目的的一项所谓无聊的行为。”

Posted by eapass at 10:30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ly 26, 2005

明十三陵小小考据

  看一本书——“风雪定陵”,翻到正文第3页,有一幅“十三陵全景图”,我随意数了一下,只标记了12个陵,我猜想不知道什么原因画掉了一个,也没有深究就继续往下看。又翻了3页,心中老感觉有个疙瘩,于是google之,随便点开几个链接,看到一串年号,便翻开“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历代帝王表”对照。咋看此表“明”部,感觉有些不对,表上不止13个皇帝吧?数了一下,17个。第一感觉,有4个没有埋在十三陵。再想,“定陵”为神宗朱翊钧之陵,明朝第13位皇帝,年号万历,黄仁宇有本书叫“万历十五年”。看到这个“第13位”,我又去数了一下,怎么是“第14个”呀?反复数了几次,都是这样。
  于是到维基百科去查阅,当看到“英宗 朱祁镇 1436年-1449年 1457年-1464年;代宗 朱祁钰 1450年-1457年”,我恍然大悟,刚才之所以弄错是因为“英宗”在年表里面排了2次。这下清楚了,明帝共16位,神宗当然为第13位皇帝。同时发现维基百科中关于“代宗 朱祁钰”的一处错误,修改之,感觉有点爽。

  剩下的疑惑就是“哪三位皇帝没有在十三陵?”。这时我猜测开朝的朱元璋(猜测原因:第一个皇帝)和代宗朱祁钰(猜测原因:代宗夹在英宗之间)不在此列。现在只需把十三陵分别和年代表对照就可以知道了。这时又发现维基百科中关于“明十三陵”的条目中只记录了11个陵,于是再次查阅资料,逐个对照,发现少了“武宗康陵、世宗永陵”,于是补充进维基百科“明十三陵”中,我再次感觉有点爽。回到“风雪定陵”正文第3页的“十三陵全景图”,再仔细对照,原来印掉了一个“永陵”。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为第一陵,他是明第三个皇帝,那么前面的朱元璋和朱允炆肯定不在十三陵。再经过一一对照,确定代宗朱祁钰如是。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再次高兴。

  这时我有产生了几个疑惑:
  1、这三位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哪在何处?
  2、后来的清政府为什么不掘地三尺,挖得个片甲不留?
  3、这些陵墓中是否安装有机关?

  请点击继续阅读全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2:31 P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July 19, 2005

不休先生正传(11)短裤与短裙

  某君:“妈的,公司规定男士上班时间不得穿短裤。”
  不休:“不错了,总比规定女士上班不得穿短裙好吧。”

Posted by eapass at 10:53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不休先生正传(10)外国的月亮

  某君对于某事发出无限感叹:“还是外国的月亮圆啊。”
  不休:“也不一定,咱们国家的月亮至少比非洲的月亮圆些吧。”
  不休:“也就是说,月亮圆否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成正比。”

Posted by eapass at 10:44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ly 12, 2005

信息、知识和智慧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T. S. Eliot (1888-1965)

  到哪里去找回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到哪里去找回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
  ——艾略特

  附全诗原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1:0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ly 10, 2005

重叠

  "The king fucking is the son of the king fucked."
  这是一句浅显而又充满智慧的话。开始我没有懂,因为不够成熟,后来我懂了。接下去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懂了。
  其实我没有懂。最简单的就是最复杂的,最复杂的也是最简单的,沿着圆圈绕了一周,当你回到起点的时候,你才明白你其实并没有懂,这时候你又一次体会到为什么有个词汇,叫作“境界”。
  从“字面意义”到“金正日是金日成的儿子”,再回到“本意”,原来充满了惊人的暗喻。当你庆幸自己躲过第一道机关正自鸣得意时,脚已放在第二道机关上,就算你天生聪慧再次躲过第二道机关,第三道恐怕也难逃。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够读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亲爱的朋友”来称呼您),估计大多数已经躲过了第二道关卡,那么让我这个侥幸之徒来给你揭露这诡秘的第三关。如果你非要认为这个机关是我意淫出来的,那就放心大胆的踩下去吧,也许我(eapass)正躺在地上。
  本着介绍游戏不给攻略的人道主义精神,本着自己屁股自己擦的自力更生原则,请再次允许我残忍的缄默。好马不吃窝边之草,杀人不用自己的刀。前些日子花了点碎银子寻了两把二手洋刀,让我趁此机会借刀杀人吧。

  刀一:

  时间:1978年
  地点:亚洲印度
  人物:妹尾河童 日本 舞台设计家
  “我在瓦拉那西认识的卡马利赛·克马尔·辛,堪称是位先进的知识分子,不但日语流利,据他说还正在学意大利文。他也老实不客气地批评了种族制度。不过他曾多次提及:我这个‘辛’呢,代表的是种族制度里排名第二的‘刹帝利’(贵族、武士)嘴上说着‘种姓制度不好’,其实心里却完全不这么想,这种情况很常见。”

  注:种姓制度,特指“印度种姓制度”,属于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
  婆罗门:代表神庙的宗教官员,
  刹帝利:代表帝王将相,
  吠舍:代表平民,
  首陀罗:代表奴隶。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刀二:

  时间:1977年-1979年
  地点:非洲喀麦隆
  人物:Nigel Barley (奈杰尔·巴利) 英国 人类学家
  “连受过良好教育的非洲人也不承认你可以是黑人,同时又是种族主义者。”
  “我曾与一位大学生聊起扎伊尔境内屠杀白人的惨剧,他的回答便是双重标准的例证。他说活该,谁叫他们是种族主义者。我问这是否代表你愿意取多瓦悠女子为妻?他瞪着我,好像我疯了,回答道:‘绝不能与多瓦悠人婚配。他们是狗,畜生而已。’”

  注:多瓦悠人——北喀麦隆族群,被其他族群认为是低级民族

  该说的我都说了,不该说的我当然不会说,让我们举起酒杯,再次品味这句旷世经典:
  "The king fucking is the son of the king fucked."

Posted by eapass at 10:36 PM | Comments (7) | TrackBack

July 05, 2005

一句话

  这几天来一直有句话在心中旋绕,当我在想“美秀博物馆”的修建起因时,这句话突然冒了出来。
  “救人无须理由,杀人才看动机。”
  从一开始到现在,总感觉这句话有些不对劲的地方,也许概括性太强而显偏颇。
  我的这种感觉就像——你手中有个盛满水的容器,从一拿起这个容器,就知道这个容器在露水,或许因为你不想找这个洞,或许因为这个洞本身太小,你审视一番却毫无发现。于是干脆把这个容器放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大家来看看,到底有洞还是没洞,到底洞在哪里。

Posted by eapass at 11:56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June 23, 2005

Neo的选择

  有一本书叫作“Sophie's World”,名字取得太妙了,当你知道“Sophie”的真正含义时简直拍案叫绝。翻译成中文名“苏菲的世界”后,“苏菲”一词失去双关性,意味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书中有一只从魔术师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人类是寄居在小白兔皮毛深处的微生物。有些人永远待在皮毛深处,在那里怡然自得的过一辈子;而有些人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不断往上爬,想要看清全部。向上爬的过程是艰难的,其中有些人掉下去了,但也有人死命抓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的人们大声吼叫。

  有一部电影叫作“The Matrix”,中文名翻译为“黑客帝国”,简直让我作呕,个人感觉这比“The Day After Tomorrow”翻译成“后天”更差劲。
  影片中有个角色-“CYPHER”,就是那个想回到Matrix而背叛的人,我想,他就是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自己选择掉下去的人。

  下面是Cypher在饭馆里进餐时与Smith(史密斯)的对话:

CYPHER: You know, I know that this steak doesn't exist. I know when I put it in my mouth, the Matrix is telling my brain that it is juicy and delicious. After nine years, do you know what I've realized?
CYPHER: Ignorance is bliss.

  后来,Neo(尼奥)去找MORPHEUS(莫斐斯),MORPHEUS给了他一颗红色的药丸和一颗蓝色的,让他自己作出选择。

MORPHEUS: You take the blue pill and the story ends. You wake in your bed and you believe whatever you want to believe.
MORPHEUS: You take the red pill and you stay in Wonderland and I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hole goes.

  最后,Neo选择了红色的药丸。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换作你,你会选择哪种颜色的呢?

Posted by eapass at 01:17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June 20, 2005

不休先生正传(9)三个故事

  不休先生语录:“对一个低级的问题,回答的高级方法就是使用低级的形式。因为低级的问题又是最难回答的,那么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回答,也许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办法。”


  故事一:万人迷该不该去做美容手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漂亮的姑娘,除了那颗美人痔,简直就像一块透明的玉,喜欢她的人很多,大家都叫她“万人迷”。后来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万零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人就是不喜欢万人迷,左看右看总感觉不顺眼。万人迷的经纪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告诉了万人迷,万人迷无奈的回答道:“我到底还是不是万人迷?我需要为这个第一万零一去做美容手术吗?”

  故事二:厨师的烦恼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厨师,弄得一手好菜。有一天,老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老板问道:“老厨师呀,最近你的手艺回潮了吗?”
  老厨师回答道:“没有呀,手艺更上一层楼呀。”
  回答完后,老厨师反问道:“最近你吃过我炒的菜?不满意?”
  老板回答:“没有。”
  老厨师又问:“老板,你以前吃过我炒的菜吗?好吃吗?”
  老板回答:“当然吃过,当然好吃呀,否则你也坐不了这个位置嘛。”
  老厨师皱了皱眉头,继续问道:“那你怎么怀疑我手艺回潮呀?”
  老板尴尬且不自然的笑了笑,然后回答道:“不是,主要是有一位顾客反映吃了你炒的菜之后肚子疼。”
  老厨师迅速的反问道:“是那位顾客亲自给你反映的吗?”
  老板说:“不是。”
  老厨师:“和那位顾客一起进餐的人有肚子疼的吗?”
  老板说:“没有。”
  老厨师:“其他顾客有反映吃饭后肚子疼的吗?”
  老板说:“没有。”
  老厨师:“那我只能认为他是因为肚子疼而肚子疼了。”

  故事三:苏菲的生日礼物

  还有几天就到苏菲的生日了,苏菲的爸爸问苏菲想要什么礼物,苏菲一言不发。
  爸爸不解的问道:“苏菲,你的生日快要到了,不想要点什么礼物吗?”
  苏菲摇了摇头。
  爸爸又问:“你不是很想种花吗?我今年送你一棵郁金香好吗?”
  苏菲用深邃的眼神望着父亲,回答道:“爸爸,不是我不想要呀,不过去年你答应我的花盆后来忘了买给我,现在光买花有什么用呢?”

Posted by eapass at 10:13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ne 18, 2005

学海无涯乐行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大家应该都知道,至少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当时还有同学把这个作为座右铭,那时的我感觉读书这东西烦是烦点,倒不完全是苦,又因为正被另一种“腐败”思想所“毒害”,对这话也没太多感觉,倒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感触颇深。后来到了高中,终于深深领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滋味,废话,不想拉屎却非要你拉,你能不苦吗?
  “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呸,这话真害人不浅呀。读书、学习、求知这种本应该让人着迷的东西,经过种种扭曲之后,变成一杯苦酒,不,一大杯苦酒,不,一大杯臭狗屎。臭狗屎你爱吃吗?不爱。那么书你爱读吗?当然也不爱读了。不想吃的东西由于各种因素,你不得不吃下去,这滋味能不苦吗?强奸之苦大家受得少了,但顺奸之罪,谁也不会少受。
  苦,这种东西可不能随便宣传,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忆苦思甜的年代了。什么埋头“苦”学,什么“苦”心专研,这东西让正在发育的小青年们一听还不傻眼,谁还去读书呀。俺小时候的理想——虽然没有当成,但请大家不要笑话——是当一名科学家。为什么想当科学家?现在的我哪里知道当年的我怎么想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时的我一定认为当科学家是乐而不是苦。现在大家都不当科学家了,当科学家哪有当明星爽呀,实在当不成明星的,也要当个“懂事”的长之类的,要不混个“人民公仆”也成。“人民公仆”多乐呀,真要是弯着腰、低着头为人民服务的苦差事,谁还争先恐后去当呀?
  学习、求知、读书这么沁入心脾的事怎能这样来宣传,所以,让我们把这句话改一下:“学海无涯乐行舟”,看,多爽呀,浆握在你的手中,想划到哪就划到哪。

Posted by eapass at 10:07 A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June 16, 2005

后来

  很久很久以前,离开了妈妈,我会哭,
  后来,离开了熟人,我会哭。
  后来,离开了玩具,我会无聊,
  后来,离开了玩伴,我会无聊,
  后来,离开了书籍,我会无聊,
  后来,离开了电视,我会无聊,
  后来,离开了电脑,我会无聊,
  后来,离开了网络,我会无聊,
  后来,离开了书籍,我会无聊。
  后来,我一个人静静的躺着、坐着、站着、走着,一个小时内也不会感到无聊,
  后来,我一个人静静的躺着、坐着、站着、走着,两个小时内也不会感到无聊,
  再后来,三个小时,
  然后……

  上面的文字写于2005年5月26日下午,现在补充一点想法:
  一个人的思想,不会像青春期少年那样,自然而然的自我生长,它必须在众多其他思想的灌溉下才能茁壮成长。平时所看、所听积累的素材,就像那大袋大袋的爆米花,在思考的咀嚼下,打发没有这样、没有那样的所谓无聊时光。

Posted by eapass at 07:50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ne 12, 2005

历史大讲堂

  《历史大讲堂》- 李东阳著
  “历史即人生,人生即历史。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展现了超越我们所能想像的无穷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从中学习、思考、领悟。”
  “历史从来不是枯燥的史实与时间数字,是人们生存的智慧库,是人一生可以获得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historyldy2.jpg

  这几天最让我爽的事情就是看这本书,尤其看其中的《史记》三讲那部分。最后,感谢六翼的推荐。

  这张照片自我感觉还拍的不错,单单为拍摄这幅照片所动用的工具之多,乃我拍照史上又一记录。而且让我再次体会到那条亘古不变的黄金定律:摄影乃光和影的艺术。

Posted by eapass at 12:15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ne 09, 2005

不休先生外传(6)野趣与蚊虫

  天,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这白茫茫的一片叫不叫云。山依然屹立在那里,不知道是否还叫青山。
  不休先生手捧一本书,坐在一棵树下。
  路过的一位朋友,走上前,问到:“怎么在这看书呀?”
  不休反问:“你屙过野尿吗?”
  “屙过。”
  “那你应该可以推广出在这里看书的乐趣,野趣总该懂吧。”
  “果真这么爽?”
  “非也,非也。每一种爽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此话怎讲?”
  “此话无须讲,你过来坐5分钟就会明白。”

  于是,这位朋友在不休的边上坐了下来。地上有无数的蚂蚁,时不时的有几只爬到身上,其中不乏钳工般的工蚁。一会儿树上的蜘蛛又掉到脖子上,你开始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感觉痒痒而已。刚搞定蜘蛛,野蜜蜂又来了,嗡嗡嗡的围着你转,飞得几乎贴近你的脸庞,除了眼睛以外,人一动不动。还有可恶的蚊子,这个无须介绍,大家心知肚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认识的小东西偶尔在你身上的某个部位出现一下。

  5分钟后,这位朋友明白了,起身告辞。
  忘着朋友远去的背影,不休自言自语起来:“只要不在睡觉的时候,偶尔被蚊虫咬咬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它只咬在你的表皮上。心灵的盯咬让人怀疑自己是否活着,蚊虫的盯咬反而使你找到活着的感觉,因为这让你知道自己身上还流着血,红的、热的。”

Posted by eapass at 09:18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une 03, 2005

有一种感觉,叫心痛

  上周的某天晚上,临睡前看一本书,夜深人静,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是一本散文精选集,杂七杂八收录了很多作家的散文随笔。和平常一样,我很平静的看着。翻过一页,新的一篇文章,开头几段有些堆叠辞藻,我皱了一下眉头,坚持下去。强看过几段后,实在无法忍受了,商店里面的一件烂衣服也要花一大段形容词,还拟人似的替衣服故作深沉大发感叹。当我想到“矫情”二字之后,果断的快速翻了几页,跳过,并略带遗憾、稍带期待的去迎接新的文章。大概十多秒后,我感到有些不对劲,怎么又是这种风格呀,看了一下作者,又对照了上一篇文章的作者,晕,原来是同一个人,只好苦苦的又快速翻了几页。

  在翻这薄薄的几页纸的同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心痛的感觉,而这种心痛的感觉是今生从未产生过的,一种很奇怪的感觉。神经立刻兴奋了起来,也许因为是“第一次”的缘故吧。于是,我把书放在一旁,静静的坐着,打开思维的搜索引擎,去寻找类似的感觉,我想用词汇来描写这种奇妙的感觉,哪怕找一种贴切的比喻也好。
  在对比了很多比喻之后,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比喻: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峭壁上有一块突兀的岩石,刚好挡在中央。在水流急速下降的途中,突然被这突兀的岩石挡了一下。
  我想,“飞流”应该明白我当时心痛的感觉,而且它和我都知道该继续的依然会继续下去,这叫作“BEYOND的精彩”。
  想完这个比喻后,我就放好书,困觉去了。

  事过一周,才写出来,现在已经体会不到那种感觉了,还好当时找到一个比喻后才睡去,否则连感觉的影子都寻不着。

Posted by eapass at 11:50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y 30, 2005

不休先生正传(8)青铜圣斗士

  二零零五年五月三十号凌晨,不休碰到了一个触发器,产生了一种想法。
  这种想法,在一九一九年三月十五号也同样有一个人产生过,这个人姓毛。
  后来,有一个姓李的人也有过。

  在稍稍有些惆怅之后,不休对自己说:“青铜圣斗士就是青铜圣斗士,既然没有雅典娜的血,就只能靠燃烧自己的小宇宙了。”

Posted by eapass at 01:25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y 26, 2005

DO RE MI FA SOL LA SI

  今天起得很早,因为一些无奈的原因,为了担当起某项责任而参与了一些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我懒得写了,我是大懒虫,呵呵。
  仅写写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所获得的一些体会。

  1、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师”不但指各方面或者某方面比你优秀的人,也指相反的一面。例如,一个人有一些不好的性格,那么他就是你的反面教材,你同样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从而时时刻刻警惕自己的言行。
  2、当有人问你一个你并不想回答的问题的时候,一个微笑,一个傻笑,并一边道歉一边告诉对方不方便告之,也许比缄默更好一点。
  3、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平和的倾听群众意见,哪怕你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哪怕群众的意见不见得高明,至少你应该听,听而不取是你的事情,但是不听绝对是你的错误。否则,你可能会错过一个良好的建议,或者给群众傲慢的感觉,从而失去群众基础。
  4、群众的意见有时候是错误的,一个绝大多数群众所赞成的想法很多时候也并不见得正确,所以说,这个世界需要专业,这个世界需要专家。当然专家错误的机率也不见得比群众少,特别在中国。一种是自己知道正确的,但由于某些利益或者压力不得不说错误的;一种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正确的,但正好被一些权利机构所利用,成为御用专家,还傻乎乎的以为自己多么的专业。
  5、一个拥有优秀团队的专政往往比民主办事效率更高。但当专政遇到了小人领导者,后果却更加可怕。民主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它就是唯一的选择。也许成长在一个专政的社会里太久,我对一个纯粹的完全民主的社会也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惧。
  6、悖论让我体会到矛盾的无处不在,悖论是否有解?是否所有的悖论都有解?到底因为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还是因为我是天平座的原因,我比倡导“和谐社会”的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追求和谐。
  7、实际上,我个人并不相信星座和生肖天生决定人的性格,我想这是由于你知道了自己的星座和生肖,看了相关的资料,慢慢的被潜移默化,自己的性格也渐渐的向着那种方向发展。事实上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向对自己说“我一定行”一样,多多少少是有作用的。当然你对自己说“我是超人”这个肯定没用。

  上面乱七八糟写了这么多,思想还在不断的跳跃,看来我的思维是越来越发散了,但愿不要成为“散脑花”,呵呵。

Posted by eapass at 05:11 PM | Comments (7) | TrackBack

May 21, 2005

不休先生正传(7)彩铃

  MM S:“免费办彩铃,办不办?”
  不休:“不。”
  MM S:“免费哟。”
  不休:“不。”
  MM S:“免费都不办呀,为什么?”
  不休:“最讨厌就是彩铃,每次打电话对方有彩铃就非常不爽。”
  MM S:“为啥?”
  不休:“搞笑的彩铃还好,但大多数彩铃都是音乐,最烦就这个。用电话或者手机听音乐,完全是对耳朵的践踏。我已经被践踏过了,就不要去践踏别人了。”

Posted by eapass at 12:45 A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May 20, 2005

不休先生正传(6)追车

  雨下了一整天,
  不休撑着伞。
  快到车站了,
  却眼睁睁的看着汽车慢慢的启动,
  用了不知道有多短的时间进行思考,
  撑着伞,大步的去追车。
  感谢雨下了一整天,路已经冲洗得比较干静。

  车没有停,
  不休继续追着,边追边喊,
  跟着车,追出了好长一段路。
  居然在下雨天追车,而且速度暴快,而且追出这么长距离。

  惊讶的司机终于停下了车,
  不休上车。
  车上的人全部刷刷的盯着这个有点奇怪的人,
  其中有两道目光特别美丽。
  不休坐在车上,美美的。

  坚持,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Posted by eapass at 09:32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y 17, 2005

今天你笑了吗?

  今天你笑了吗?
  笑了几次?
  微笑了几次?
  放声大笑了几次?

  上面这些笑都是指发自内心的笑,皮笑肉不笑的假笑不在计算之列。自然而然产生的笑容,也许是世界上最让人愉快的表情吧。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应该也不能够减少。笑是一个人的权利,没有人剥夺你的笑容,所以自己要对自己的笑容负责,有的时候需要采用一些“强颜欢笑”的措施。

  我爱笑,但是严格的来说,我算得上一个内心比较严肃的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的笑容。笑并不代表肤浅,如果笑算一种肤浅,那么我宁愿肤浅。爱笑,应该算一种性格,而且这是一种受环境影响很大,和天性有关但可以进行后天培养的性格。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而在巴蜀文化中,笑算其中的一个特色。巴蜀的这种笑,基本上属于下里巴人的笑,通俗甚至庸俗,但是深有民众基础,从幼齿到白发,身上都流着这样的血液。

  仔细想来,从出生到死亡,一个人的微笑曲线通常来说,是一条递减的曲线,童年的时候笑容最多,晚年的时候笑容最少。想到这里,再看看现在的我,纵向来看,自己的笑容也在递减。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以前能够让我放声大笑的东西,现在我最多泯然一笑。随着知识的增长,思考的深入,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愈发感到痛苦。再仔细想想,即使这样,我仍然不会选择无知,笑的减少虽然某种程度上和这有关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用知识带给我们的素养去找寻、去获得更多的笑。

  笑,会产生一种激素。我想,这种激素应该可以带给人舒畅的感觉,可以降低人的疲劳,给人一种满足感,甚至于带走人无穷无尽的欲望,遏制内心的邪恶等等。总之,能笑就笑吧,能大笑就大笑吧。

  一个在逆境中还懂得欣赏花之美丽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当然,一个在苦难中懂得笑的民族也是有希望的民族。然而,现在人们脸上的笑容愈来愈少,人们住在更大的房子里,吃着更丰盛的晚餐,使用着更高级的现代产品,但是发出更少的笑声。是时候了,大家欲望少一点点,脚步慢一点点,每天多笑一点点,难道这样不好吗?我知道,我的声音很小,没有多少人可以听到,但至少在宁静的夜,我的心已经听到,至少我会给自己笑容多一点点,给周围的人笑容多一点点,让我那条递减的微笑曲线不要来得太陡。够了,如果能够这样,我已经满足了。

  朋友们,笑里藏“道”呀,所以我要笑,无论如何也要笑,至少要“强颜欢笑”。

Posted by eapass at 04:13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May 13, 2005

你在乎吗?

  刚刚看到自己随心所写的一段文字,仿佛应该是去年某个周末写的,具体时间不详,随手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丢到一旁。现在看看,感觉目前的想法和那时有了细微的变化。如下:

  “虽然知道自己要为自己而活,但还是会或多或少在意别人的目光和话语。人呀,还真是麻烦,所以还需要进化,不过这就是人的本性。”

  现在的想法:完全不在乎别人目光和话语的人,有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心中就不起一丝波澜吗?既然是本性,那么不管怎么进化,也许都会存在,只是多和少的问题。不在意不可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话语和目光才是解决之道。在赞美面前不要轻飘飘(至少不要一直轻飘飘,飘个几分钟,过过瘾就够了,仅当享受人生乐趣,本性呀,本性,呵呵,哈哈);在批评之前要静心思考、消化吸收;在虚伪、无知的赞美和批评面前,不予理会,直接倒入垃圾堆。

  “走自己的路,去说别人吧”,呵呵,开个玩笑。

Posted by eapass at 05:35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May 10, 2005

I Asked For

I asked for Strength
And was given Difficulties to make me strong.

I asked for Wisdom
And was given Problems to solve.

I asked for Prosperity
And was given a Brain and Brawn to work.

I asked for Courage
And was given Danger to overcome.

I asked for Love
And was given Troubled people to help.

I asked for Favors
And was given Opportunities.

I received nothing I wanted. I received everything I needed.

  摘自一则寓言。内容本身没有新意,有点教徒祷文的味道,无非就是一些激励人、安抚人的语句,对这样的主题我本早就麻木不仁了。虽然如此,我仍然热爱上面的这些语句,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或许是唯心主义在作怪。不过怎么说,就句式、音韵来看,还算得上不错的句子,朗诵一下吧。

Posted by eapass at 01:40 PM | Comments (8) | TrackBack

May 09, 2005

纸上谈酒

  我不喝酒,几乎可以说滴酒不粘,然而在很多场合,不得不张开“高贵”的嘴巴,让带着各种颜色的酒精顺着喉咙麻木的流下去。
  我不喝酒并不妨碍我对酒的喜爱和尊敬,正如我曾经说“和尚不一定信佛,信佛的不一定是和尚”一样。
  我不喝酒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比较特别。如今国内的“酒文化”俗之又俗,简直没有文化可言。觥筹交错之间,酒只是一种交易的附属品,它不是主角,它只是一种类似于催化剂、麻醉剂的东西。人人以能喝多少多少而自豪得意,仿佛量变就一定能质变。人与人之间相互劝、灌,用各种手法逼迫已经麻痹的双手再度捧起沉重的酒杯。在酒桌的战场上,一个个败退到“洗手间”,或者就地倒下,依然坐着的人脸上终于露出怪异的笑容。
  酒,在这个时候,不再是酒,也许只是另外一种形式上让对手倒下的工具。“品”这个字不再和“酒”联系在一起,因为肚子的大小才是关键,鼻子、舌头和大脑都不重要。
  这是对酒的亵渎,在一个对酒没有一丝尊敬的环境里,滴酒不粘就是我最好的选择,我要用我的拒绝饮酒来捍卫酒的尊严。

  在各种饮酒方式中,我最欣赏两种:

  其一,环境安静,有音乐或者没有音乐。透明的玻璃杯,有色或无色,倒上有色或无色的液体,刚刚覆盖完杯底,最多不超过酒杯的1/5。半握的手把酒杯送到嘴唇,嘴唇与酒杯光滑的杯沿亲密接触,然后嘴唇微微张开,当手腕慢慢转动,杯底缓缓提升,微张的双唇吮吸着带有酒精气息空气的时候,这种渴望到达一个顶点,前戏就在这个过程中完美的结束。当嘴唇和液体接触的一瞬间,进入高潮,当液体顺着嘴唇滑滑的经过口腔的时候,高潮继续着,伴随着液体在喉咙中发出的咕咕声,华彩篇画上圆满的句号。而剩下的那几口不过是为了喝完而喝完的过程而已,仅此,仅此。

  其二,骄阳似火,环境暄闹,赤着膊子。没有酒杯,只有土碗,巴掌大的碗口,酒盛得满满的,还不断的往外面渗,这酒最好是水酒,当然被尿洒过的高粱酒更好。没有前戏,撒哈拉归来的旅人在水的面前哪里还需要前戏。直接把碗送到嘴上,一鼓作气,边喝边洒。洒,在这里是一种升化,通常来说,一碗酒要洒出一半为佳。没有前戏,直奔主题,当酒饮毕,把碗往地上一砸,高潮在这“啪”的一声中绽放出晶莹的水花。而剩下的那几碗不过是为了喝完而喝完的过程而已,仅此,仅此。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如今、今后,亵渎过、亵渎着、准备亵渎酒之神的芸芸众生。

Posted by eapass at 08:50 PM | Comments (5) | TrackBack

April 23, 2005

说服

  在交流中,人们总有一种趋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试图说服对方同意、相信自己的观点。我想,这种趋势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现。这是一种正常的人类行为,当然也是一种正常的趋势,无可厚非。
  对“说者”而言,即使不能保证自身观点的正确性,仍然具有这种趋势。甚至于,有时候明知道自身观点错误,但为了某些目的,利用语言、推理等手段,依然设套子让人钻,然后牵着驴子转。
  对“听者”而言,有两种极端的例子。一种是全盘皆收,完全认同;一种是全部拒绝,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
  排除上面的那些特殊情况,即使“说者”观点正确、表达清晰、推理严谨,也并不能保证“听者”就一定能够信服。人人都有独立的思想,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服的。真正的信服往往不是被说服的,而是听了一系列言论之后,经过思考,甚至经历一些事情后,才最终从心里信服。
  所以,“说者”,应该真心实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仅仅是当时的观点,很有可能过段时间,自己都不再支持自己的观点,就像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在表达的时候,应该做到表达清晰、推理严谨、论据全面,不要为了支持你的观点而抹煞反例。如果你能够推翻反例,那么反例就是你最有力的证据;如果你不能,那么反例使你对自身观点重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把观点强加于人,该说的既然都说了,剩下的事情应该由“听者”来拿这个接力棒了。
  “听者”,应该带着置疑来倾听,不要陷入“说者”的套子,当然也不要抱着以前的认识不放,思考、思考、再思考,没有必要马上信服,也不需要马上信服,放上一段时间,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

  写上面这篇blog的原因很简单,就“听者”的层面来说,我很早就入门了,但就“说者”这边来看,我最近才明显的意识到这一点。自从上次写了置疑这篇blog后,我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就一些复杂问题的论述上,经常有意识的提醒对方要置疑,不要完全相信我的观点等等,这篇文章也许就是这种潜意识的产物。blogger经常进行读者和作者的交叉换位,在提醒读者要置疑的同时,当然也应该提醒blogger这个“说者”。

Posted by eapass at 12:52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April 22, 2005

心智与社会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智如何运作,你就无法真正了解社会是什么,因为你的心智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就是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一切事物造成的,它就是你心智的复制品。”

  -- 克里希那穆提

  我的体会:社会就是所有人心智博奕的产物。

Posted by eapass at 02:49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April 13, 2005

不休先生外传(5)打望

  不休先生独自漫步在石板小路上,缕缕阳光穿过树冠,跟随着不休,形影不离。
  迎面走来一个青年,仿佛和不休很熟。
  “不休先生好。”青年问候道。
  “你好。”不休回答。
  “不休先生呀,我前几天读了一篇文章——‘小幸福’,受益匪浅。”青年继续说道。
  “是吗?怎么个受益匪浅法?说来听听。”不休问道。
  青年挠了挠头发回答:“那篇文章告诉人们,要把握住每一个小的幸福,不要等待、把握现在。我这两天尝试了一下,效果斐然,每天的快乐指数起码上升了10个百分点。”
  “Congratulations,你怎么尝试的?”不休好奇的问道。
  青年微微一笑,然后回答:“很简单,以前我走路总是目视前方,绝不左顾右盼,即使与PLMM擦肩而过,也依然面如泰山。如果有个PLMM看我一眼,当下就作“疑是地上霜”状或者变成“思考者”雕像。现在我遵循“小幸福”发则,把握身边一切美好事物,绝不放过任何美好的东东,在PLMM面前永不低头,对PLMM的目视回以欣赏、赞许的目光,以示对其美丽的肯定,从而到达打望者和被打望者双赢的结果。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点心得。”
  不休听后,放声哈哈大笑。
  笑罢,说道:“领会精神、领会精神,不错、不错,不是你的错,只怪春天太短,加上夏天惹的祸。”

Posted by eapass at 11:46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April 11, 2005

无题

  无知不等于纯洁;偏见不等于高尚。

Posted by eapass at 05:44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April 09, 2005

语速

  今天看一个节目,突然感觉女主持人的语速让我不喜欢(不喜欢并不表示反感,这种不喜欢应该是比较中性的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主持人的语速愈来愈快,尤其以女主持人为最,数量上、速度上都明显占优。
  当我出现这个感觉后,首先告诉自己语速快表示信息量大,但仔细听听内容,发现里面废话也不少。再仔细想想,与一个语速慢的人交谈,也并不一定会感觉到信息量少。个人获得信息量的多少、能否理解对方的意图,主要与谈话者的观点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严密,用语是否准确、贴切等有关,仿佛和语速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语速太快,给人一种压迫感,容易使听者感到疲惫,什么都听了,但仿佛什么都没有记住。当然,如果辩论、吵架的时候,自己底气不足,想以快的语速来压迫和麻痹对手,我不反对。不过平时说话,我还是喜欢听不太快的,给听者一个瞬间思考的时间。我甚至认为就算是新闻播报,如果不是突然事件,也没有必要用打机枪式的语速。
  中文天生言简意赅,表达一个意思所需音节比其他语言要少。想想古文,一篇文章多短呀,节约了多少纸张,少砍伐了多少树木呀。什么好的不学,要学洋人说话打机枪。(当然,洋人说话慢的也不少。本段仅开开玩笑而已)
  呵呵,啊哈哈,啊哈哈,啊哈哈,啊哈哈,啊哈哈。
  朋友,有话慢慢说。

Posted by eapass at 12:30 A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April 08, 2005

小幸福

  前天谈了“大道理”,今天来说说小幸福。
  上个月是我今年最不爽的一个月,从二月底一直持续到这个月初,各种烦事缠身,情绪起起落落,那篇“上上下下”其实就是写给我自己看的,用来勉励、爱抚低落的灵魂。
  还好,通过自己的不断调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跳出了那个框子,并且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武器。这是一个以攻为守的武器,虽然无法彻底斩取生活中的缕缕烦恼,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抵挡烦恼的蔓延。这个武器的名字就是——小幸福——敞开心胸,放松,体会生活的乐趣,从细微之处感受幸福。

  如果你发现空气很清馨,请闭上双眼,做一个深呼吸,一个不够就再来一个。
  如果你发现路边的小花很漂亮,请停下脚步,满怀欣喜的看上一分钟,一分钟不够就再看一分钟。
  如果你发现今天的晚餐美味无比,请放慢吃饭的速度,慢慢的、细细的品尝。
  如果你发现一张搞笑的图片,请和你的同事、朋友、亲人分享,与大家一起放声大笑。
  如果你发现躺在床上很舒服,就多躺一会儿吧;如果你发现某种睡姿很谐意,请多停留几秒钟吧。
  如果你发现一首音乐沁人心扉,请放下手中一切事情,闭上双眼,静静的感受音乐与心灵的碰撞。
  ……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唯一的诀窍就是不要等待、把握现在。不要去想做完什么什么事之后,再来体会这些东西。一个不会体会小幸福的人,即使在完成所谓大事情的时候,当短暂的成就感一消失,就只能继续不断的追求所谓的另一件大事情,来期待下一次完成之后的短暂成就感,从而渐渐迷失了幸福的真缔。
  生活得幸福与否,世俗上所谓那些追求并不是主导,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态,调整心态请从珍惜每一个小幸福开始。
  问问自己,今天真心的笑容出现了几次?

Posted by eapass at 11:38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April 06, 2005

大道理

  事件1:在某论坛,某网友评论“开复学生网”全是讲一些大道理,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内容。(当然,我并不这样看,并且个人认为李开复先生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
  事件2:洗冷水澡的这个星期,其中有一、两天差点放弃,然而忍一忍,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实话实说,鄙人很讨厌讲大道理的文章,说大道理的人,这种想法仿佛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萌芽了,当时的想法基本上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看不惯”。
  现在想想,中华民族仿佛天生就是一个懂大道理的民族,从出生开始,从来不缺少大道理的灌输,耳濡目染的东西哪里还需要灌输。大道理大家都懂,而真正去想,并且去做,而且能够坚持下去的人又有多少呢?有所作为的人往往就是遵循这些道理,甚至仅仅遵循其中的一条,去做了,并坚持了。
  所以说“贵在执行、贵在坚持”,这才是我们缺少的,当然也是我个人最缺少的。我自己做事情有坚持2、3天后放弃的,有坚持一周后放弃的,也有坚持一个月甚至半年后放弃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再坚持、再坚持……,成为习惯,成为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说坚持就坚持”这种事情,对人这种动物来说基本上很难。那么就先从小事开始吧,逐步培养这种坚持的品质。
  坚持洗冷水澡可以算作我的个人修练,呵呵。最近我还有一个修练:每天泡BBS不超过1小时,目前坚持了大概2周。当然,坚持写blog也应该算吧,呵呵,啊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哈哈。

Posted by eapass at 12:03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rch 28, 2005

幸福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其英文的表达:H=S+C+V

幸福=P+(5xE)+(3xH)
这里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情况。H代表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理想和幽默感等等内容。

幸福感=能力/目标

Posted by eapass at 02:30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rch 25, 2005

置疑

  从小到大都接受“要独立思考”的教育,什么“不要迷信权威”,什么“多角度看问题”等等。经常看到,也经常听到,甚至心里也经常想到,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屡屡犯下这样的错误。

  曾经,A说:“月亮是圆的”,我就以为月亮是圆的;B说:“月亮是方的”,我就认为月亮是方的;C说:“月亮既是方的,也是圆的”,我就相信月亮既方也圆;D说:“他们说的都错,月亮是没有形状的”,于是我又相信了。
  A、B、C、D,甚至E、F……,基于自身知识体系的原因,或者不同的动机,对“月亮”进行了各自的解释,但是“月亮”到底是怎样的呢?
  抬头看看夜空吗?你相信了你看到的结果,于是你便成为下一个G。
  那么你会说,多听听别人的解释,综合A、B、C、D……的理解,最后得出你的结论。不过仿佛有些东西并不是采样越多越好,否则怎么会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身上”呢?

  真相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有上帝知道吗?
  100%的真相的确只有上帝知道,但99%的真相,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努力去了解的,而那1%就是永远的置疑。

  写到这里,感觉前面的思维乱七糟八,上面这些差点被我删去,因为写着写着,我就开始对这篇文章的观点表示怀疑,完了,这个问题不能再写了,否则会得“怀疑病”。不过,我突然想到小时候思想品德课上,老师给我比较“资本主义的缺点和社会主义的优点”的时候,我那深信不疑的幼小心灵,最终还是没有舍得删去,留下来吧,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呀。

  个人申明:对事,我以怀疑为出发点,尽量从多角度思考,任何情况都留下那1%永远的置疑;对人,我以相信为出发点,本着人性本善的原则,保留怀疑为防身武器。
  补充说明:希望读者本着怀疑的态度来阅读本文,不过观看本文后,如果导致精神方面问题的,作者概不负责。
  再补(于文章写完几分钟后):完了完了,现在我还是对文章的观点持怀疑态度,总感觉表达的思想也对也不对,算了,以后再也不玩这种悖论主题了。

Posted by eapass at 11:59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March 21, 2005

上上下下

  周期,每个生物都有自身的周期,当然我们也不例外。一个人,除了受到体力、情绪、智力这些内在周期的影响,还要被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外部事物所影响,最终导致这个周期曲线扑朔迷离。自然和外部的力量我们无法控制,但自身调节也算是决定这条曲线的一个参数,我想,这部分应该是可以或多或少控制的,我们至少要学会控制。
  我喜欢平稳,不怎么喜欢上上下下的感觉,然而经常在无意间就身不由己了。比如,在“上”的时候,我常常得意忘形,最终“die in euphoria”;而在“下”的时候,又感觉灰暗消沉,然后麻木的坐以待毙,等待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把这个问题充分的暴露出来,希望自己今后能够逐步学会控制,虽然自己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不过我相信产生“蝴蝶效应”的可能性。

  昨天在看“超人特攻队 The Incredibles”花絮中的动画短篇“跳跳羊 Boundin”的时候,我仿佛从中悟到了一点什么。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感觉以后在“下”的时候,找出来朗读一下,应该会有些作用。下面摘录几句:

The main reason most people fail to achieve their goals is that they simply quit too soon.

Since each one of us has only one life to live on this planet, and we don’t know how much time we have left, we should live to the fullest each day, following our passions instead of chasing after our pensions.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Your Success Or Failure!

Although life is like a raging river with its ups and downs, how you handle the turbulence is what really counts.

From http://www.cyber-nation.com/victory/youcandoit/

Posted by eapass at 03:18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March 19, 2005

不休先生正传(5)臆断

  某日,不休先生与女子X和女子S在闲暇中东吹西侃。
  正好话题转到不休的所知所长范围之内,不休正想“豪言壮语”一番。
  女子X扔了一句:“算了,你不懂。”
  快刀斩乱麻的让话题跳转到另一个战场,不休先生刚刚沸腾的热血被无奈的冷却下来。
  不休只好默默的对自己说:“反正我一句话还没开始讲,就装不懂吧。”

  话题一个接一个的继续着,不休在旁边装傻式的敷衍附和,甘作绿叶衬鲜花。
  突然,又跑到一个不休感兴趣的话题。忍耐是有限度的,不休这次没有等待,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式伴着哀求的语气说道:“我来说几句嘛。”
  女子X不愧是主角,反应就是这么灵敏,轻松且开天辟地的说道:“你以前读书是文科还是理科?”
  不休老老实实的回答道:“理科。”
  胜负在这一瞬间已经揭晓。
  这次女子X反应更快了,大概连脑子都没有使用,条件反射(注1)般说道:“好,那么听我给你解释,……”
  不休此时已经哑口无言,只好甘拜下方、俯首称臣、偃旗息鼓,然后缩在屋角。

  一出戏就这样结束了,主角依然是主角,配角仍旧是配角,不过戏也只能算一部烂戏,本来情节就不好,对白又来个空洞乏力,实乃屋漏偏逢连连连夜雨。不过,这也不能怪主角,谁叫人家是偶像派呢,要怪就怪这个配角,谁叫你戏份太少。

  注1:实际上,条件反射是要用脑的,青少年朋友请勿被误导,谢谢。

Posted by eapass at 07:35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March 14, 2005

不休先生外传(4)矫情

  时间:公元2005年3月14日,传说中的“学雷锋的日子”过去8天之后,另一个据说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一天
  地点:Matrix
  人物:美女A、帅哥B、无名氏(性别不详)、不休先生
  天气:晴,下午有几缕阳光懒洋洋的照着大地
  事情的起因:美女A寻得几句“佳句”,与众人分享
  事情的经过:如下
  事情的结果:不详

  美女A说道:“最近看了几本书,有一些句子让人感觉很舒服,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比如“和谐的底子是寂寞的,寂寞而可以美,是因为忍耐”、“人世与人生就是这样铺展的”、“面向着死,天地之间,有着慈悲和忍耐的光。”这几句话出自《声色现场》中写小津安二郎的一篇文,是不是很有味道?笔调很老道,语言也精准到位。组合平常的词,起到不平常的表达效果,既是生涩,又是亲切的。”
  帅哥B作崇拜状:“是呀,是呀,写得真好,说得也很有道理,不错。”
  不休摇了摇头:“故弄玄虚。”

  无名氏作高人状:“不休呀,不休,你这个不懂风情的木鱼,哪里懂得文字的细腻之处。美女A,甭理他。我这里也有一些最近写的文字,稿费已到手,干脆念给大家听听。
  无名氏拿出文件袋,翻了几下,拿出一张A4的白纸,上面好像有字,然后念道:“一个小姑娘,托着腮,出神地凝视着远方,凝视着虎跳峡,设想着“高峡出平湖”的未来景观……朝拜的活佛、疲惫的马匹打断了她的思绪……小姑娘跳了起来,掸了掸裙子上的土,高声叫着:“妈妈,妈妈,你告诉我,‘这是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
  念完后,无名氏故意干咳几声,然后说到:“美女A,我这个写得还不错吧?”
  美女A没有说话。
  帅哥B的眼睛再度迸发出佩服的光芒:“是呀,是呀,写得不错,特别是最后一句。”
  不休用手摸了一下嘴巴,说道:“无病呻吟,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不是读书那几年我还练过一点忍术,早就喷了。”

  无名氏忿忿然,遂离去,临走的时候还留了一句话:“你他母亲的懂个屁。”
  美女A没有走,帅哥B也没有走,然而都没有说话。

  不休先生望着无名氏的背影,暗暗的说道:“其实矫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花花世界无奇不有,这也是一种形式嘛,不过我这个人年纪大了,受不了这些,容易吐呀。无名氏朋友,如有得罪,还请多多包涵。”
  “其实,我个人比较喜欢‘平中带花’的形式,平实的语言中点缀着恰当的修辞,一切语言都是为主题服务,而不是为了形容而形容,胡乱堆叠文字,甚至故意用一些修辞错位的手法,如果失去了思想主题,这些就是空壳,这就是故弄玄虚。”
  “说白点,赤身裸体的女人和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都容易让人麻木,还是雾里看花、薄纱遮体的时候最刺激、最喷血。”
  帅哥B眼睛又一次迸发出敬佩的光芒:“是呀,是呀,有道理。不过——,嗯——,不过——”
  不休急切的追问道:“不过什么?”
  帅哥B面颊微霞,说道:“我喜欢薄纱遮体的男人。”
  听罢,不休顿时大汗淋漓。
  美女A扑哧了一声,只是依然一言不发。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万千世界绝无雷同。

  附录:如果要看故弄玄虚,请看不休先生用一秒钟时间写的诗句,而且要多少可以写多少。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0:15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rch 07, 2005

Gone Too Soon

  放下鼠标,拿起笔,开始练字,一遍又一遍的听着“if i ain t got you”,刚刚写了几行,突然感到这首歌和Michael Jackson的“Gone Too Soon”有些类似,马上去找来。
  然后翻箱倒柜找出高中一年级的英语课本,背面是我的涂鸦(我小时候有包书的习惯,而且经常在上面画一些表达我瞬间想法的涂鸦),上面写的就是“Gone Too Soon”的歌词,巧呀巧呀,练字的字贴我每次都是随意翻,翻到哪一页就练习哪一页,今天这么巧,翻到的就是“时间篇”。
  听着“Gone Too Soon”,拿出相机,拍下了这一切,留个纪念。
  10年了,10年呀,就这样从我手中离去,只在脑海里留下一点残影。多情自古伤离别,时间的离别也让我如此伤感,还好我忍住了,连眼眶都没有润湿,虽然在心底听到了水滴的声音。
  "Karl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
  这句话忽然从大脑里蹦出来,10年前背过的文章,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心中有很多话,写下了,又删去了。
  什么都不要说,就让这些照片来见证这一切吧。

gonetoosoon1.jpg

  请点击继续阅读全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10:31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March 06, 2005

请让我战死沙场

  如果,仅仅是如果,在战争面前,你会选择什么?

  1、出卖灵魂,做一个汉奸,保全一条狗命。
  2、忍气吞声,做一个“顺民”,保存实力、蓄势待发、东山再起。
  3、挺直腰杆,做一名战士,抛头颅、撒热血。

  我在生命过去的岁月里一直选择第二个选项,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或者说看起来理性的选择,也许是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的美好的理想化选择。但是仔细想想,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如果先辈们曾经都选择了第二项,那咱们不是亡国了吗?
  今天我要颠覆过去的想法。如果,如果战争来到我的面前,请让我战死沙场。

Posted by eapass at 02:29 A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March 04, 2005

不休先生正传(4)爱国

  一日,不休先生与同事在办公室侃大山。
  X先生说:“我不爱党,党是假的,我爱国。”
  不休说“我连国都不准备爱。”
  X先生惊讶的问道:“连国都不爱?”
  不休回答道:“是di,小学老师曾经教育我们——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所以我不爱国,我爱中华民族。”
  停了片刻,不休大声问道:“同志们,这里有没有爱全人类的?”

Posted by eapass at 12:53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March 01, 2005

大前提

  财经郎闲评20050225 ——“俄罗斯私有化大起底”
  郎咸平:苏联照搬哈耶克的经济学理论,最终导致私有化悲剧的产生,是因为没有看到哈耶克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或者假设——法制化建设已经完成的国家。

  我的思考:“大前提”

  任何东西,任何理论都有它之所以合理或者正确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这个结论很有可能就是谬论,而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断章取义。
  这个大前提通常会被人们所遗忘。而失去这个前提,剩下的一切就没有多少意义,一杯美酒也许会因此而变成一杯害人的毒药。

  很早以前我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过经常又被我忽视掉。在看技术、科技方面文章的时候,我一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大前提,而面对生活上面的问题,或者说人文方面问题的时候,我往往会忘记去找寻这个前提。

  今天仔细想想,找前提,需要细心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一不小心,丢掉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得出的答案也许会大相径庭。生活、人文的东西涉及的面更广,对这些能力的要求更强,而我目前这方面的能力还很弱,这也许就是之所以被我忽略的原因吧。

  即使你找到了一个前提,那么前提之外的前提,你能够看到吗?而这是一个关于境界的问题,我们能做的、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这个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仅此而已。

Posted by eapass at 05:39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February 28, 2005

财经郎闲评

  请允许我用“财经郎闲评”来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这样绝妙的标题千中难寻一,可遇而不可求。郎咸平——郎闲评,和当年“周润发”拍“润发”广告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去年底我开始看这个节目,到今天也有2个月了,差不多到了说几句的时候。

larrylang.jpg

  郎咸平在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上的研究成果也令人惊讶,仅仅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全世界经济类排名第一),《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类排名第三),《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类排名第一),《Journal of Finance》(金融类排名第二)四本学术期刊上,就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财务、内幕交易、企业行为、股权结构,公司控制等诸多方面。
  这一数字对圈外人来说可能意义不大。然而,学术圈内的人都明白这是非常惊人的,即便全美前五位商学院的很多正教授都难以拿出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在国外,一般来说,在这些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就可以被评为终生教授。此外,大陆还鲜有金融学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金融论文。
  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全球第一的作者就是郎咸平,也正因为这么多年其学术论文的世界级影响力,2003郎咸平年荣登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李嘉诚办长江商学院时,力邀他加盟。

  “郎咸平可算得上是个与众不同的学者,他铁齿铜牙,充满了表达自己的欲望,他说他是那种‘一上台就很兴奋’的人。
  他喜欢给结论,他不喜欢模棱两可的答案,他能够把理论化的东西讲得非常生动,他不但富有激情,还富有幽默感。
  郎咸平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的小孩,天真的说出了众人不愿也不敢说出的事实,但是这一点就足够国内学者汗颜的(当然这也与朗是香港教授有关)。与其平庸,碌碌无为的躲在一个地方做着学问,倒不如包装自己,吵做自己,引发一场社会讨论,这样更有价值。”

  这是一个好节目,希望大家有机会找来看看,最后我友情提醒一下:郎仅仅代表郎本身,他说出来的也仅仅只是一个声音。千万不要迷信郎,应该辨证的去对待他的观点(因为他的推理能力太强,漏洞很少,很容易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相信他说的一切)。郎喜欢逆向思维,我们当然也应该对他的观点再次进行逆向的思考。他给了我们一个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给了我们另一双眼睛,给了我们一些跳出框框的思考。不必在乎郎的动机,不必在乎他是否炒作,不必在乎他收入多少,住什么样的房子,他儿子又怎么怎么,理性而不失偏颇的去吸收“财经郎闲评”带给我们的养分,为我所用,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附:郎咸平与记者的几则对话。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4:17 PM | Comments (18) | TrackBack

February 26, 2005

见证

  CCTV10有个栏目——“见证”,里面有句话——“见证风的方向”,刚才在屋子里面踱步,突然想到这句话,感到莫名的兴奋。
  “见证风的方向”,我现在根本不敢把心里的形容词拿出来赞美这句话,太苍白了,不说也罢。
  我想也许我的BLOG可以算作“见证心的方向”吧。
  最后,我要大声欢呼——CCTV10万岁!!!

Posted by eapass at 01:36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February 25, 2005

“数学思维”续

  前几天随意间写了一篇“数学思维”,通过查看网站统计系统发现,关心的人还颇多,其中不乏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来自数学专题资源网的网友hr(黄荣)在回复中写到:“其实很多人都已意识到这点,问题是当今的社会环境,评价制度使得老师有改革的自主权吗?我们更多地处于一种痛苦之中,最多采取折中的方式。”
  让我又有了再多说几句的冲动。

  实际上我也知道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点,不过这个“很多人”主要是指过来人,包括大多数教师和已经经历过十多年打磨的的人。
  而这些人只能算作曾经的受害者,今天的受害者依然蒙在骨里,而且他们只能蒙在骨里,或者说蒙在骨里最好。

  一个平凡家庭的普通学生,他没有任何能力(环境、经济、智力等等)另辟蹊径,他能作的就是成为一个最好的模型,否则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淘汰。
  对这种情况的学生,能够做的较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实情,给他知情权,在心里埋上一下种子,但是让他仍然按照老的模式进行学习。而且这个度一定要掌握好,否则学生对当前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并从行动上逆反的时候,那就糟糕了。

  教育的问题太复杂,历史原因太多,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指出的某些问题,今天依然广泛存在,我不想多说。

  在乱世中,你是跟着“乱”呢,还是继续“正”呢?
  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是“保持清醒”绝对是正确答案中的一部分。
  如果条件不允许你成为“人面人心”的时候,至少应该选择做个“兽面人心”,虽然选择“兽面兽心”来得更简单容易些。

Posted by eapass at 01:57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February 22, 2005

数学思维

  今天吃早饭的时候,我一边吃饭,一边对一个数字进行估算,当时使用了趋进法——估一个最大值,再估一个最小值,不断的在心算能够处理的范围内逼进——得到一个大概的答案。当得出答案的一瞬间,我想到下面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的数学教育到底培养了我们怎样的思维?

  有人说:“学数学好,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可以训练思维方式。”
  对,不错,不过目前数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思维,我要毫不留情的给它加一个定语——惯性,也就是“惯性思维”。首先申明,惯性思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然而当这种方式被目前的教育发展到极至的时候,弊早已经大于利了。

  简单讲解一下公式的推导过程,马上给出一系列需要背颂的东西,然后讲几个例题,然后再做大堆大堆的习题,最后学生利用这种方式所训练出来的惯性思维来应付考试。
  没有数学史,没有任何原因,仿佛公式都是从天而降一样。

  有人会问:“我们的题目不是经常在变吗?命题组不是经常在创新吗?”
  大家都在这个模子里面,你再创新也创新不到哪里去。而且你敢过分的创新吗?学生不用惯性思维的方式,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并做对这么多题目吗?聪明的学生只是在这么模子里面能够游刃有余而已。

  试想有两个智力水平相当的人,准备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做智力题的方式来训练思维。智力题都是精挑细选的,包括了各式各样思维方式的训练。
  一个人,每天做100道题,如果当时做不出来就马上看答案,并把方法记住,一年可以看36500道。
  另一个人,3天做1道题,如果能够很快做出来,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娱乐,如果不能很快解决,必须独立思考,而且只能在第3天结束的时候才能看答案,一年可以做约120道。
  这两种训练方法孰优孰劣,很难确定。但是我个人相信,当一个“老题”出现的时候,前者易胜出;而当一个“全新”的题目出现在两个人面前的时候,后者胜出的几率更大一些。

  重庆有句方言:“比到箍箍(重庆发音为ku,一声,“环”的意思)买鸭蛋。”试问,如果买鹌鹑蛋、鸵鸟蛋的时候,你还会拿这个买鸭蛋的“箍箍”去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笑不笑,我没有多大兴趣,只希望亲爱的朋友,请您不要笑。

Posted by eapass at 12:32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February 21, 2005

猪和狗的故事

  在“目的重和过程美”一文的结尾,我问:“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你迷失了这个最根本的目的没有?”今天就此话题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猪,一条狗。
  猪贫,食无饱;狗富,酒肉臭。
  猪,晚睡晚起;狗,早睡早起。
  猪为了每天能够吃上一顿饱饭,遂拜狗为老大,从此混于狗的世界。
  为了和狗打成一片,猪开始学着翘起一条腿撒尿,开始早睡早起,心里想:“等俺富了,就再也不受这罪了。”
  N年过去了,猪终于富了,离开了狗,不过依然是翘起一条腿撒尿,并且早睡早起。

  很多人都为了目标A去做某事,但很快就会遗忘自己的A,去继承了人家的B,而事实上最终成了猪狗不如的东西。

  以前看过一篇猪和狗的寓言故事,记不清细节,只记得猪跟着狗翘起一条腿撒尿和最后揭示的寓意,今日我重新构思一下故事本身,并保留寓意,作为上篇文章的补充。

Posted by eapass at 12:20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February 20, 2005

目的重和过程美

  到底是目的重还是过程美,这是个问题。
  在前几年,我那茫荒的思想沙漠,同时长着“目的重”和“过程美”两种野草。说它们是野草,的确不假。我冥思苦想也追究不出,是谁,在何时,播下了这些种子。
  这两种草长在一起,互相缠绕,你强我弱的生活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打了一个哈欠,醒了,操了把镰刀冲了出去。
  “过程美”这斯长得过于妖艳,“他妈的,不喜欢,割了”,一刀下去割掉了大半,留了点小枝,附于“目的重”旁,倒显得格外协调,我的手便停了下来。

  目的是最终的实质,过程只是目的之附属品。“过程美”不过是未达到目的之人的安慰之言,妖言惑众,煞是害人。
  怎样的过程才美?
  过程为目的服务,过程为目的生存。即使最终的目的未能达到,那么也能从中获得些许额外收获,从而为另一个目的服务,然后继续活着。这样的过程才算是美。

  如果有人问:“我去赌博,目的就是赢钱,但是即使输了,我仍然感到很愉快,因为我经历了刺激的过程,所以过程美。”
  我会说:“这个叫作没搞清实质,你去赌博,本身就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赢钱,二是寻求刺激,只是需求刺激这个目的,本身是以过程的形式来达到,属于隐性目的。如果你偏要说寻求刺激只是一个过程,那么请试想一下,一个毫无刺激而且必输的赌博游戏,你是否会去玩?

  人从一生下来,当一只脚跨进生的时候,另一只脚也跨向了死。
  那么生命不是一个过程美吗?
  任何问题遇到了死亡就会变得异常简单或者错综复杂。
  我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却无法回答,不过我有2点想法:
  1、小目的不能放到超大的目的中进行比较分析,否则会失去参照的意义。人只能和人比,不能和龟比,更不能和古树比。
  比如:“现在是看书还是聊天?”这个算是某小时单位的目的,你只能和今天的目的来进行比较,如果你今天的目的是尽情休息,那么你选择看书、聊天都无所谓,只要你认为不和今日目的冲突。这个小时单位的目的,就没有必要和今年的目标来进行比较,强于比较也没有多少意义。
  2、极端化法则用来分析目的与过程,当遇到死亡这个极值的时候,就会使问题变得苍白。此法在哲学范畴内不可乱用,用得太多,你就变成“老子”了,然后在“无为”中慢慢老去。只有精神、信仰这种比死亡活得更久的东西,才不怕死亡。
  "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ill die today."

  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者说,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可以肯定的说:生命的目的不是死亡,而是为了……。为了信仰,为了亲情,为了理想,为了金钱,为了欲望,为了快乐……,为了任何你愿意付出的东西,就是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已经比较明确了,只是现在不想和大家讨论,以后有心情的时候再说吧。

  亲爱的朋友,你为了什么呢?
  你问过自己吗?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你迷失了这个最根本的目的没有?

  注:本文只代表我目前的观点和想法,不对未来思想的转变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5:45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February 13, 2005

不休先生外传(3)作家和妓女

  某日,不休先生与P君闲聊。
  P君曰:“老兄文彩飞扬、思想睿智,缘何不当作家?”
  不休曰:“余非文学青年,顶多算个文学爱好者。而且……”
  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知道妓女吗?其中绝大多数不会是为了满足性欲,而去当妓女的吧。”
  P君连连点头,并不断的重复着:“那是,那是……”

Posted by eapass at 10:29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February 12, 2005

半夜听歌

  写完上篇文章,我开始听歌,好喜欢,好喜欢,半夜听歌的感觉。
  因为白昼时看不到天上的繁星,也没有月光照到你的窗前。
  白天的你不属于你自己,你只是这个喧啸城市中的一个人。
  夜晚的你才属于你自己,属于你的心。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去聆听。

Posted by eapass at 02:13 AM | Comments (6) | TrackBack

February 11, 2005

两句话 - 无题

  刚才翻到一张纸,上面有我随手写下的两句话,可以算作我思想的碎片,发上来算是存档吧。

  第一句:
  “时间的车轮会压得人粉碎,连同人的思想。只留下一点儿孤魂野鬼,半夜时分偶尔显一下身影。”
  注:原句中我写的是“历史的车轮”,现在改为“时间的车轮”。

  是什么东西触发我写下这样的文字,什么时间写的,具体想要表达什么东西,现在似乎记不起来了。

  第二句:
  “兴至即始,兴去即止。”

  当时和朋友聊天,朋友说,他blog中的一篇文章,是为了写点什么才写了一些纯文字。我用上面这句话来表达了我写blog的态度。

Posted by eapass at 11:28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February 10, 2005

80/20和60

  下面这幅图中的两种红色:一个浅一些,偏淡粉;一个深一些,为深红。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话题,完全是因为上次“网站首页春节版”的底色出了点小问题。这几天走亲访友,在不同的电脑上看自己的blog,偶然发现最开始的配色居然是那种难看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淡粉红色,在我的笔记本上面更是难看得撞墙。

  第一张:从Photoshop中直接另存的

redandred.jpg

  第二张:用相机对上图拍照,然后用Photoshop进行裁剪

redandred2.jpg

  你会发现第二张图中,两种颜色肉眼几乎分不出来。

  分析原因:
  1、家里所有的台式机,亮度一律为零,再加上很高的饱和度。
  2、我主要使用的这台显示器是特丽珑的,本身颜色偏艳。
  3、Photoshop没有进行矫色,色彩方面使用的是默认设置。

  以上原因最终导致了我的眼睛,实际上是大脑,把这种淡粉红色误以为大红色。

  结论:以后做东西,一定要在不同的显示器上面进行测试,特丽珑、钻石珑,CRT、LCD,这样才能基本上保证绝大多数情况下,能看到相对满意的效果。
  
  单就CG作品来说,如果在电脑上面看,会受到电脑硬件和软件在某种程度的曲解。显卡不同,显示器不同,就算前面这些相同,那么亮度、饱和度、对比度也可能不同,更不谈软件设置上面的差异了。事实上就算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你看到的也未必和我看的得相同,就算大家都不是色盲、色弱,每个人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和大脑的解析也会存在细微差异。为什么大家会喜欢摄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照片和人通过肉眼直接观看的景像是有所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异使人产生了新奇的感觉。以前我发过一个幻影龙的视觉折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看出幻影的效果。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东西永远不可能做到100%的满意,如果能够有60%的人说不错,就算合格了;如果能做到80%以上的人满意,就算优秀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自己独立或者说唯一的审美观,这和一个人的天生因素、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一首歌、一幅画,特别是艺术作品,无一不遵循这个80/20的规律。

  所以,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以大多数人或者你的目标群体为依准,而不要去考虑让100%的人满意,否则这样的作品很可能成为平庸之作,因为你我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天才。即使天才,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无限逼进而已,这根满意比曲线永远不可能和100%这根轴线重合。

Posted by eapass at 11:55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February 07, 2005

“迁徙的鸟”带来的思考

  以前写过“迁徙的鸟”一文,只用了“对鸟类和大自然的尊敬与热爱”这句话来表达我当时的感想和感情,没有细写体会。
  今天再看了一次,把其中的一些思考记录下来。

  对人和自然的思考:
  认识阶段1:人应该和鸟类和平生存,人和鸟是平等的。
  认识阶段2:美景是不是一定要实地感受,在心中无限拓展对自然的想像也许来得更美好。美景不是不值得看,而是不值得跑去看。你不能保证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打破生态本身的和谐,哪怕这点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认识阶段3:到底是维持还是打破。不要忘记:上帝带给我们美的时候,同样给了我们丑;带给我们善的时候,同时给了我们恶。美和丑、善和恶都是上帝之子,为了某种使命或者某种平衡而存在,存在就是存在,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就算人类个个都是佛心佛面,自然仍然会在弱肉强食的规则下发展,生态仍然会被打破,某些物种仍然会消亡。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到底是为了维持这个稳定态,还是加速这个稳定态的瓦解。如果这个态被打破了,肯定会有一个新的态来取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一个生态链无法继续稳定发展的时候,是减缓之还是加速,这是一个问题。其实这对我们人类来说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自身处于这个态中,维持肯定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如果给我一双宇观的眼睛,这一切就不重要了,这只不过是一个过程,一个轮回或者只是一个实验。

  话题太过严肃,不深入了,否则大家会被吓跑,回到“庸”俗易懂的论调上来。
最近我对周期性的东西越来越喜欢(估计女性朋友一定不会喜欢):日、月、星,四季、潮汐、生物钟……。其实喜欢周期的人应该是因为喜欢规律,喜欢一种稳定态,或者说在一个稳定的大周期里面不超出某种范围的波动,最多不过是“尿罐里面起点波浪”。

  BTW,突然想到小学时背颂过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年代久远,不保证上面文字无误。当时如果可以先看这部“迁徙的鸟”,然后再来背颂,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最后,用片中尾声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The promise to return has been fulfilled."

Posted by eapass at 10:18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February 04, 2005

网站首页春节版V2

indexspring2s.jpg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把红色的底板去了,太红了,红得煞眼,呵呵,恢复我喜欢的淡雅风格吧。
  在“网站首页春节版新鲜出炉”的回复中我曾经说过,“求变的动机往往来自冲动,冲动之后就一动不动。”现在补充一点:一动不动的时候只是在酝酿再次的冲动,如果不再冲动,那么就是人老了,或者说心老了。写到这里想到了下面这句话:“七十左右,解甲归田;八十九十,只有叹言;一百开外,后腰乱舔。”

  请点击打开首页

Posted by eapass at 06:08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31, 2005

李敖语萃和张晓风自选集

liaozhang.jpg

  本月买的2本书,前天到的,今天看着书的封面,内心依然激动,拆开包裹时的感觉就更不用说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看着这些书就感到高兴,哪怕只是捧在手里,这种激动的心情很是美好。
  美好,美好。
  当拆开包裹看到封面的第一眼,内心就禁不住的笑了,就像:

  花季的少男看到了心仪的少女;
  街边的色狼看到了婀娜的美女;
  沙漠的旅徒看到了茂盛的绿洲;
  赌徒看到了筹码;
  酒鬼看到了酒坛;
  领导看到了小蜜;
  官员看到了红包;
  情夫看到了情妇;
  黄世仁看到了喜儿;
  西门庆看到了潘金莲;
  ……

  眼睛先是一亮,内心一阵骚动,久久不能平息。

  请点击继续阅读全文

Continue reading ...

Posted by eapass at 05:20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30, 2005

学会过滤和放弃信息

  近来经常为信息太多无暇应付,而感到失去获得信息带来的快感和生命中的某些乐趣,今天我要做个初步了断。
  因为纸质书籍的获得需要付出相应的货币成本,所以我在购书方面较为谨慎,精挑细选,直奔名家名作,很多时候都是在看过部分电子版后才购进。目前平均一个月买两本,然后细读,根据书籍的类型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单线快读或者多线慢读。
  再说网上的数字信息,由于获得成本低(基本上趋于零),再加上自己的“贪得无厌”,往往置身于信息洪流之中,“下得多看得少”成了我和大多数网友的通病。
  从个人阅读方式来讲,多并不等于精,没有经过思考的阅读正如快餐一样只能充饥而没多少营养。我个人在电脑上面看书的速度明显比纸质书快,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该快的快,该慢的依然要慢。从自身经历来看,经常我什么书不看,静静的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更能提高思维的层次。
  从阅读内容上面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书籍,个人认为应该买纸质版阅读和收藏;另一类是商业书籍,往往从经典书籍中引申出一小点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处理,其实翻来覆去都是一些基本常识,或者大道理,这类书读10本还不如看10个经典的句子。
  所以,在这个商业社会里,你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学会过滤,从一堆资料中找出真正的精品,一般来说太畅销的书不要买,认准作者,只要作者对了,作品也就对了。我现在看看书名、目录、作者和样张,基本上就能判断一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不过这种能力对我来说还只是属于默认知识,要靠感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也不是不能总结,只是感觉我总结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他人,所以请大家建立自己的体系)。
  比过滤更重要的技巧是放弃,比如前段时间我喜欢收藏zno格式的英文杂志,后来改为收集zno转pdf版本的,现在想来简直是浪费时间。今后的打算是,精选几本每月必看,而其他一部分可以走马观花看看标题,拓展一下其他领域的知识就行了,更多的部分根本就没有必要下载。
  看得多不如想得多,学会过滤和放弃,就像学会后退一样,才能使你继续前进。
  今天就写到这里,还有很多想法没有整理成文字,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考虑,其实“放弃”是个大学问,且仅仅是放弃信息这么简单,几分钟前决定收笔而不继续写就是“放弃”,睡觉去也,否则明天早上起床就痛苦了。

Posted by eapass at 02:02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25, 2005

不休先生外传(3)A片

  一日,甲方S对不休先生说:“你应该这样这样这样,那样那样那样,再这样这样这样,再那样那样那样,然后这样这样这样……”
  不休无语中……

  憋了半天还是憋不住,发话:“你以为我们这个是拍三级片呀?俺拍的可是A片,要的是实力,要的是真枪实弹。不是你想飞就飞,想七七四十九天就七七四十九天。春不是叫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Posted by eapass at 12:06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24, 2005

异曲同工的两句话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异曲同工的两句话。

  "Booms are born in depression, come of age in skepticism, mature in confidence, and die in euphoria." said Bill Martin, chief economist of Britain's Phillips & Drew asset management.

  "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 - Mohandas Gandhi.

  第一句是出自经济学领域,第二句是出自圣雄甘地之口,但却惊人相似。前者风雅幽默,后者通俗平淡却不乏震撼。经典之处就在意料之外,就像一件事情大家都认为A到B,B再到C,而结果不是C却是Z,那就是经典,编故事、说笑话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Posted by eapass at 02:37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January 21, 2005

再见了,长宽,不再想念

  时至今日,我使用ADSL已经半年零几天了,以前用的长城宽带,是重庆市内宽带的第一批用户。经历过等待与激动,经历过每秒近10M的激速,也经历了蜗牛般的龟速。随在长宽速度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忍无可忍,在使用了几年之后,也就是半年前,换成了曾经被我从技术角度鄙视的ADSL,可笑,可笑呀。多情自古伤离别,当时作文一首,以纪念,今日从箱底翻出来与大家共享。

  时间在前进,历史在后退。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在无奈之下,我选择了后退,因为我知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现在不是good, better, best, 而是在垃圾中选择垃圾。

  再见了长宽,怀念3年前的速度,请注意只是速度,不是稳定,如果一天断线30次可以称为稳定,我也就认了。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上个世纪末有个叫modem的东西伴随了我很多夜晚,本世纪初我喜新厌旧把它打入冷宫。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就如同时装潮流般反反复复、周而复始。记得有这么一句话,“Fashion is something that goes in one year and out the other.”在这里我要改一下,Modem is something that goes in one century and out the other. 只是现在不但叫modem,而且多了一个前缀ADSL。

  让历史的倒退来得更猛烈些吧。

  此时,我在长宽的血管里面缓慢的、缓慢的流动,很舒服,很偕意。我知道饭后不要速走,闲庭漫步才能长久。

  不但我知道,长宽也知道,就连我的硬盘都知道。更想不到的是长宽带给我一阵阵亲切感,让我想到了年事已高的外婆,让我想到了她那蹒跚的背影,真的好亲切。不过这种感觉白玉微暇,有时会被我联想到那些破破烂烂的、一走一停的中巴。

  婴儿要离开摇篮,幼鸟终要飞翔;血液终究要循环,垃圾始终要代谢,我知道我不能再停留更久了,我用我最后的氧气,用那黑色的血液换成了上面的文字。

  再见了,长宽,不再想念。

Posted by eapass at 12:30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January 18, 2005

喜剧之王

  认识阶段1:喜剧之王就是搞笑之王,从外表到内在都是幽默和搞笑的,用自身的喜剧去感染周围的人,从而造就一个喜剧的世界。
  认识阶段2:喜剧之王实质上是一个悲剧之王,因为在一个悲剧的世界上哪里有真正的喜剧之王呢?外表的喜剧正是内心悲剧到达一个极点之后的反向迸发。喜剧之王谈何容易呀。
  认识阶段3:喜剧之王不是天生就是喜剧的,真正的喜剧之王,是在悲剧的世界里进行喜剧般的进化,把悲剧变成正剧,最终变为喜剧。这才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

Posted by eapass at 06:27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09, 2005

不休先生外传(2)小摊(下)

      3日后,不休来到马路边,站在自己的小摊前面,不卖东西却讲起了故事。(注:其实不休几个月前,看着别人小摊生意不错,也动了心,花了点银子租了个地盘,找了些石头、木板,汗流浃背数日之后,也搭了一个小摊,货品多为家中自产之物,什么泡菜呀,豆腐乳呀,天然柠檬水呀,也有一些自做的小凳、竹蜻蜓、涂鸦什么的。时不时的也有路人驻足观看,得点赠品,久了,也有些常客。)不休故意咳了几声,清了清嗓子,几个路人围了过来,人群中也有几个常客。只见不休双手放于身后,头或低或高,就是不目视前方,慢声声的说道:
      “一群人去骑马。有的人把马儿骑得飞快,但还是嫌不够快,还不停的鞭策着坐骑,巴不得马儿跑得像火箭似的;有的人把马儿骑得慢悠悠的,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快者对慢者说:‘骑快点吧,速度快点很刺激,可以听到风为你歌唱之天籁。”慢者答道:‘够快了,够快了,路上的风景我都看不过来了。’”
      “喜快者就快骑,好慢者就慢骑,各自有各自的乐趣,何必用己去度人。强拖慢者去快骑,两种可能:1、受不了这个刺激而心跳加速,喊着要减速;2、慢者爱上快骑,那这个之前的慢者只是一个隐藏的快者而已。强拖快者去慢骑,两种可能:1、受不了蜗牛般的速度,叫嚣着加速;2、快者爱上慢骑,那这个之前的快者只是一个隐性的慢者罢了。
      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快者如果因为快骑而从马上摔下来,伤得不重,且无惧心,继续快骑;伤得不重,但有惧心,从此慢骑;伤得很重,无能力再快骑,只能慢骑,但依然怀念快骑的日子;伤得很重,无能力再快骑,但心无依念,乐于慢骑。
      再则,因为岁月的原因而由快变慢,此类大多心存依念,遥想当年。而由慢变快的比较违背自然规律,就比较少见了。
      其实还有2种可能,大过节的,就不提了。
      故事讲完了,偶也该收工回家了,意犹未尽的,下次再来吧。”

      后记:故事里面说故事,寓言里面讲寓言,庄公笑了(“了”字发音:liao,读的时候需抑扬顿挫并拉长声音)。

Posted by eapass at 12:11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08, 2005

不休先生外传(1)小摊(上)

      马路边上有一小摊,店主为一20多岁奇女子,摊虽不大,但货比较独特,时时有路人驻足。不休先生也是经稍微大一点的小摊的摊主介绍才知道的,偶尔也去看看,满足一下好奇心,但几乎从来没有买过什么东西。如果一定说有,记忆中好像也就得过摊主一些赠品而已。
      岁末年初,不休报着再去得点赠品的心理又一次光顾小摊,还没有走近,就远远的望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是否因为过节,小摊清理存货,今天的分量特别足。走近后,不休伸长脖子慢慢搜寻,货的风格还是没变,都是些超前的物品,五花八门,煞是精彩。不休深知此物不适其身,心里暗暗的叹了一口气,便欲离去。
      转身之时,听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传出唏唏嗦嗦的评论声。也许刚才看货的时候太认真了,现在声音反而显得清晰。
      饭丝小妹A(听声音好像是女的,姑且叫做小妹吧):“竟然发现你的货物如此丰富,让我感到汗颜。比你小十几岁,现在才知道,世界上还又这么令人惊奇的东西。学无止境,天道酬勤。加油:)祝你的货品2005年更加精彩。”
      不休驻足未动。
      过来人大姐B:“我是通过W的小摊顺道找到你这儿的。生于70年代的我比你要大一些,感觉自己和你已经有了代沟。也许等你到30岁的时候就明白货品的好坏在于实用和淡雅。现在的你和当年的我一样向往着轰轰烈烈惊世骇俗的东西。小女孩,生意场最终会让你长大的,现在你卖的东西虽然比其他人炫目,但是这些东西还很苍白。因为,其实你并不懂卖货的真缔。没关系,你会明白的,多年以后……除非你真的希望一辈子都卖这样的货物,这些东西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送你四个字:‘脚踏实地’。”
      不休转过头去,未语。
      逾十多岁大哥C:“当阿加西明白了与波姬小丝夜夜买醉,狂欢到天明到底抵不过于格拉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一杯牛奶的幸福”。当叛逆的哈斯也明白“平静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我想,你也会明白的。”
      不休转过身去,欲语,话到嘴边却咽了下去,遂转身,踱步离去。

Posted by eapass at 10:0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05, 2005

不休先生正传(3)极端

      不懂小弟喜发问,但轻思考,每每发问常令不休先生苦笑。
      不休忍无可忍,无须再忍,问道:“尔的问题之前思考过吗?”
      不懂小弟神情凝重的答道:“吾似乎已经长考过。”
      不休笑了笑,说道:“估计是方法不对,那偶给你一个小贴士吧。”
      “一个东西如果想不明白,通常有两种方法来解决:一种是极端具体法,另一种是极端抽象法。如果还是想不明白,那就只有去少林寺问扫地的老和尚了。”

Posted by eapass at 04:22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不休先生正传(2)过程

      某日,不休先生正语气高昂的讲一技术问题。突然,一不懂小弟打断其言,问道:“这个东西都知道结果了,还研究过程干什么?”不休先是一楞,看了不懂小弟一眼,又望了望众人,说道:“其实人从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了……”

Posted by eapass at 04:1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January 02, 2005

2005寄语

  新的一年已经来到,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下午把网站的首页改了一下,做成了漂亮的新年版,大家去看看吧。

  请点击打开首页

  2005寄语:

  “世间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Posted by eapass at 08:15 PM | Comments (3) | TrackBack

December 31, 2004

匆匆_Rush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 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 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marks its presence in my small room in two or three oblongs. 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 and I am caught, blankly, in his revolution. 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reflect in silence. I can feel his haste now, so I reach out my hands to hold him back, but he keeps flowing past my withholding hands. In the evening, as I lie in bed, he strides over my body, glides past my feet, in his agile way. The moment I open my eyes and meet the sun again, one whole day has gone. I bury my face in my hands and heave a sigh. But the new day begins to flash past in the sigh.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What can I do, in this bustling world, 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 Nothing but to hesitate, to rush. What have I been doing in that eight-thousand-day rush, apart from hesitating? Those bygone days have been dispersed as smoke by a light wind, or evaporated as mist by the morning sun. 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 me? Have I ever left behind any gossamer traces at all? I have come to the world, stark naked; am I to go back, in a blink, in the same stark nakedness? 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28 March, 1922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 1922.3.28

Posted by eapass at 01:23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December 30, 2004

不休先生正传(1)信佛

      一日,不休先生与其母在家中就餐,电视上播了一则关于和尚的新闻。
      不休猛刨饭几口,食毕,举头对其母曰:“和尚不一定信佛,信佛的不一定是和尚。”
      母作茫然状,3秒后才出声。

Posted by eapass at 03:34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December 24, 2004

PageRank、域名与“有感情”

      以前网站是挂在asp空间上的,后来为了用MT,我在10月份把它转到了现在的php空间。好处当然多多,不过坏处也随之来到,www.cqcn.com的PageRank从以前的5降到了0,郁闷。在郁闷了1分钟后,我当机立断,决定不再郁闷,以后也再也不去想它了。11月底,偶然的再次检查这个域名的PageRank,居然重新回到了5,时至今日依然是5,呵呵,令人高兴呀。更令我惊奇的是:我的另一个域名www.5dchina.com的PageRank也升至了5,其实这个域名只是一个url转向,指向www.cqcn.com而已。


      点击看大图

注:
1、其实www.cqcn.com严格的讲不能叫做域名,cqcn.com才是真正的域名,www只是这个域名的主机头。
2、PageRank的介绍:点击

      cqcn.com这个域名是我最早注册的域名,cqcn代表chongqing,china,对我来说很有意义,而且也具有一些商业价值,曾经有人出价收购这个域名,我没有卖。(注:不卖的原因,不是因为有感情,而是因为收购的价格小于“感情”所对应的价值,大家能够明白我所说的大实话吗?)
      转说5dchina.com这个域名,注册当初的目的是想作为一个商业网站的域名,网站后来夭折,而域名留了下来,域名的本意是:5d = 2d + 3d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我的中国”,或者“无敌中国”,呵呵。前段时期,这个域名需要续费,当时我一直比较犹豫,续还是不续,这是一个问题。也问了一些朋友的意见,最终还是选择了“续”,毕竟这个域名也跟我几年了。对它,我是“有感情”的。

      什么叫“有感情”?
      我不知道。
      如果一个东西因为有价值,你把它留下来了,这个叫做“保值套利”(请原谅我使用这样一个生硬的经济学词汇,实在是想不出其他贴切的词汇了)。
      如果一个东西没有价值,而你把它留下来了,这个就叫做“有感情”。当然,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那就是让人产生“有感情”这种感情的价值,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收益。

      今天是平安夜,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圣诞节了,感谢关心和支持这个网站的网友和身边的朋友,谢谢,衷心的感谢。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Posted by eapass at 04:29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December 16, 2004

花开堪折直须折

      昨天,把一件一年前就希望实现的小愿望实现了。这一年来时不时的被这个小小的愿望所纠缠,这下算是做了一个了结。还好,等得不久,也就一年;还好,有得等,还等得到。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过只是等了一个轮回罢了,看过春花,吹过夏风,赏过秋月,在这个没有雪的冬季,四季给了我机会,花落了,花开了。虽然现在这枝花不是以前那枝花,但枝还是这个枝,只是花儿不同了而已。
      可是很多东西是没有轮回的,风吹雨打之后仍然只是一个无花的空枝。所以该折的时候就去折吧,不要犹豫。你哪里能够把握最好的时机,你哪里知道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呢?

Posted by eapass at 12:02 A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December 07, 2004

自然状态

      我可能算是很不用功的导演了,就是属于那种完全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里面。因为我觉得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业,成名不成名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你要保持你的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战争也好,宗教冲突也好,文化冲突也好,都是为了捍卫某些人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不能改变,这是最重要的。
                                                                        --何平

      上面何平导演所说基本上也算是我的生活哲学的一部分,没有优也没有劣,只有是否适合。不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维持到什么时候,因为维持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捍卫有时候是痛苦的,有泪也有血。当面对变革的时候,我不敢说捍卫,因为我不是保守派,达尔文的“进化论”哪里敢挑战,只要自己能做到随遇而安也就满足了。

Posted by eapass at 03:12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December 06, 2004

诗一首--无题

      今天起床穿衣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的诗句,好玩,吃饭时又修改了一下,还是第一次写这种类型的,真的很好玩。


            无题

      余乃天生性轻狂,
      盘古两载空忙茫。
      风过浪去如止水,
      我心只为亲友强。

Posted by eapass at 01:29 PM | Comments (1) | TrackBack

December 03, 2004

      寒冷的天气,我不喜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夏天。
      下面的文字是我今年夏天写的。

      躺在床上,准确的说,应该是爬在床上。虽然没有衣物的羁绊,但为了驱走体内时时迸发的燥热,整个人还是尽量的把肌肤贴在并不冰凉的凉席上。
      瞬间的凉爽之后,更是一种闷热,刺激着我大脑里的物理细胞,热、传导、守恒……。

      双脚一前一后很随意的放着,当意识到此,我便开始思索身体的形状是否为一个“大”字。郁闷,想这些干什么?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这样躺着,让大脑停止运转,让思维就这样空着。

      电脑风扇低沉的嗡嗡声,缓慢的渗入闷热、潮湿的空气中,然后又缓慢的弥漫开来,最后刺入我静止的大脑,几秒钟后,大脑又开始启动。耳边传来了一阵熟悉的声音,愈来愈大,愈来愈明显,这一阵一阵深邃的鸣叫就这样从童年走了出来,走出了我儿时的记忆,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时我才如梦初醒般的对自己说:“这是夏天,本就应该有蝉叫的夏天。”

      七月已是中旬,而我现在才听到蝉的声音,心中一阵不名的滋味顿时涌了出了,原来我一直生活在一个没有禅的夏季里。

      没有了禅,你有怎么能够感觉得到蝉呢?

Posted by eapass at 11:05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25, 2004

倚天屠龙之随遇而安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怕拼命怕平凡

      有得有失,有欠有还,老天不许人太贪

      挺起胸膛,咬紧牙关,生死容易低头难

Posted by eapass at 10:14 PM | Comments (2) | TrackBack

难得糊涂

      前几天看了2部压抑的电影:八厘米(8mm)(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主演)和异次元杀阵(Cube),都是揭露人性和社会阴暗面的影片,我看得是无比压抑,最后跳着跳着看完了。然后又找了几篇影评来读了读,越分析越压抑。晚上睡觉之前又看了看“杂文选刊”,把我从压抑看到了痛苦,最后用“这是社会进步的自然规率、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之类的”麻醉自己后,不安的睡去。

      这几天悲剧的报道颇多,让我莫名的在一个人独处时感到心在阵痛和流泪。我要解脱,我要寻求麻木,我要深呼吸。

      “消极防御的方式就是找点事情给自己做,沉迷于某项活动,让爱好或者沉迷来麻醉自己痛苦的灵魂。”

      太清醒了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情,否则也不会出现李白之人,能够在清醒中麻木也许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难得糊涂呀。

      找点喜剧片来看看,否则真的会疯。打算再看一遍“顺风妇产科”,一部超级搞笑的韩国情景喜剧片。可惜的是片子国内没有出齐,真tmd的遗憾呀。

Posted by eapass at 04:57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November 22, 2004

预警之我见

      很多时候,在某些不祥之事要发生之前都会出现一些预警,这是一种非第六感的东西,包括有身体的,感觉的,亲戚朋友的。并不是所有的预警都是错觉,超过半数的预警的确是灵验的,或者说是比较准确的。
      比如说,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虽然你现在感觉身体良好,也许应该立即采取一些措施,否则,在1、2天后你真的感冒了。
      比如说,你在准备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感觉有什么不对,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这个时候就应该暂停一下,仔细的思考,是取消还是修改方案。
      比如说,你出门之前,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忘记了,大概检查一遍,发现没有,结果出门n小时后,又突然发现某个东西的确被忘记了。
      比如说,出门之前,亲人告诉你可能下雨,你看着天空万里无云,就拒绝了带伞,结果……
      不要过分相信这些预警,毕竟不是100%的准确,但应该引起重视。自己对自己是最了解的,你能够分辨出这是一个偶然的喷嚏,还是一个感冒前预警的喷嚏。其他情况也是如此,这和观察分析气候是一个道理,多多观察,周全分析,及时根据情况作出判断,虽然有时候也会误报,但这只是小概念事情。

      补充:我之所以用“预警”来代替常说的“预感”,是因为前者多一分警惕,虽然不及“预感”听起来那么和谐,但隐含着在预感到之后做出判断并及时处理的意思。

Posted by eapass at 08:01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17, 2004

两条路

      穿过茂密的大森林有两条相对并行的路,但是相隔很远,相互不能看见,你只能选择走其中的一条。每条路上都有美景与野兽,至于你选择走哪一条路,那是你的选择,但是只能走一条,如果选择了就一定要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到森林的那一头。至于另外一条路上的美景,就请走另一条路的朋友在森林的那一头给你描述吧。

      刚才突然想到的,记录下来,以免明天就忘了。朋友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这里果真只有两条路吗?让我们相视一笑吧。

Posted by eapass at 11:29 PM | Comments (4) | TrackBack

November 16, 2004

看似偶然的必然

      很多事情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这个就是偶然。但是当一件事情在进行的时候,必然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偶然事件,这个是必然。所以当进行一件很顺利或者预期会成功的事情的时候,如果出现这种偶然的情况,那么是必然的,只有你认识到这是必然发生的,你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和解决,而不是怪运气不好之类的,从而让事情继续进行直至成功。

      我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不过每次出现这种偶然事件的时候,心态总是不能及时调整,总会出现一些波动,影响了处理事情的效率和自己的心情。庆幸的是,最终心态还是能够调整过来,而且这几年来调整所花的时间愈来愈少,把这种想法写出来以自勉,同时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

Posted by eapass at 12:18 A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November 05, 2004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名地度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默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在“不知何时”中,我写到“这不是我的风格”,那么上面这种算是我的风格之一吧。

Posted by eapass at 01:17 PM | Comments (0) | TrackBack

不知何时

不知何时 月亮爱上了太阳
            有了昼夜

不知何时 雷爱上了电
            有了骤雨

不知何时 雨爱上了春天
            有了百花

不知何时 我爱上了你
            有了我们


不知何时 点变成了面
            面又变回了点

不知何时 氢和氧变成了水
            水又变回了氧和氢

不知何时 鱼儿变成了飞鸟
            飞鸟又变回了鱼儿

不知何时 现实变成了历史
            历史又变回了现实


不知何时 冰雪铺满了大地
            但春里却要化去

不知何时 绿色装点着田野
            但秋天总要来临

不知何时 眼泪挂上了眼帘
            但终究掉了下去

不知何时 这里开始流淌起文字
            但文字终究会淡去


不知何时 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爱你
            但我们还是我们,只是慢慢的老去

      创作随笔:这不是一首诗,因为我从不写诗。

      经过一段时间断断续续的修改,blog的网页框架基本上搞定了,准备写一个开篇,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blog开始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blog将停止”。做网站做到最后完全是体力活,这个开篇我暂时也不想写了,先洗个澡再说。于是当冰冷的水滴浸入我皮肤的时候,这首诗便溢出了我的大脑。

      最初的主题应该是“不知何时 这里开始流淌起文字 但文字终究会淡去”,不过这样写主题就显得太平庸了一点,改吧,反正都写成诗了,与其让它从表达A到表达B,不如让它从A升化为C,最后主题改为了“我们”的爱。

      全诗的前部分描写的都是一种必然,一种像守恒一般的必然,而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描写了一种偶然,确立了全诗的主题。这种爱不是那种常常被人标榜为海枯石烂的爱,而是一种平淡的爱,当爱从最初的疯狂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变为生命的一部分,那这种偶然也就必然了。这不是那种青年情侣当街互吻的爱,而是老夫老妻携手迈入菜市的爱。本诗的不同之处也许就在于此吧。

      几个改动:
1、原本写了某个历史人物相爱到相离的对应诗句,最终还是删去,因为某君的爱怎么能和“我们”的爱相提并论。
2、原本最后一句为“不知何时 我不再爱你”,思考后感觉不妥,因为不再有爱那分离便是必然,即使身体还在一起,心灵也早已经分开。

      我从不写诗,也许这开山之作也是封笔之作,毕竟写诗这种事情对我来说太肉麻了,不符合我的性格。李清照的风格哪里有辛弃疾来得爽呀。
      所以请大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刚刚出笼的热包子,最后一个了。

Posted by eapass at 10:35 AM | Comments (3) | TrackBack